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和实施差异化教学策略,教案应当设计有趣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下面是美篇巴巴小编为您分享的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参考7篇,感谢您的参阅。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生平以及他的文学成就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背诵全文
3、理解作者的情感
4、文言积累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悠扬的古琴曲就像时光机一样,把我们带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夜晚,皓月当空,引发了古人无限情思,我们似乎听到有两个人在月下聊天。那又是谁呢?他们又在谈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借着这琴声和苏轼的这篇文章,带着我们的疑问向古人要答案去!
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看谁了解苏轼的有关资料最多。
(请学生发言汇报了解的资料,然后展示课件,补充文章的写作背景)
二、朗读,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朗读,尽量大声的读,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己读的怎么样?(读的不大好,或者读的不错……引到录音朗读)
2、听录音朗读,对照自己的朗读找距离(引到翻译理解文章内容上来)
3、借助手头的工具、注释和自己的.文言积累,合作译读文章(请学生提出讨论过程中的疑问,课堂讨论,教师提出文言积累要求)
4、出示课件,提供参考译文
三、背诵
1,展示课件中,图文结合,请学生配乐朗读(四个不同的图文)
2,听录音朗读,自己试着背诵或者跟读
3,背诵
四、品味
出示课件问题:
1、文中写了何人、何事、何景、何情?(用文章里的词、句回答)
2、文中作者抓住了庭院中怎样的景物特征,怎样描写的?
3、揣摩文字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里哪些语句是作者感叹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教师总结:
苏轼在自己的政治观点不被人认同,出狱被贬后,还能以这种豁达的心胸写下如此优美的文章,试问我们也有如此心境么?那么让我们借着音乐和美丽的景色,也来学学古人吧。
五、拓展延伸
欣赏月夜图,倾听古曲,可以学着古人,激发情思也写一个短文或者写一两句自己想对苏轼说的话。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读成诵,积累字词,抓住关键词句,深入解读文本。
2.过程与方法:在吟读、译读、赏读、背读中逐步体悟苏轼微妙复杂的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诵读、品味课文,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2、 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夜晚皎洁的月光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写了不少诗文,说说你所知道的的咏月诗文。今天,让我们随着宋代豪放派诗人代表苏轼一道,去承天寺夜游一番,感受别样的情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2、指名朗读,随机纠正读音。
藻荇(xìng) 竹柏(bǎi)
3、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出停顿和节奏,体悟作者的感情。
重点讲解以下两个句子的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文言层面)
1、朗读课文,把握文意。标出自己阅读中的疑难之处
2、译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自译、同学讨论互译、集体解疑)
积累以下重点文言字词
解衣欲睡 (将要,准备) 欣然起行(喜悦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想,思考)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相与步于中庭(一起,共同)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罢了)
翻译重点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庭院,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品读课文,悟情品写 (文学层面)
1、 学生自由诵读:从表达方式入手,课文可分几层来理解,看作者写了什么,重点写什么?
