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使用可以减少教师的临时准备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一份内容详实的教案能够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有趣,美篇巴巴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优质课堂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优质课堂教案篇1
课型: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谈话法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朗读法谈话法教学用具:课件
一、听写词语,自由说话,引出问题。
1.学生听写词语:蜡烛、茅屋等。
2.学生自由说话:选用刚才听写的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说一段话,教师随机点评。
3.教师引出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二、进入问题,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1.贝多芬听到哪一句话起就心动了?(感情朗读)
2.贝多芬从这一句话中听出了什么?
(1)盲姑娘家境贫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贫穷?)
(2)盲姑娘热爱音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热爱音乐?)
(3)师: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她依然热爱着生活,姑娘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她并不放弃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
3.贝多芬从兄妹俩的整段对话中还听出了什么?
(1)妹妹的懂事、兄妹俩之间的相互关怀与体谅等。(感情朗读)
(2)师:盲姑娘这么贫穷,但是这么热爱音乐,又这么懂事,他的心被深深感动了,所以走进茅屋。
语段二: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1.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一: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知道她是贝多芬?
预设问题二: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
预设问题三:弹一首曲子已满足了盲姑娘的心愿,他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首曲子?
预设问题四:贝多芬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2.梳理问题。3.解决问题。(感情朗读)
三、入情入景,想象写话,欣赏音乐。
1.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语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
2.重新回到问题:贝多芬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3.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课外资源: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贝多芬
4.欣赏《月光曲》片段。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学习课文8、9、10自然段,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了解《月光曲》所表现的意境与贝多芬的情感变化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在背景音乐《月光曲》的旋律中进入本课的学习。
一、复习字词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词语,我相信大家已经储存在记忆的仓库中,请同学们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语,看谁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正确。
学生写后同位互判,投影反馈,自我评价。(画月亮。)
二、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
1、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谁来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了第一支曲子,又激情创作了《月光曲》。)2、上节课,我们还研读了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第一支曲子的段落,请同学们快速默读2—7自然段,想想这部分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板书:听看弹)
三、学习课文8-10自然段
师:贝多芬饱含深情的为盲姑娘弹奏了第一支曲子,出于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对盲姑娘这位特殊知音的感慨万千,贝多芬又即兴演奏、激情创作了月光曲,这正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段落8-10自然段。
1、默读8-10自然段。
a、由学生说一说默读的要求:不指读、不动唇、不动喉
b、默读思考:这一部分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指读课文第8自然段
a、思考:在课文中找出一个词,来概括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情景。
b、理解词语:清幽(幽雅、宁静、光亮)
c、练习朗读教师创设情境:多美的月夜啊!谁能把我们带入那个月光如水,轻轻泻入茅屋的情景之中,把我们带到钢琴边,带到贝多芬的身边。
3、学习第9自然段
a、自读课文,想想可以运用平时的哪些方法来学习这一段?
b、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提示:每个小组的学习都要先读懂课文再合作完成。
l设计板书组
提示:这一段是写兄妹俩听到贝多芬的乐曲所联想到的情景。写了哪些景物的变化?你试着用四字词语来概括景物的变化?
l质疑解答组
提示:帮助学生筛选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
如: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兄妹俩想到大海和月光?
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l品评语言组
提示:你认为哪些词语用的好?(用笔画出来)想想为什么用得好?
c、指导交流汇报
l板书设计你认为这样的板书设计可以吗?(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评价)
l读读画画他们画得怎么样?
l质疑解答
引导学生将第一层中贝多芬的感情变化与月光曲的旋律联系起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月光曲旋律的变化就是贝多芬与兄妹接触中内心感受的变化。这是一首有感于知音,借情于月光的优美的钢琴曲。
l品评语??
