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灵活多样的教案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调整教学节奏,保持课堂活跃,美篇巴巴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浮和沉科学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浮和沉科学教案篇1
重点
月食时三天体的位置关系
难点
月食的成因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收集日食、月食图片
教学器材:灯泡、小球、大球、月食成因幻灯片或挂图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时,有可能出现日食的情况。今天我们来研究月食。
(讲解)月相我们已经了解了,太阳光照射到月亮上,出现一半亮、一半暗,由于地球上的观察者不同,因此月亮明亮部分的形状也不同。月食是另一种情况,明明应该是满月的时候,却突然缺了一部分,甚至全部变暗,过了一会后,才又逐渐明亮起来,这种现象的发生与日、月、地三天体的位置有关。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做教材月食成因的实验,从灯的方向观察,画出小球被阴影遮掩的部分并与“月全食过程示意图”对照。
(教师提问)灯泡、小球和大球,在月食中分别代表了什么星体?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月食发生时,月亮转到了地球的阴影中,三星体的'位置关系是日——地——月。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教材的“月食形成示意图”,教师讲述月食的类型有月偏食和月全食。教师启发学生想象地球阴影的形状(圆锥体形)。当月亮通过圆锥阴影的位置不同时,就会出现偏食和全食的现象。
(学生活动)根据前面的讲解,同学们对教材的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讨论1、2、3进行思考,并说己的想法。教师讲述月食发生时,可以观察的地区比日食要大;只有在农历的满月时期,才能发生月食。
(学生活动)当堂做教材的练习第4、5题。
列表比较日食和月食。
发生时间
类型
日月地位置
可观察范围
日食
月食
教案点评:
日食和月食是三天体空间位置变化形成的,为了让学生完全了解这样的位置关系,本段落设计了多个活动;因此,将这些活动组织好是本课成功的关键。从前面的月相知识引出三天体彼此掩映的知识,然后通过实验和绘图,是学生对日食、月食有直观的体会。最后,教师通过几何图形,将学生的直观体会升华到理论高度。
浮和沉科学教案篇2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的嗅觉感官经验较少,他们对气味的概念停留在好闻与不好闻、香与臭的水平上,即便有也是潜意识里积累的,很少有探索各种物品气味的机会。通过这次探索活动“气味瓶”,旨在给幼儿提供一个积累嗅觉经验的机会,让幼儿了解各种物品的气味。
活动目标
1.学会用鼻子闻物体的气味,发展感知能力。
2.知道鼻子可以闻气味,要爱护自己的'鼻子。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每组一套深色的瓶子,里面分别装有:香水、香油、臭豆腐、酱油、醋、酒、蜂蜜等,尽可能的提供有各种气味的物品。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对气味的感知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鼻子有什么用吗?”(呼吸、闻气味)拿起一只瓶子,“假如我想知道瓶子里有什么东西,应该怎么办呢?”(看或闻)
2.引导幼儿感知各种各样的气味。
(1)“桌子上有很多的瓶子,你们知道里面都是些什么吗?”
(2)请小朋友打开瓶盖,闻一闻瓶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闻好一个盖好,再换其它的瓶子闻,等一会儿告诉大家,你闻到了哪些气味?