明确:第一层(1、2句),寻怀民。(记叙)
第二层(3、4句),赏夜景。(描写)
第三层(5至末句),叹闲人。(抒情)
2、就全文而言,作者的思想感情先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写兴奋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写孤寂之情。
“相与步于中庭”,写宽慰之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3、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
(穿插介绍有关苏东坡被贬黄州的背景资料)明确: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这里的“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4、“一切景语皆情语”,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赏析作者写法之妙。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学生想象画面,思考:
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月色之明。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月光之清。而“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月色之浓。作者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五、融情背诵课文
六、课堂小结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然景物总能引起人们的无限情思,我们从东坡先生赏月的感慨中不止了解了作者的微妙的心境,我们更感受到作者身处逆境时的旷达胸襟和人格魅力,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教益。
七、布置作业
1、搜集苏东坡的有关资料,整理其作品。
2、 写一段景色描写的文字,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体现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展示
二、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
三、跟随课件朗读课文,纠正
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念:思考、想到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二、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三、研习课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修辞作用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比喻生动形象如临其境皎洁、澄清、透明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板书设计
6、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7、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8、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9、作业
课件展示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形式的分层朗读,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能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遭贬谪后复杂的幽微难言的思想感情和旷达的心境。
教学方法:
(层次性)朗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苏轼印象
师:有关苏轼,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生答。
多媒体出示:苏轼相关常识及本课写作背景。
师:今天老师就与大家一起,共同欣赏大文豪苏轼笔下这篇精美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解题:
信息:时间、地点、事件、体裁(通过变题明确游记)
师:通过题目我们明确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那么,夜游人物是谁?他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在承天寺他欣赏到了怎样的美景?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读悟全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文,正音。齐读课文,读准。
2、选读文句,强调节奏。再读课文,读准节奏。
3、自读课文,读熟。 同桌熟读比赛。
4、去标点小组竞读。
思考:结合标题概括文章内容。(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夜游)
师:在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之后,让我们继续走进文本。
(二)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文本,勾画自己有疑问的词句。
2、置疑释疑。
3、明确重点句翻译,词语解释。
4、译读全文
5、结合词义指导朗读。
6、填空背诵
师:课文结尾作者自称为“闲人”,其实,在本文当中,一个闲字,作为文眼,统摄全篇。那么,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这份“闲适”?
(三)品读课文,领悟闲情
1、默读课文
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这份“闲适”?
2、小组交流
答案提示:(1)入夜即解衣欲睡。
(2)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赏月的欣喜
(3)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漫步的悠闲
(4)结尾自称“闲人”。——人生的感慨 贬谪的悲哀 自我排遣的达观
3、师生对读
4、赏美景
(1)指名读。
(2)同桌交流赏析。
(3)班内交流。
引导生答:用比喻的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倒影比作藻荇,写出了月光的空明澄澈和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表现了作者的赏月的欣喜之情。(写景句的赏析指导:修辞+内容+情感)
纵深点拨:
a、换一换,赏修辞
师:如果老师把原句换做为“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像藻,荇交横”好不好,为什么?(比喻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有水的错觉,原文有错觉顿释后恍然大悟的感觉。同时也达到了一种以实写虚,已有衬无的效果)
b、选一选,品意境(听读)
听背景音乐,让学生选择更合适的。你认为选择哪一首较好?
(生答)
师:哦,后一首更适合这篇文章的意境,为什么?
(生答)
师: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渲染出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
c、写一写,悟感情.(写读)
发挥自己的想象,改写成几句散文化的语言。
d、比一比,
师: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写月景的诗句?
小组竞赛。(拓展读)
师:哦,自古以来,月亮,是人们心中圣洁的女神,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同学们刚才说到了那么多写月景的诗句,但是大家发现了没有,刚才我们所说的句子都含有月字,而这篇课文当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却不含一个月字,正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师:空有满腔抱负,却不得重用。但他却能抛开世俗的烦恼,忘却自己被贬的不幸遭遇,直面人生的困境。眼前,只有这片美妙空灵的世界,可见他的内心是多么地平静,纤尘不染。
“江山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份闲适又何尝不是他乐观旷达胸襟的写照呢?
课堂拓展:(拓展读)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路,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林语堂《苏东坡传》
“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法国《世界报》对“影响世界十大名人”的评说
师:《记承天寺夜游》仅仅84字,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接下来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跟他们一起闲庭信步,感受那一份从容,接近那一份超脱。
配乐朗读。
课堂反馈:
同学们,学了本文你对苏轼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结语:愿我们的心灵也能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能够更加豁达从容!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获得阅读的快乐。
【教学难点】
“闲人”句中蕴含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林语堂先生说“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猜一猜他是谁?
对,他就是多才多艺的苏轼、苏东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识其人。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题目中提到的“承天寺”。
1、解题——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2、作者简介。
下面我们共同来回顾苏轼的相关资料。比比看谁掌握的好。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这样来评价:“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法国《世界报》这样评价他,“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这样一位俯仰无愧于天地,领略无限江山风月的风流人物是在怎样的境遇下写下这篇文章的?让我们了解一下本文背景。
三、品苏轼小品。
1、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审讯历时五个月,在多方营救下,加之神宗皇帝怜惜其才,苏轼幸而死里逃生,被贬往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宋代闲散不管事的官职),但不准擅离该地,并无权签署公文,没有薪俸。他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二人即他和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无限感慨。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找生字、读准音
(2)看断句、品节奏播放《高山流水》,品味古典意境。
3、看注释、通文意
4、测一测,你记住了吗?