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指导朗读,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语言美、意境美。
重点品读的语言:
微波粼粼:水清,联系月光理解
撒遍:每一个角落
一缕一缕:天空的清晰、明朗,云朵的形状。
轻纱似的微云:轻柔、透明、轻薄
l配乐朗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l背诵积累
指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看板书、板画、插图、想像
4、教学第10自然段
四、总结通过学习这一课,我们知道了,在那月轮初生、银光遍撒的环境中,贝多芬为遇到知音而激情满腔,他借着清幽的月光弹琴抒怀,一首有感于知音,寄情于月光的优美的钢琴曲就这样诞生了,它的所想所作表现了他卓越的才华,也说明了他是一位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五、作业向同学们推荐一首诗——《月光曲》,这是一位母亲听女儿弹奏贝多芬的月光曲时的内心感受。读后与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感受。
优质课堂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识“球、买、画、拍”4个生字,认识笔画“竖折”。在老师的指导下描写“画、买、拍”3个字。
2、能正确朗读儿歌,熟读成诵。
3、认读复韵母ɑo、ou、iu,并读准它们的四声。初步学习声母与ɑo、ou、iu组成的音节,继续学习拼读音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
1、课前两分钟播放视频。
2、师:同学们,刚才你们看到小朋友玩的是——(生:皮球),媒体出示图片:皮球 。
师:小手举起来,和老师一起写一写“皮球”。(板书:皮球)
学习生字“球”。
(1)指名拼读,正音。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王加求,球球球”
“球”字右半部有一笔小朋友们特别容易漏掉,猜猜是哪一笔?
突出重点笔画,“球”字右半部怎样写?
(2)除了皮球,你还知道什么球?让我们一字开花!
3、师:请你观察图片,说说小朋友在哪里,在干什么?(补充完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玩玩皮球,学学儿歌!齐读课题。
二、课文学习
1、师:请你轻声跟着老师读一读儿歌。
师:小猴怎么就会翻跟头了呢?
2、让我们请出今天的生字宝宝!
买:谁来当小老师?“买”字第一笔是?(多名生说,齐说)
“买”的反义词是?
拍:小小皮球圆又圆,举手轻轻拍一拍!请你做做拍皮球的动作。(指名读“拍”)
小朋友们刚刚用什么来拍皮球的呀?所以“拍”的部首是?你还知道哪些“提手旁”的字?让我们串串冰糖葫芦!
请你观察这些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画:课文里的皮球有什么特点呀?
谁来读读这个字?(带读)谁的火车开最快?
我们今天要学新的笔画“竖折”(带读“竖折”)“竖折”怎样写?在同座位的手心上写一写?和老师一起写一写“竖折”。(板书“竖折)
观察一下,“画”字的在田字格中的关键笔画是?小手举起来,和老师一起写一写“画”。打开语文书,请你描一个“画”字。(巡视)
“画”字共几笔?第七笔是?
请你找出下列带有笔画“竖折”的字?
3、师:生字宝宝回到课文中了,你还认识他们吗?请你把课文读给你的同座位听一听。(同座位互读)
师:谁想读给大家听?谁来挑战他?(指名读、挑战读)
师:你们想不想读呀?我们一起读一读!(齐读)
师:读的真不错!男女生配合着读好吗?男生读蓝字,女生读红字。(男女生读)
师:读的真好!老师也想读了。愿意和老师配合着读吗?请你读黑色字的部分。(师生配合读)
师:这首儿歌你会了吗?老师考考你。(课文填空)
4、老师根据课文编了一首新儿歌,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我们一起读读吧!
和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了呀?那你自己会编吗?
5、师:和老师一起做个游戏,轻松一下。让我们“拍皮球,读词语”。
三、拼音学习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个复韵母,你还记得他们吗?
2、今天我们要学习新的复韵母:
奥运奥运 ɑo ɑo ɑo 海鸥海鸥 ou ou ou 我学游泳 iu iu iu
(1)师范读,生跟读。(2)开火车读。
3、师:谁来带领大家读一读复韵母的四声?(我请大家跟我读)
师:仔细找一找,你发现了什么?
媒体出示句子:i、u在一起,调号标在后。(学生朗读)
4、请你来拼一拼。
5、用线连一连。
6、游戏:看谁摘的气球多。
优质课堂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清幽、陌生、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4、准确分辨课文中那些是实在的事物,那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学习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中的感情变化。
难点是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
学法提示:
本文语言生动,意境优美。建议同学们置身于文中,入情入境地读,边读边想象。注重感受描写《月光曲》的句子和贝多芬思想感情变化的句子,用不同的线分别勾画描写的实在景物和想象的景物,驻足品读,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品味艺术的美。
学习准备:
学生搜集关于贝多芬的故事,教师可以准备《月光曲》选择时机在课上播放,让学生聆听,感受音乐旋律。
课时安排:
建议2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温馨提示: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生字读正确,理解难懂的词语。
1、我能给下列字注音并组词:
券()粼()霎()键()
卷()鳞()刹()健()
3、选词填空
幽静清幽恬静清秀干??
