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应注重实践环节,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通过共同编写教案,教师能够增强团队自身合作意识,下面是美篇巴巴小编为您分享的2024年小学语文教案最新6篇,感谢您的参阅。
2024年小学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交际中有文明的态度和文明的语言。
2.掌握借东西与人交流的语言,礼貌待人,与人友好交流。
重难点
会使用借东西时的文明语言。
乐学善思办法
让学生自由组合演、练、说,使学生充分发挥主宰课堂能力。
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
老师的粉笔没有了,请一名同学帮忙去向哪位老师借几根。(第一名同学去后没借来)复述借粉笔谈话。
2.明确要点:⑴为什么没借来?⑵讨论向别人借东西时应怎样说?
3.实践感知。
再请一名同学,按讨论好的语言再次试试借粉笔(借回来了),回来后复述借粉笔的经过。
讨论:为什么这名同学可以借回来呢?
因为会使用礼貌用语,对人礼貌、客气。
4.分角色表演。
如果现在让你去借,你会怎么做?和同桌合作表演借粉笔情境,可以互换表演,小组内演后,全班内表演,评出优胜者。
5.自由组合表演
找喜欢的伙伴,表演借不同东西的情境,比如去邻居家借铁锹等农具或其他情境。
6.老师总结,教育学生做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
2024年小学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能对照图画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明白为什么说这是一幅画。
2、学会7个生字,把握诗中出现的反义词。
3、会正确地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背诵并默写课文,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挂图
准备:图画若干,课文挂图,生字卡片、田字格
出示若干画,有大有小,有黑白有彩色的,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画,今天我们这节课,就先来研究这个画字。请你数一数,这个字共有几画啊?你是怎么来记住它的?那好,让我们一起在田字格里把这个字来写一个。
谁来带大家读这个字。我们已经给他找了好几个朋友,你还能来说说有关画的词语吗?
研究了这个字,接下来老师请你们来欣赏一幅画好吗?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写上山
绿
色
水
这高山流水看了真迷人啊?那现在请你静静地听听,来,走近些,再走近些,你听到了什么吗?
没有听到声音,那么古代有个诗人,就把没有听到声音用两个字就概括出来了无声,这样连起来就成了两句诗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我们刚才讨论了那么多,他就用了这么两句话表达出来了,你觉得他写得好吗?
讨论:语言很简洁,用了反义词
那么在这两句诗里,有好几个字我们没有学过写过,你是怎么来记住他们的?
教学生字:远
色
近
无
声
谁能连起来再把这两句诗读一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味道不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那个画家画好这幅画后呢,总觉得缺点什么,于是他又提笔添上了一些。你看到了什么?
粉红的桃花是在春天开放的,这说明呀,画家画的景色是春天的,但是在我们生活中,春天过去了,花儿和鸟儿有什么变化呢?
那在这幅画里呢?春天过去了,花还是那么鲜艳地开放着,小鸟看到人走过来了,一点也不害怕。所以诗人说是: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在这里,教师一边引导说,一边板书:春去花还开着,人来鸟不怕。改成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这两句话,谁来带大家读好这两句话。
这样,四句连起来,就是一首完整的古诗,这首诗的题目就叫画,谁能连起来读一读。
这古代的诗句虽然用词精妙,但这五个字五个字地说话,总是和我们现在太不一样,我现在,要请小朋友来做一做翻译家。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首诗,行吗?
我们各请三大组一个代表好吗?其他同学认真听,你可以提意见也可以补充。现在我们知道,这是一幅有有有有的画。我们还可以说,这是一幅的画,还可以说,这幅画真啊!句式说话。
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画啊,仿佛也把我们带到了那个美丽的高山流水间,小朋友,当我们外出游玩的时候,常常会看到一些很美很美的景物,那么,如果你看到了,会用什么办法把它带回来和我们分享呢?
画画、照片、摄象机,这些都是好办法,不过,老师有个更方便,每个人都可以用的方法,你想知道吗?
那就是请你用心把它带回来,你用心记住你看到的东西、想到的,把它写成文章给我们听,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好吗?
