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准备一份教案,有助于教师不断改进和提升教学水平,教案中明确的目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以下是美篇巴巴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插硬币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插硬币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具有的惯性。
2.体会科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3.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硬币、小纸条(宽度要比硬币直径宽一点儿)。
2.视频资料:开车、停车时,车上人们的变化。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教师请幼儿看开车、停车时车上人们状态变化的视频资料,并启发幼儿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2.教师给幼儿展示科学小实验,使幼儿对活动产生兴趣。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请小朋友认真看。
操作过程:
(1)手握成拳头状。
(2)将小纸条放在拳心上。
(3)在纸条一端(拳心的部分)放一枚硬币。
(4)另一只手拿住纸条的一端(离硬币远的那端),迅速地抽出。
提问:小朋友,你们看到什么了?
幼儿根据所见回答:纸条虽然抽出来了,但硬币还留在拳心上,没有掉下来。
教师: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呢?(想)
3.幼儿操作,感受惯性。
提供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提问:你们知道硬币为什么打瞌睡吗?
组织幼儿讨论。(根据感受谈谈)
4.教师小结小结:当抽出硬币下的纸条后,硬币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的这种性质就是惯性。
活动反思:
探究是满足幼儿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幼儿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同时探究也是幼儿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自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幼儿自己建构起来的,使幼儿真正理解和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孩子的。
孩子通过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动手记录,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记录与同伴交流,体现了分享经验的快乐,并产生了“我想做,我能行”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插硬币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尝试使用多种辅助材料让硬币浮起来,激发幼儿对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2、学习记录实验结果,探索哪些物体更容易使硬币浮在水面上。
3、体验交流、分享经验与合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一元硬币、泡沫盘子、积木、薄纸板、塑料瓶盖、大树叶、记号笔(以上物品人手一份);
2、装有清水的大盆4个,干抹布8块;
3、记录表(与幼儿人数相同)。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起操作兴趣。
1。教师:(出示一元硬币)这是什么?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把这枚硬币放进水盆里,它会沉下去还是会浮起来?(幼儿讨论。)
2。教师:刚才有的小朋友说会浮起来,有的说会沉下去。到底会怎样呢?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试吧。
二、讨论
1、我们大家都看到了,硬币一放入水中就怎么样了?(沉下去了。)那么现在请你们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让硬币浮在水面上呢?
2、幼儿自由讨论,大胆回答。鼓励幼儿想出与别人不同的方法。
三、动手操作,大胆尝试。
1、刚才小朋友们想出了很多办法。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几种材料,让我们来看看是些什么?(一一出示材料并让幼儿了解其名称。)
2、猜一猜,在这些材料中,哪些材料会使硬币浮在水面上?在你觉得会使硬币浮在水面上的材料下面打“√”。(出示记录表,讲解记录方法。)
3、动手操作。下面就让我们用这些材料来试试吧,看谁能使硬币浮起来。提醒幼儿注意几点要求:
(1)每组一个大脸盆,玩的时候,不能挤,更不能抢,要互相谦让,遵守纪律,因为我们马上要成为小学生了。
(2)注意别把水洒到桌上或地上。
(3)每一种材料都要试一试,将用过的材料和未用的材料分开摆放,同时看看成功了没有?等所有的材料都试过后,在记录表“结果”一栏后面记录,在成功了的材料下面打“√”
4、幼儿进行尝试,动手操作。
四、交流,分享
1、请1—2名猜想与实际操作结果都一致的幼儿介绍自己的记录表(同时展示记录表),让他们说说,是用什么材料,想了什么办法让硬币浮在水面上的?
2、合作探索
(1)只使用一种材料(泡沫盘子)。把你们这一组的硬币一个一个依次叠起来放在盘子中间,看这次硬币会怎样?