(3)幼儿交流自己刚才闻到了什么气味。
(4)老师请每组一个小朋友找出醋的气味?(或其它气味)的瓶子,看谁先闻出来。
3.引导幼儿讨论、扩展经验。
小朋友你在家里或别的地方还闻到过什么气味?请你告诉大家。
你最喜欢闻什么气味?不喜欢闻什么气味?为什么?幼儿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不同的东西有不同的气味,鼻子能告诉我们各种各样的气味,帮助我们辨别不同的东西。
4.总结
讨论怎样保护鼻子启发幼儿回忆以往碰伤鼻子或感冒的 感觉,进行讨论,谈谈保护鼻子的方法。
教师小结:我们的鼻子很有用,可以呼吸,还可以闻到很多的气味,所以我们要保护自己的鼻子。知道不挖鼻孔,不把异物塞入鼻孔,活动时注意不撞击鼻子,积极参加锻炼,增强体质等
活动延伸
在娃娃家的厨房里放上一套深色的瓶子,里面分别装有:香水、香油、臭豆腐、酱油、醋、酒、蜂蜜等,制成“气味瓶”,让幼儿辨别各种气味,并用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
浮和沉科学教案篇3
教材分析
(一)背景和目标
在前一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从本课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本课将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
在生活中,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螺丝刀拧螺钉、用镊子夹东西,等等。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们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课的教学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使用撬棍的过程,观察撬棍工作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类工具。
杠杆这类简单机械可按省力情况分成三类: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省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费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我们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的科学认知能力有限,对于一些科学术语及在生活中的联系掌握比较少。另外,学生对于科学实验的操作比较少。组织教学上学生整体素质较差。
教学目标
1.明确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反之杠杆费力。如果两个距离相等,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浮和沉科学教案篇4
设计意图:
玩具是孩子童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现如今,孩子手中会动、会唱、会亮的玩具应有尽有,大班的孩子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摆弄、重复操作,他们常常会冒出许多富有教育价值的问题:它为什么会动。它的肚子里有什么,怎么弄它才会跑得更快……甚至会产生拆开看看的欲望。顺应孩子的兴趣,为了引导他们积极探索、大胆思考,我们创设条件,让孩子在玩一玩、分一分、拆一拆的过程中。熟悉玩具的不同启动方式,初步感知惯性玩具汽车的运动原理,激发参与科学探究的热情。
活动目标:
1.熟悉常见玩具的多种启动方式,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初步感知惯性玩具汽车的运动原理,了解一些常见的民间惯性玩具。
2.乐意参与科学探索活动,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
3.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收集惯性、电动、回力、发条、拉线等多种玩具。
2.画有电池、发条、回力、拖拉线等各种标志的篓子。
3.玩民间惯性玩具的视频一段,包括竹蜻蜒、空竹、木质陀螺等。
活动过程:
初步分享玩具,感知不同启动方式并分类
1.幼儿自由玩玩具,感知不同玩具的不同启动方式。
师:小朋友们带了很多有趣的玩具,我们一起来玩一玩,等一会儿请你说一说:玩的是什么玩具,用什么办法让它动起来的。
(评析:开门见山式的导入方式是大班孩子乐于接受的。教师有意让孩子带着问题去探究,在自由玩玩具的同时,了解玩具的启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2.集体交流操作情况,教师随机出示相应标记。
师:你玩的是什么玩具?它为什么会动?你还发现了什么?
(评析:教师提出开放式的问题,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同时,随机出示的标记卡无形中将幼儿自主操作获得的信息进行了梳理、概括和分类。)
3.引导幼儿按启动方式的不同将玩具分放至不同标志的篓子内,并请幼儿相互检验操作的正确与否。
(评析:这一环节的操作对大班幼儿来说没有太大难度,是他们能直观感受到的较为熟悉的内容。教师有意识地"后退",让幼儿承担检验的任务,给予幼儿更大的自主思考、判断的空间。)
探究惯性玩具的奥秘
1.出示惯性玩具汽车,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师:这个玩具汽车,既没有用电池,也不用上发条,更没有拖拉的线,轻轻一推,它就能开出很远,它是靠什么启动的呢?你玩过这样的玩具汽车吗?
(评析:这一环节中,教师突然提出的问题,激发了幼儿再次探究的欲望。)
2.个别操作,集体观察,大胆猜想惯性玩具汽车的运动原理。
师:请你们猜一猜,为什么它能一推就开出很远?秘密在哪儿呢?
(评析:这一环节中,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幼儿动手操作验证猜想的兴趣。)
3.教师介绍分组拆卸的工具及要求。
师:玩具汽车到底是靠什么开得这么远呢,光猜也不行,我们动手拆开看看吧!老师准备了螺丝刀、小盘子,知道怎么用吗?