2024年小学语文教案篇3
[教学要求]
1、用钢笔描红。
2、对照简化字,认读括号里的繁体字。
3、读一读,说说每组词语的意思是不是相同。
4、修改病句,并说明修改的理由。
5、熟记12条成语。
6、朗读并背诵两句古代名人的名言。
7、听教师介绍简易洒水壶的发明,抓住要点转述给同学们、学写毛笔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这句话。
(2)学生观察字的行款、间距。
(3)这些字你认为哪些书写时是应该注意的?
(4)教师重点指导。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及时了解书写情况)
(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行矫正性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请学生讲清题目要求。
2、指导
(1)教师谈话:日常生活中,我们在看港台影视片时,或在阅读一些书籍时,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繁体字,举例。
(2)学生说出带有繁体字的句子考教师。
(3)指名读每组前面的简化字。
(4)简化字与繁体字比较。(出示幻灯片)
让学生比较以上两组简化字与繁体字,特别注意繁、简字形体变化较大的汉字,让学生去观察、思考,发现题中还有哪些简化字与繁体字形体变化较大的,怎么去认读出这些繁体字。
3、练习。
(1)(出示幻灯片)指名认读,能读出几个就读几个。(可以多让学生站起来认读,待大多数同学读熟繁体字后,再齐读繁体字组合的词语)
(2)同桌把简化字那边掩盖好,互相检查认读繁体字的情况。
4、反馈。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1)出示幻灯片:演讲一讲演雪白——白雪
(2)让学生读,比较前后词义一样不一样,有什么不同。教学中通过读,比较说明理由,让学生体会到组成词语的字相同,但因为字序不同,有的词义相同,有的词义不同。要注意,学生说每组词义,主要是领会,不要求机械记忆。
3、练习。
(1)默读、思考:这题中还有四组词语,比较看哪几组前后词义相同,哪几组前后词义不同?
(2)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4、反馈。
哪位同学还能举出一组词义相同和一组词义不同的?
编选——选编人名——名人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谈话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读第(1)句话。
(2)这道题毛病出在哪儿?怎么改?
(学生独立修改后,交流,说明修改的理由)
3、练习。
(1)学生试着修改第(2)、(3)句。
(2)教师巡视。
(3)同桌交流再汇报。
4、反馈。
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1)他喊他去他家玩,他答应了。
(2)这次期末考试我们班几乎根本没有不及格的同学。
(3)我们要端正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谈话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12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12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对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学生可查词典,或教师适当给予讲解。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桌练习背诵。
(3)指名读。
4、反馈。
(1)集体背。
(2)指名背。
三、教学第六题
1、审题。教师说清题目的要求。(一是朗读,二是背诵)
2、指导。
(1)查字典,把不会读的字注音,并写出它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字词解释出来。
(2)自由读这两句古代名人的名言。
(3)老师简介老子和孙子。
(4)指导学生通过读,弄明白两句名言的意思。
第一句名言的意思是:祸患啊,幸福正依附在它的身上;幸福啊,祸患正隐伏在它的内部。教育学生要正确看待幸福与祸患,知道辩证地看待问题,即祸患有可能转变为幸福,幸福也有可能转变成祸患。
第二句名言的意思是:知道他方(指敌人方面)又知道我方的长处和短处,不管打多少次仗都不会失败;不知道他方的情况而只知道我方的情况,就只有一半取胜的希望,而另一半则是失败;不知道他方又不知道自己一方,那每一次打仗就必然都失败。
3、练习。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
(3)练习背诵。
(4)指名背诵。
4、反馈。
(1)检查朗读。
(2)检查背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帮助学生明白说话的要求:一是要抓住重点;二是做速记;三是转述时要把史律同学发明简易洒水壶的经过说清楚,说完整。