学习记录:
几枚硬币放上去会使盘子跟硬币都沉下去,就在记录表上泡沫盘子下面的空格里写上数字几。大家商量好,谁来操作,谁来记录。
(2)幼儿探索。
(3)交流、分享各组的新发现。活动延伸硬币放进水中会沉下去,但我们借助一些会浮的材料来帮助它,就让它又浮起来了。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例如不会游泳的人借助游泳圈,就能浮在水面上。你们还知道哪些呢?(如铁块放入水中会沉下去,但造成了船以后,船会浮在水面上……)
(用绘画形式表现。)
插硬币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体验交流、分享经验与合作的乐趣,激发幼儿对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2.学习分组记录实验结果,探索哪些物体可以使硬币浮在水面上。
3.知道哪些辅助材料可以让硬币浮起来。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硬币16个,装有清水的大盆8个,干抹布4块,记录表每小组一份,水彩笔16支。
辅助材料:大树叶16片,纸船16个(最好是报纸它吸水快),塑料瓶盖16个,橡皮泥16块,筐子8个(其中每个筐子装有抹布1块)。
活动重、难点
知道哪些辅助材料可以让硬币浮起来。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起幼儿操作兴趣
师:(出示硬币)小朋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如果把这枚硬币放进水里,猜一猜它会有什么变化?请小朋友看一下硬币放进水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小结:原来硬币会沉下去。
二、引导幼儿讨论,猜想让硬币浮起来的材料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让硬币浮在水面上?(幼儿自由讨论,大胆回答,鼓励幼儿想出与别人不同的方法)
三、初次探索,感受辅助材料可以帮助硬币浮起来
1.了解实验材料。
师:刚才小朋友想了很多方法,今天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几种材料,看看有哪些材料(出示材料大树叶、纸船、瓶盖、橡皮泥,讲解材料名称。)等会通过实验来试一试,哪些材料会使硬币浮在水面上?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讲解记录表的标记法)。表的第一列表示的是辅助材料,第一列中它们从上到下依次是大树叶、纸船、橡皮泥、塑料瓶盖。第二列表示实际结果,比如说大树叶的猜想结果应该横着在第二行找到大树叶,再找竖着在第二列找猜想结果。如果大树叶你的猜想是可以浮起来,你就标记“↑”沉下去可以标记“↓”你们现在小组间可以讨论一下,讨论完后由一个小朋友把讨论结果标记在记录表上。
2.幼儿操作实验,教师观察指导。
师:请小朋友说一说你的猜想与实际操作结果一样吗?哪些材料能帮助硬币浮在水面上,哪些不能?
小结:硬币放进水中会沉下去,但我们借助一些会浮的材料来帮助它,它就会浮起来了,有些小塑料瓶盖尽管自己能浮起来,但却不能帮助硬币浮起来,纸船开始会浮起来,也能帮助硬币浮起来,但吸水后就会沉下去。
四、第二次探索,感知橡皮泥是怎样浮起来的
师:橡皮泥说它有时候可以浮在水面上,请小朋友试一下橡皮泥怎样才可以浮起来?
小结:有些物体改变形状后就会浮起来,比如橡皮泥压扁了。
活动延伸
在我们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例如不会游泳的人借助游泳圈,就能浮在水上。你们可以说说更多的这种沉浮现象。
教学反思:
幼儿园科学活动强调的是孩子借助于教师的指导和自身所从事的'活动,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操作和感知,不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孩子在已知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未知,在不断尝试中取得成功,最终获得知识。
插硬币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 尝试用多种方式探索1元硬币的特点,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2、进行拓印活动,发展小肌肉动作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二、活动准备:
1、把1元硬币贴在白板上,并用白纸遮盖着。
2、不少于幼儿人数的1元硬币多枚(硬币可请每位幼儿自带,活动前将硬币用酒精擦拭消毒。)
3、白纸、蜡笔。杯子、软垫、图书、盒子、积木
三、活动重难点:尝试用多种方式探索1元硬币的特点。
四、活动过程:
1、老师在白纸上拓印硬币,请幼儿猜猜白纸遮盖着的是什么?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变个魔术,猜猜白纸后面是什么?将硬币拓印完整后幼儿观察,老师出示白纸后的硬币。(提示幼儿要轻些拓印,为后面幼儿操作铺垫)
反思:也许是海南的幼儿对硬币接触较少的原因,很多孩子猜不出来,后来有个孩子说玩摇摇车的币,引发其他孩子联想到游戏币。我马上向孩子公布谜底,把孩子们的注意力拉了回来。
2、出示一元硬币,请幼儿说说钱币的用途。
师:硬币能做什么呢?(幼儿自由回答)能买东西,就像纸币一样,我们坐公车时、或在超市买东西时都可以。不过海南的小朋友平常很少见到它,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吧。
反思:其实孩子真的不知道一元硬币能做什么。也许在课前让幼儿回家与爸爸妈妈讨论一元硬币的用途会对这个活动更有帮助,丰富孩子的经验,让幼儿收集了更多的信息后再讨论会更有深层的提升。
3、给每位幼儿发一个1元硬币,请他们观察,讨论硬币的特征。(例如:硬币是圆形的,上面有1字等)
师:我们跟硬币打个招呼吧!硬币你好!请小朋友仔细的看看这个硬币上面有什么图案?你认识吗?(幼儿观察)硬币是什么形状的?(鼓励幼儿探索)
反思:幼儿拿着硬币在手上摆弄着,近距离的看清了硬币正反面的图案,有的幼儿很细心的翻动着,并告诉老师,硬币有点厚,而且还有一点一点的东西,像小疙瘩,背面的菊花有的幼儿说像只蜘蛛,这样的观察活动激发了幼儿发挥了想象。
4、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式探索1元硬币的特征,教师可引导幼儿思考“硬币有声音吗?”“硬币会怎么运动?”等。
例如:(1)探索硬币掉在桌面的声音,或两个硬币互相敲打的声音。(还可提供:杯子、软垫、图书等)
(2)观察硬币在平面好斜面上的滚动情况。(还可提供:盒子、积木)
师:你觉得硬币会发出声音吗?硬币会怎么运动呢?桌子上有很多实验工具,小朋友自己去找找看吧。
观察幼儿探索情况后进行小结:硬币自己本身不会发出声音,只要和别的物体敲击或者碰撞就能发出不一样的声音。硬币是圆形的扁平面,立起来的时候可以滚动,在倾斜的面上滚动更快。
反思:给幼儿抛出的问题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来证实了。有的幼儿把硬币放在不同的东西里摇动,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有的幼儿把硬币放在桌面上、椅子上敲击,还有的在桌子上转动硬币。幼儿主动探索着硬币的秘密。
5、请幼儿进行拓印活动,用彩笔拓印1元硬币的两面。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很仔细,硬币上还有好看的花纹,我们一起来试试,用拓印的方法把它留在纸上吧。(注意提示幼儿选用深色蜡笔,轻轻涂)
6、结束:今天小朋友们学会拓印1元硬币的方法了,回去跟爸爸妈妈试试拓印其他的硬币吧。
插硬币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 、通过硬币小实验,让幼儿初步感知物体具有的惯性。
2、体验科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硬币和小纸条若干、视频。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教师:"小朋友每天是怎样来幼儿园的?"教师:"那你们有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二、基本部分
1、播放视频,让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你们看看这辆车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人们都向前倾倒了呢?"