(评析:分组拆卸玩具汽车是幼儿很乐意参与的任务,但两人分工合作、螺丝逆时针拆卸、有序放置螺丝钉等,都是需要帮助幼儿明确的操作要点。)
4.幼儿分组合作拆卸,观察惯性玩具汽车上独特的惯性轮装置。
(评析:从猜想到验证,这一环节是整个活动的高潮。惯性玩具汽车后轮轴上带动着的惯性齿轮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教师不妨多留些时间,让幼儿充分观察和尝试。)
5.集体交流发现,教师进行小结。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它和玩具汽车的什么部位连在一起?猜猜它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小结:这就是惯性玩具汽车上才有的惯性轮装置。它的作用就是把惯性力量放大,惯性轮越重,小汽车开出的距离就越远,明白了吗?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幼儿有充分的直观经验想表述出来。教师在鼓励幼儿大胆介绍自己的发现的同时,要给予幼儿正确的概念,帮助幼儿将所见所思整理成有效的经验。)
观看视频,拓展经验,了解更多有趣的民间惯性玩具
师:现在的小朋友玩的玩具很多很多,电动的、遥控的,还有声音控制的呢。可是,你们知道吗,在老师小的时候,玩的玩具很多都是不用电池、不用机械的惯性玩具,它们不但好玩,还能锻炼身体呢!你们想知道这些玩具是怎么玩的吗?
播放玩竹蜻蜒、空竹、木质陀螺等民间惯性玩具的视频,让幼儿欣赏。
(评析:民间惯性玩具丰富多彩,具有很好的教育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是上一环节所获新经验的延伸,又帮助幼儿拓展了经验,激发了幼儿对惯性玩具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延伸活动:
1.组织幼儿将拆卸后的惯性玩具汽车重新组装起来,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提高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进一步创设条件,让幼儿尝试拆卸发条玩具,观察其中弹簧圈的构造和作用,培养幼儿大胆猜想、专心操作、细致观察的科学探究精神。
活动反思:
是一种需要他们手、眼、脑并用,并需要把自己的想象和从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再用一定的美术媒介把它表现出来的操作活动。在《有趣的陀螺》这节绘画和操作相结合的美术活动中,色彩缤纷的陀螺让孩子们眼花缭乱,充满了好奇……
本次活动,主要让幼儿通过“玩陀螺、看陀螺、说陀螺、画陀螺、制作陀螺”来感受陀螺转时色彩的变化,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并在玩的过程中体验自制玩具的愉悦和成功感。
说到“玩陀螺”,孩子们在情境游戏活动中都很感兴趣,他们都能各显神通的用自己的方法玩着陀螺。在玩的过程中,我让孩子们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去思考、观察:陀螺的形状和颜色是什么样的?再看一看陀螺发生了哪些变化?在“说陀螺”这一环节中,我运用集体讨论法,让孩子们大胆讨论,说出自己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秘密?(转之前,陀螺有齿轮,转的很快的时候,齿轮线变圆了)(颜色变了)等。“画陀螺”和“制作陀螺”是本次活动的重要环节,我运用讲解、示范法让孩子们了解陀螺的制作过程。(涂色、剪、做)
在大家共同制作陀螺的过程中,部分孩子存在的问题是陀螺转不起来,经讨论原来是陀螺卡片中间的点被弄大了,所以小棒松了导致转不起来。如果改用火柴棒而不用牙签,效果会更好。这是一节比较有趣的美术活动,孩子们玩的很开心,制作得也很开心!
浮和沉科学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感知狗的外形特征。
2、初步了解狗有很多种品种,能为人们做不同的事。
活动准备:
教育挂图《领域活动·科学·调皮的小狗》 《领域活动·科学·哈巴狗》 《领域活动·科学·狼狗》 《领域活动·科学·斑点狗》 《领域活动·科学·沙皮狗》 幼儿活动操作材料《科学·小狗拼图》 ;活动前请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带幼儿观察各种不同的狗。
活动过程:
1、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挂图上小狗的形态。
(1)引导幼儿说说:小狗的头上有什么?身上有什么?有几条腿?小狗的叫声是什么样的?
(2)幼儿说的时候,教师指着挂图,验证幼儿的发现。
(3)小结:大家看到的'小狗全身都是毛。这条调皮小狗的头上有眼睛、鼻子、嘴巴和耳朵。小狗的鼻子可厉害了,比我们人的鼻子灵敏多了。小狗的耳朵也很厉害,很小的声音,我们听不到,小狗能听到。但小狗的眼睛比我们差多了,而且是分不清颜色。小狗有头、颈、躯体、尾巴和四肢这几个部分。小狗跑得快,会"汪汪汪"地叫。
2、出示挂图《哈巴狗》 《狼狗》 《斑点狗》 《沙皮狗》,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大家看看这四只狗,它们和刚才那只调皮的小狗有什么不同?