2、指导。
(1)什么是转述?转述有什么要求?结合例子,让学生明白,把别人的话说给另外的人听懂就叫转述。转述时一要注意把别人说的话听清楚,二要注意转述的.内容完整性,三要注意说话人的原意,不要随意改动,关键性的内容不能有所遗漏,四要注意人称的变换。
(2)教师介绍史律同学发明简易洒水壶。
听这一遍介绍,要求全班同学认真地听教师介绍,对老师读的这篇文章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只听不记。
(3)教师再次介绍史律同学发明简易洒水壶。
听这一遍介绍,要求全班同学在认真地听的同时记录要点。
可以提供连词“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让学生速记要点,记录的内容只要自己能看懂就可以了。
(4)讨论所记录的要点,组织同桌或四人一小组练习转述,教师提示人称的变换。
3、练习。
(1)小组选代表转述给全班同学听。
(2)师生共同评议。
师提示同学们听时从经过是否完整清楚,人称交代是否明白两个方面去评议。
要点提示:首先,他在雪碧瓶盖上戳了些小眼,结果水不能自动地洒出来,接着,他发现了医院挂水用的盐水瓶,受到了启发,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白了原因,最后终于发明了简易洒水壶。
二、教学第八题(略)
2024年小学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感情。
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欣赏诗中景物,领悟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诗魅力。
一、以花入画,以画入诗,走进诗文。
1、以花的话题入画
师:在我们的教室窗台上摆满了我们精心养植的花草,它们点缀了我们的教室,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关于这些花,你了解些什么?
2、学生交流。
师:清代诗人郑燮对兰花情有独钟,他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郑燮的画作。
cai显示:《兰竹石轴图》、《兰石图》、《墨兰图轴》、《山顶妙香图轴》
2、师:郑燮不仅爱画兰花,而且还用写诗的方式表达对兰花的喜爱。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题于《山顶妙香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教师范读。
板书课题,学生读题、解题。
二、习文读诗,明了诗意。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3、再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与音韵。
4、全班齐读。
5、了解诗中大意,师配乐讲述
三、精读品诗,感悟诗情。
学习第一句
(一)看兰
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兰花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千山顶上头)
2、身边的兰花和这里的兰花进行对比:
3、指导读第一句。
师:是呀,而这里的兰花却是长在“千山顶上头”呀,这么高!谁能把这种高给读出来呢?
师小结并过渡:兰花,它长在千山之顶,可以俯视群山,仰望皓月,真正的怡然自得呀!它还有什么特点呢?
学习第二句
(一)闻香
1、生:——突岩深缝妙香稠(课件显示)
2、师:香吗?闻一闻!(香)哪里看出来?(妙香稠)
(二)品香
1、初步理解“妙香稠”的字面含义。
师:香到什么程度?(稠)读出“稠”的感受。
2、进一步体会花香的“妙”
师:花香本是四溢的呀,为什么这里的花香却这么“稠”?请你们再读读这句诗。
学生谈。
师:本该四溢的花香在突岩深缝间聚集,竟香浓到令人感到粘稠,这是多么奇妙的花香啊!
来,再读这句诗,读出又粘稠又奇妙的花香来。
过渡:难道这里的兰花真有那么香吗?带着这个问题听听老师下面的介绍。
3、进一步理解“妙香稠”的含义。
4、师:听了有关郑燮的介绍,结合郑燮的人生经历,这里的“妙香稠”还暗指什么呢?
师:兰花啊,只有你高贵纯洁的.兰花才能理解郑板桥呀!读第二句诗。
5、全班齐读一、二句诗。
学习三、四句诗
1、师:你们再轻声读读三、四句诗,读懂了什么?
结合刚才的介绍,这里的的“喧闹”仅仅是在写兰花和兰花脚下的浮云吗?
2、师:身处其中的郑燮是什么态度呢?(来不相知去不留)
是呀,这不就是郑燮的志向的表白吗?这里的兰花不就是郑燮的真实写照吗?这就叫“借物言志”。(板书:借物言志)
3、小结。
4、指名读,边读边评价。
5、回归整体
配乐齐度读古诗。
2024年小学语文教案篇5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继续学习这篇很有意思的课文,我们一起来齐读课题《父亲、树林和鸟》。
生:齐读课题。
师:看到课题后,你会有哪些想知道的问题呢?