()的脸()的月光()的小路
()的教室她的脸很()
4、课文读熟后,我知道文章讲了这样一件事
5、我还知道贝多芬是一个的人。
盲姑娘是一个的人。
6、我有几点疑问想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二)合作探究
学法提示:在充分阅读对文章有了整体印象的前提下,抓住重点句子或重点段落反复阅读,边读边想象,品味课文中的语言,结合自己搜集的知识和经验,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思考是怎样来的,就会有所收获。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贝多芬为什么会“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为什么给穷兄妹俩弹了一首曲子?而且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2、默读课文第八、九自然段,说一说,听着贝多芬再一次弹着的琴声,皮
鞋匠兄妹好像看见了什么?哪些句子是描写实实在在的景物?再谈一谈读后的
感受。
3、我能有感情的背诵第九自然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拓展阅读
我爱乡村的夜晚
6月里的一天,我回到阔别已久的山村故乡,上午,一场大雨把乡村里的山川原野冲洗的(yīchénbùrǎn)。傍晚,我独自沿着田间小路,来到小时候常跟大姐一起去放牛的小山岗。我美美地吸着田野里清新的空气,尽情地欣赏着乡村恬静美丽的夜景!
眺望远处,啊,视线尽头多像一幅画,一家家房顶上升起的袅袅的炊烟……奶奶在世时说过:一层山水一层人。我望着群山遐想:大山背后又是一层怎样的山水?怎样的人?这里看不到城市的车水马龙,听不到城市的各种音响喧闹,但却充满神秘。
近处,是一片金色的稻田。一阵晚风吹来,稻田一起一伏的,使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金色的海洋中。稻田的边缘是一排排的丝瓜架,瓜蔓儿上开满了一朵朵金黄的花。辛勤的小蜜蜂正“嗡嗡”地一边唱歌,一边采蜜。丝瓜棚旁边那块碧绿的西瓜地上,虽然没有蜜蜂的歌,却有着丰收的喜悦。瞧!一个个大西瓜像一个个胖娃娃似的,躺在瓜蔓母亲的臂膀里,夕阳的余晖轻轻地爱抚着它们,催它们入睡。
在我身边的山坡,则是另一番景象:三五头水牛正在草地上悠闲地啃着草,不时地还抬起头来,面对充满(shīqínɡhuàyì)的乡村晚景,“哞哞”地长叫几声,抒发自己快乐的情怀。那低沉浑厚的余音在宽阔的田野回旋,使人听了兴奋。
1、按拼音写成语。
yìchénbùrǎnshīqínghuàyì
()()
2、读短文填空。
(1)作者是按的顺序记述所见情景的,请摘录最能体现这种顺序的三个词语填入下面方框内。
(2)短文记写的主要内容是。
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3、读第三自然段。按要求摘录句子。
写实在事物的:
写联想的:
(四)相关链接
贝多芬的小故事
1787年,贝多芬动身去当时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并拜见了莫扎克。当时17岁的贝多芬默默无闻,而莫扎特早已名满欧洲。可能贝多芬的相貌太一般了,连莫扎特也看走了眼,对这个年轻人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他拿了一段音乐让贝多芬用钢琴即兴发挥,自己却到隔壁屋子和别人聊天。然而邻屋充满灵感和气氛的音乐使得莫扎特不由自主地又跑回钢琴旁——作为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对于音乐的感悟力是非凡的。他从这个年轻人的琴声中听到了无穷的创造力和灵感,因此贝多芬演奏刚完毕,莫扎特便大声对屋内的人说:“注意这个年轻人!……有朝一日,他会震惊世界!”