3、说说狗。
(1)引导幼儿说说还见过哪些狗,有什么特征。
(2)引导幼儿说说狗能帮助人们做什么。
(3)小结:小狗因为鼻子和耳朵很厉害,而且跑得很快,所以能为人们看家,能帮助警察叔叔抓坏人,还能帮助人们追捕猎物······
4、拼小狗。
引导幼儿完成操作材料《小狗拼图》
5、组织幼儿评价小结,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请家长帮助幼儿收集各种狗的图片或讲的趣事。
浮和沉科学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用别人能够理解的符号表示各种天气。
2.通过小组合作,设计表格"天气排行榜",并进行简单的统计。
活动准备:
1.课件《天气排行榜》。
2.白纸、彩笔、硬纸板等。
活动过程:
一、看录像,讨论
1.播放课件,请幼儿观看。提醒幼儿注意观察录像中表示天气的标志。
2.教师:气象预报里说到了哪些天气?还有哪些天气没有说到?
请幼儿用标志把这些天气表示在黑板上。随后教师播放课件“天气的标志”作为一个总结。
3.请幼儿讨论:我最喜欢的天气是什么?最讨厌的天气是什么?说说理由。
二、设计天气排行榜
1.将幼儿分成四个小组,每组分发白纸和彩笔。
2.教师:如果想知道你们小组里面最受欢迎的天气和最让人讨厌的'天气是什么,有什么办法吗?
3.引导幼儿设计一个表格,统计在自己小组的情况,教师指导。
三、交流讨论
1.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将自己小组设计的表格给大家看,并解释自己小组画的天气标志,并说一说自己的统计方法(比如,一个一个地询问,或者报一个天气,请喜欢的人举手等等)的统计情况报告给大家:本小组最受欢迎的天气1、2、3名和最不受人欢迎的天气。
2.教师把四个小组的统计表格贴在黑板上,请大家评论哪个小组的表格好。
3.教师和幼儿一起把整个班级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天气计算出来。
延伸活动
1.与父母一起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不同气象的知识。
2.在接下来的三个星期(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在天气排行榜上统计每种天气出现的频率,制作成另外一个排行表。
浮和沉科学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用各种感官感知树干的粗细,并进行记录。
2、了解环境与大树生长的关系,对猜测大树年龄的方法感兴趣。
3、萌发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两人一组,每组一根皮尺、一支笔、一张记录纸。
2、将幼儿园林荫步道上的每一棵樟树都编上序号,方便幼儿指认、测量和记录。
活动过程:
一、将幼儿分成两人一组,每组一支笔,一张记录纸。
二、与同伴合作,利用各种感官感知大树树干的粗细,并将大树按树干粗细进行排序。
第一层次体验:目测树干的粗细。
看一看,哪棵树的树干最粗?哪棵树的树干最细?
第二层次体验:自己想办法尝试测量大树树干的粗细。
你们用的是什么方法?哪棵树最粗,哪棵树最细?
第三层次体验:用皮尺测量大树树干的粗细。
哪棵树最粗(最细)?量出来是多少厘米?
为什么这两组量出来的数字不一样?你们刚才是怎么量的?(请幼儿示范测量的过程)
体验:测量位置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大树的树干下面粗一些,上面细一些。
三、请幼儿根据自己的测量结果进行猜测。
你们觉得这些树里面,哪棵树是年龄最大的?哪棵数的年龄最小?为什么?
四、教师例证幼儿的片面观点,引导幼儿讨论环境与大树生长的.关系及鉴别大树年龄的方法。
小唐长得又高又壮,baby长得又瘦又小,是不是小唐的年龄一定比baby大呢?
怎样才可以知道大树的年龄呢?
为什么同样年龄的树,有的长得高大,有的长得矮小?
除了看年轮的方法,你们还知道有什么方法可以看出大树的年龄?
五、带领幼儿一起去看一看大树的树皮、树枝、树高,猜一猜大树的年龄。
浮和沉科学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