5、试一试,你能行。翻译下列句子:
6、全文译文:
四、与苏轼对话。
1、第一段阅读过程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产生了哪些困惑?
资料链接一: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
资料链接二:政治上失意的苏轼
苏轼政治上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苏轼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礼部尚书。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哲宗亲政启用新党,他又被一贬再贬,直至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他北返时在常州逝世。
资料链接三: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曾筑亭于住院所之旁,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的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名句。苏轼之弟苏辙也为他写了一篇《黄州快哉亭记》,文章中说张怀民虽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他心地坦然,不把迁谪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有过人的自制力和性格倔强的人。
共同赏月的人应当是志同道合之人,有着高雅志趣,浩然正气,心胸坦荡的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与自己共同赏月的。作者只寻张怀民,一方面表明他志趣高雅,而世上庸俗之人太多,少有志同道合者;另一方面也暗示其处境,无人敢与之交往。
五、与苏轼共赏月色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班齐背诵读。
承天寺庭院之中真的有这样一汪水塘吗?没有。你从哪一个关键词得出的结论?那么这里主要采用的是什么写法?比喻
将月色比作积水,将竹柏比作藻荇,突出怎样的特点?空明交横
此外还采用了怎样的写法呢?从描写的角度来看采用的是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从景物的状态来看是动静结合的手法。从而进一步突出怎样的特点?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
苏轼《水调歌头》中也曾有非常经典的描写月光的句子,你还记得吗?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小结:《水调歌头》句,用拟人的手法把月光拟人化,使其有了人的性情,真切感人;善解人意,辗转陪伴无眠之人。
本文写月而不见月,以“积水”“月色”,用水的“空明”展现月的“皎洁”“空明”;仅此还不够,又以“藻荇”衬托水的真切,烘托月光。动静结合,如此层层设喻,别出心裁,将这清美的月光写到了极致。
难道承天寺的院子里只有竹子柏树,就没有其他植物吗?
苏轼《于潜僧绿筠轩》中有这样的句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苏轼很喜欢竹子,宁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对居住环境都有相当高雅的品味,这是对竹的高度评价,自古就有梅,竹,菊,兰岁寒四友。把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着超凡脱俗,清新高雅。居住的地方必须有竹子生长,哪怕那里离闹市太远而没有肉吃;没肉吃充其量叫人缺少点力气,而没有竹子的居所就会令人落入俗人之列。由此细节也可见作者的人生的追求。
六、觅苏轼知音。
过渡: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在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参考语句分析。
小组讨论。
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闲人”指谁?为何自称“闲人”?
“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明确:
1、贬谪的悲凉:一个“闲”字,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有一种惆怅、悲哀之意;
2、赏月的欣喜:天下不乏良辰美景,闲适自得得以赏此美景;
3、人生的感慨:作者对世人忙碌于名利而辜负了美景的慨叹,
4、漫步的悠闲:自己安闲自适,能够安然赏此美景;
作者品过人生百味,抒发无尽的人生慨叹,最终淡然处之。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他渐渐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苏轼《临皋闲题》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苏轼《西江月》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苏轼《临江仙》
这就是苏轼苏东坡:
他率性自然,敢于袒露真性情;他诗意面对逆境、智慧面对得失;他超然于世俗名利、拥有空明自的心灵;他始终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身在俗世却能发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无法感到的美……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的一生!
让我们背熟全文,用一生去慢慢体会他那如汩汩清泉流泻而出的美妙情感,那如空明月色倾泻而下的快乐!