优质课堂教案篇4
?教材】
人教版高中必修4第一单元第4课《哈姆莱特》
背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其中必修课程部分的“阅读与鉴赏”要求“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为此,我们在指导阅读的时候应引导学生贴近文本,从文本出发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意义。而现实是文学经典名著是历经时间的考验而流传至今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原因必然导致阅读的难度,我们的学生面对文学经典名著时难免有一种畏惧的心理,特别是其中的长篇大作,更让学生感觉到文本阅读费时费精力;同时文学经典名著在流传的过程中历经历代大家的解读,因此经典的背后是极其强势的解读言论,这些言论对学生有着很强的震慑力。于是很多学生放弃了对文本的细致阅读,。而选择了对强势的解读言论的认同,努力在文本与评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这样的阅读既背离了文本,更远离的学生自己的心灵,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发展的要求相违背。
问题的提出2007年5月9日上午,在高一(3)(4)班上《哈姆莱特》,这是必修(4)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一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话剧的学习任务是把握剧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品味富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初步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设计】
如下:
?教学目标〗
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初步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重点〗
品味哈姆莱特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
?教学难点〗
把握戏剧的复杂的矛盾冲突,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
?预习作业〗
利用“五·一”假期阅读《哈姆莱特》全剧,写了一篇关于哈姆莱特的人物评论。
?教学过程〗
自读课,学生交流阅读心得,评论哈姆莱特形象的意义,教师引导小结。
在课前检查预习作业时,发现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中没有自己的体会,多是借鉴来的有关哈姆莱特性格的经典评价,如“为了正义而复仇的王子”、“人文主义的英雄”、“思考者”、“忧郁王子”“敏于思考而懦于行动的人”等等。这些结论显然超越了学生可能的阅读高度。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观点如出一辙,没有个性,无须交流;而当我质疑他们的观点时,他们无法为自己的观点提供可靠的细节依据──这意味着:学生并没有认真阅读作品,只是了解了故事情节;学生没有解读作品的信心和能力,只好借别人的言论来应付作业,而当他们看了那些经典评论后,越发丧失信心,彻底臣服于这些言论,最终造成强势的解读言论对学生主体意识的_。
主题的确定经过思考,我认识到教师在指导高一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名著时,需要细致地引导学生阅读作品,亲近文本,亲近自己的心灵,尊重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同时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阅读的意义和价值,正确看待别人的解读言论,避免阅读个性被强势的解读言论所扼杀。
问题的解决认真阅读《哈姆莱特》后,我决定修改教学设计,2007年5月11日重上这堂课,引导学生贴近文本,贴近自己来阅读。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初步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重点〗
品味哈姆莱特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
?教学难点〗
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都可以对哈姆莱特提出自己的理解,但“一千个哈姆莱特还是哈姆莱特”,每一种理解都必须以文本为依据。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聆听哈姆莱特的心声,理解哈姆莱特的行为,感受哈姆莱特的形象。
二、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哈姆莱特的对白片断
(出自“上译经典”台词忠实于原文,人物表现到位),学生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体会人物语言,思考问题:
片断:哈姆莱特得知母亲再婚后的独白─??
问题1、哈姆莱特在这一场变故中失去了什么?他此时会是什么样心情,他不断强调“还不到一个月”表现了什么样的心理感受?他想到“自杀”这个词意味着什么?
片断:哈姆莱特见到父亲亡魂后的独白─??
问题2、哈姆莱特此时烈的感受是什么?“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片断:哈姆莱特装疯后,叔父利用莪菲利亚来试探他,孤立无援的他关于“生存还是毁灭”的思考─??
问题3、哪些语句是表现了哈姆莱特内心的痛苦?是什么让他又一次思考“生存与死亡”的问题?这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片断:叔叔忏悔时他关于“杀与不杀”的思考─??
问题4、哈姆莱特放弃此时复仇是因为懦弱吗?
片断:哈姆莱特在母亲房里误杀大臣波洛涅斯并指责母亲的片断─??
问题5、哈姆莱特为什么杀波洛涅斯,他是个拖延行动的人吗?哈姆莱特对母亲是什么感情?
片断:比剑(_及结局,也是课文内容)─??
问题6、哈姆莱特接受比剑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性格弱点?他最终与对手同归于尽,这一结局哈姆莱特能否避免?