2、教师给幼儿展示实验。
(1)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答案就在这个实验当中。"
(2)操作过程:出示硬币和纸条①手握成拳状;②将纸条放在拳心上;③在纸条的一端(拳心的部分)放一枚硬币
(3)实验暂停,让幼儿猜一猜会有什么结果。
教师:"将硬币放在纸条的一端,另一只手握成拳,在将纸条和硬币放在拳心的位置(指给幼儿看),如果老师用力拉纸条的这一端,你们猜猜会发生什么事情?硬币会怎么样?"(对幼儿的猜想给予鼓励)
(4)继续实验,另一只手拉住纸条的另一端,迅速的拉出,教师:"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个硬币还在老师的拳头上呢。"(可以再演示一遍)
(5)教师:"你们想不想试一试?"让个别幼儿上前试试,成功与否没关系,"咦?为什么他的硬币掉在地上了,老师的硬币没有掉在地上呢?""老师是怎样完成这个动作的?"引导幼儿讨论,得出结果:只有快快的、稳稳的向外拉,才能让硬币不掉下来。
3、总结:当硬币下面的纸条快速的抽出去之后,硬币还是稳稳地呆在拳心上,没有掉下来,这个就叫做"惯性"。我们刚才看的公交车突然刹车,人们就向前倾倒的原因就是"惯性"。
4、提供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操作,在操作过程中,让幼儿多次尝试,教师给予指导。
5、操作结束,送硬币宝宝回家。
三、结束部分带领幼儿到户外活动,玩荡秋千、快跑等游戏,进一步感受惯性。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插硬币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喜欢参与科学探索活动。
2.初步感知一些惯性现象。
3.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1.积木若干。
2.一元的硬币若干、直尺。
活动过程
1.摆积木。
"摆积木,盖高楼",教师带幼儿把积木摞起来。
教师:不好了,看,从下往上数第四块积木缺少了一角,这样楼就不坚固了,我们要把它拿出来。(一动,积木会倒塌。)教师:精心垒起来的积木一动就倒塌了,幼儿会很沮丧。
接着引导幼儿去垒一个硬币塔。
积木楼一动就倒塌了,我们就垒一座可以动却不倒的硬币塔,好不好?
2.不倒的硬币塔。
在光滑的桌面上垒起10枚一元的硬币塔。
教师:小朋友,我想拿出最下面的一枚硬币,但是不能让硬币塔倒掉。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引导幼儿思考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动手实验。
教师用尺子迅速击打最下面的一枚硬币,最下面的那枚硬币弹出去了,让幼儿观察剩下的9枚硬币倒了吗?(没倒。)引导幼儿试着做一做。(有的幼儿可能会成功,有的可能会失败.)教师:为什么做的时候,硬币塔还是会倒塌呢?
引导幼儿反复实验,探求其中的原因。
3.探索。
教师:为什么硬币塔不会倒呢?
引导幼儿思考讨论。
教师引导幼儿理解:这是物体具有惯性。
活动反思:
探究是满足幼儿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幼儿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同时探究也是幼儿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自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幼儿自己建构起来的,使幼儿真正理解和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孩子的。
孩子通过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动手记录,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记录与同伴交流,体现了分享经验的快乐,并产生了“我想做,我能行”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插硬币教案6篇相关文章:
★ 山行.教案6篇
★ 社会优秀教案6篇
★ 备课教案模板6篇
★ 小作家教案6篇
★ 教案反思模板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