请用现代汉语描绘此句所呈现出的画面,以此指导学生如何使描写形象生动。写法要点:
1、恰当的修饰语;
2、准确的修辞手法;
3、适时的联想与想像;
4、作者的主观感受等。
参考示例:
皎洁的月光如水般倾泄而下,洒满了整个庭院,铺了一地银白。微风徐来,翠竹舞动,柏枝摇曳,又恰似那水中的藻荇。好一个静美的月夜,怎不叫人痴迷留恋?又怎能让人忍心入睡?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6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词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象和作者的思惟感情,以至熟读成诵。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环境,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惟感情。
[重点难点]:1、重点:联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课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闻名的思想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记式的散文,大都选取材料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味,或表现一片情怀。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纯真写景,实则是有寄意的,要耐心寻味。
2、导语: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前猜测,本文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如何的?
二、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搁浅。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
三、传译理解:通过传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补充解释:欣然:高兴地遂:于是盖:原来是
相与:一起但:只是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参考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准备安睡,看见月色射进门来,很高兴地想出去逛逛。思量到周围没有什么人能够一起领略月夜乐趣。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落里溜达。庭堂下面的月色好像积满清澈透明的水,水里面各种水草交错纵横,那是竹子和柏树影子啊!哪天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处所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没能清闲的人像我们俩罢了。
四、赏析:
思考问题: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间去寺庙游玩?(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阐扬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如何的感受?(月色皎洁,空灵。)4、文中哪一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那边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5、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如何的情绪?("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情怀,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效忠的抱怨。)
五、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情怀。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句。
3、品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心境。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心境。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合作探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让学生直接关注文本。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幻灯片,引导学生关注作者。
明确: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成就,被誉为“千古第一文人”、“唐宋八大家之首”。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此文写于元丰六年,流放生活中又有怎样独特的体验。
2、学生默读课文,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经历。通过默读,解决字音疑难,为学生解读文本扫除障碍。
三、解读记叙
1、学生朗读课文,关注记叙部分,寻找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夜游的原因
2、读记叙部分,解决疑难字词、疏通文意,把握情绪变化。
明确:夜游要读出宁静的氛围,语气要舒缓些。“欣然、亦”要读的快乐一点。“念”要拖长,语气要稍显低沉。把握合理的断句。
设计意图:本文篇幅短小,前三句浅显易懂,引导学生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关注记叙部分,在朗读中把握内容和情感。
四、细读写景
1、学生读写景部分,疏通文意。
明确:理解句意,读出心无杂念的宁静,“盖”要拉长。
2、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写景的妙处。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喻成积水空明,把竹柏喻成藻荇交横。作者笔下的月光有如一池春水那样静谧,透明,澄澈,令人神往。全文无一个“月”字,却使人感到月光无处不在,有动有静,动中愈见静。这就是作者写作的妙处。难怪古人惊叹这是“仙笔也”。在这静静的月夜之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3、创设情境,学生闭目想象,描绘承天寺的月夜景色。
明确:调动感官,合理想象。如从动静、明暗、点面、线条等角度,调动多种感官来描绘。
示例:在皓月照耀下,庭院里自上而下,都洒满了透明清澈的水。而水中呢?水藻、荇菜参差错落,漂浮游荡。清风拂来,树影婆娑、月光澄澈、竹影斑驳,幽静的恍如仙境。”
设计意图:从反复诵读、想象描绘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写景文字的妙处,初步体会其中透露出来的作者心境。
五、品读情?
1、朗读抒情议论句。
2、质疑问句理解,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交流。
明确: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点明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3、“闲人”为何重读,怎样理解?
明确:由于作者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闲”是相对于“忙”来说的。它包含着作者的感慨和愤懑:眼前景色虽美,自己却壮志难酬。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有闲赏月的.欣喜,令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乐观的态度,旷达处世的胸襟。
设计意图:主要是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感悟文本,体会作者的独特心境,提高欣赏文言文的品味。
六、熟读成诵:
通过自由读、齐读等方式,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感。
设计意图:对文言文熟读成诵,增加学生的文言积累,不断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七、作业设计:
推荐阅读《水调歌头》、林语堂《苏东坡传》。
设计意图:推荐阅读文本,开阔学生阅读视野,进行文化积累。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参考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