三、讨论交流,回答以上问题
要求:
1、换位思考用自己的心去体会人物的心,一定要尊重自己的感受。
2、在语境中理解人物的语言,从哈姆莱特的身份、地位的变化中去体会语言的涵义。
3、将思考得出的结论和你所借鉴的评论进行对比,看哪些观点一致那些观点不一致,为什么?(这个问题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明白阅读原则: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阅读理解,重要的是阅读理解的过程,而不是结论。)
四、将讨论中形成的对哈姆莱特的评价整理成文,要求观点清晰明确,言之有据,论据充分
主要观点如下:
哈姆莱特无非就是一个不幸的青年,陷入了命运的陷阱。
哈姆莱特是个善良的人,有应付问题的心机却无复仇的计划,他注定要失败。
哈姆莱特的忧郁的性格是他的致命弱点。
哈姆莱特曾经的优越决定他的懦弱,他是一朵温室里的花。
哈姆莱特长于思考,但绝非懦弱。
哈姆莱特是一介书生,绝非英雄。
哈姆莱特是一个迷信命运的人,这让他难有作为。
优质课堂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引导学生掌握探究名著的方法;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问题探究梳理情节,使学生对“悲剧”这一戏剧的主要体裁有一定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问题反推法把握情节与矛盾冲突;讨论、总结品读人物与鉴赏语言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悲剧实质,即主人公悲惨结局的不可避免性与矛盾冲突的不可调和性。
2、难点:《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
教学方法:
1、以学生活动为主,课堂上教师以提问者的身份出现,以问题引入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带动学生以小组活动的方式展开讨论,学生总结,教师点拨。
2、以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分析人物性格。
3、用朗读点评法深入鉴赏分析戏剧语言。
4、四个组进行回答评比,回答组加分,辩论加分。评答手。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师课前准备
1、准备问题卡片和ppt课件。
2、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做成小卡片用便利贴粘在书上,卡片内容为以下四项:
a、莎士比亚简介及其主要作品
b、《哈姆莱特》内容简介
c、本课生字、生词
d、悲剧的定义
3、布置学生通读全剧和本课,在课文中划出感受深刻的句段,并在旁边作简要评注。
学生课前准备
1、课外找资料通读《哈姆莱特》全剧剧本。
2、搜集资料完成小卡片内容整理粘贴在书上。
3、朗读课文节选部分,划出感受深刻的句段并在书上做评注。
教师课中活动
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2、导入
3、分发问题卡片
4、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剧情,理解悲剧的实质之一。
问题一:哈姆莱特最后是怎样死的?请为哈姆莱特寻找杀人凶手?
问题二:节选部分还有没有杀害哈姆莱特的阴谋?有没有成功?举例
问题三:如果比剑杀害哈姆莱特也没有成功,克劳迪斯会怎么办?他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问题四:哈姆莱特之死的悲剧有没有不发生的可能性?
师生互动总结:悲剧的实质之一,即,主人公悲惨结局的不可避免。
学生课中活动
1、学生互查资料卡片及课文句段评注情况,做简要汇报和评比。
2、选择问题卡片上的问题,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全部或者部分问题,推选代表准备发言。
3、推选代表回答自己小组讨论的问题,并评价是否同意别人的观点,说明理由。
教师课中活动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矛盾的双方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以帮助理解悲剧的实质。
问题一:新王克劳迪斯为什么一定要让哈姆莱特死?
问题二:新王克劳迪斯采用了哪些手段让哈姆莱特死?为什么要这样做?
学生课中活动
1、思考提出的问题,自由组合进行讨论。
2、选代表回答或自主回答。
师生互动总结:
总结一:从新王克劳迪斯的角度看冲突——悲剧就意味着冲突,冲突就意味着矛盾无法调和甚至是制造死亡。
总结二:从哈姆莱特的角度看冲突——不断的应对冲突不让死亡的悲剧发生,而悲剧最终发生。
总结三:悲剧的实质之二:矛盾冲突的不可调和甚至是制造死亡。
教师课中活动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品读戏剧人物性格。由于知识水平、生活阅历、思想观念、阅读心理的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部作品的评价往往是不相同的。展示恩格斯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问题:你眼中的哈姆莱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不能从课文里找到例证来说明?可畅所欲言。(提示:从——何处——可见,哈姆莱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课中活动
学生思考,自由讨论后各抒己见,并对别人的观点进行点评
师生互动总结:品读人物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
教师课中活动
1、指名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预习时划出的感受深刻的句段。
2、点名让其他同学对其朗读进行点评。
3、让学生评析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特点。
学生课中活动
1、朗读自己划线的句子,并读出写的评注。
2、评价同学的朗读,说明理由
3、齐读指定的句段,鉴赏评析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特点。
师生互动总结:鉴赏戏剧语言应立足于什么?
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题、小练笔、四周时间读完《罗密欧与朱丽叶》
教师课后活动
1、整理学生的问题回馈卡片。
2、针对本课教学中的兴奋点和不尽人意点做教学笔记。
学生课后活动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思考问题:哈姆莱特既知杀父凶手是谁,为什么不去做复仇这件事?围绕这一问题探讨《哈姆莱特》的写作意图和艺术价值,写出400字的剧评。
3、四周时间读完《罗密欧与朱丽叶》
学生问题反馈: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负责收集整理本课学习中还存在的问题和见解。写在小卡片上交给课代表统一上交,留在下节课讨论解决。评问题组。
优质课堂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