生1:父亲、树林和鸟之间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2:父亲是不是种下了一片树林,树林又吸引来很多鸟呢?
师:好,就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在学习课文之前呀,生字宝宝们跑出来了,他们说要考考你们,你们怕不怕?(出示词语)
生:复习生字。
师:红色字是我们平时容易写错的汉字,你们想提醒同学们要注意哪些问题?(“鼻、雾、蒙、翅”)
生1:写“鼻”时要注意上边是“自”不是“白”,下边不要写出头。
生2:写“雾”时要注意“雨”变成“雨字头”,第三笔要变成横勾。
生3:写“蒙”时要注意中间有一小短横不要漏掉。
生4:“翅”是半包围结构,“支”的捺要写得舒展,把“羽”托住。
师:你们可真细心,总结出这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希望同学们在书写时一定要记牢了。现在老师要把拼音去掉,你们还能读准确吗?
生:认读词语。
师:生字我们现在都学好了,不知道放在课文里面你们还能不能读准确呢?
二、品读课文
师:现在我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并标好自然段。
生:自由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真认真!谁来告诉我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生:课文是围绕“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来写的。
师:找得非常准确。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第1自然段。
师:你最喜欢什么?(指名答)
父亲最喜欢什么?(树林和歌唱的鸟)
他的喜欢是一时的吗?(不是)
是多久?(一生)
“一生”说明了父亲对树林和鸟的感情很深,谁再来读这句,体会父亲深厚的感情?(指名读,全班读)
感情多么深厚啊!课文的第一句就概括地写出了父亲对树林和鸟的喜爱。(板书)
那课文剩下的部分都是具体地来写这句话的。(板书)
想一想,在《找春天》这篇课文中,作者通过看、听、闻、触四个方面来寻找春天的,那同学们快速到文中找一找,作者是如何通过同样的方式来寻找鸟的?
生:父亲先看到了叶子在动,然后闻到了鸟味,又听到了鸟在歌唱。(板书)
师:找得非常准确。作者就是通过先写父亲看到了叶子在动,再写闻到了鸟味,最后听到了鸟的歌唱的方式来把父亲喜欢树林和鸟写具体的。现在我们仔细阅读2—9自然段,从哪些句子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父亲爱树林?用“______”画出来,并和同桌交流你的感受。
生:自由读2—9自然段,和同桌交流感受。
师:同学们读得真投入!谁来说说?
生: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师:从这句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从“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我知道父亲观察的很仔细。
师:这是对父亲进行了什么描写?(动作描写)(板书)
你能加上动作读一读这句吗?(指名读、全班读)
同学们,你会对什么东西望了又望、闻了又闻?(非常喜爱的东西)
父亲最喜欢什么?(树林和歌唱的鸟)
谁再来读这句?要读出那份喜爱之情。(指名读)
那父亲望到了什么?
生:有叶子在动。
师:那我望到了吗?(没有)
生:齐读“我仔细找,没有找到动着的那几片叶子。”。
师:为什么我没有望到?父亲是如何望的?
生:父亲“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比我看得更仔细。
师:父亲看到叶子在动,他就知道了什么?
生:林子里有不少鸟。(板书)
师:父亲是怎样说的?(喃喃)
什么叫做“喃喃”?
生:不停地小声嘀咕。
师:请你模仿一下父亲的样子。(指名读)
为什么要“喃喃”地说?
生:怕惊动了鸟。
师:我看到鸟了吗?(没有)
生:齐读“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师:还有哪句能体现父亲爱树林和鸟?
生: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师:兀立是什么意思?
生:笔直地站立。
师: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父亲看树林看得很投入,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生:凝神静气。
师:凝神静气是什么意思?可以用一个词来替换它吗?(聚精会神)
这个词描写了父亲的什么?(神态)
那怎么样叫做凝神静气呢?应该是什么表情?(指名演)
父亲在那里越看越投入,像大树一样生根了,一动不动,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这句。(齐读)
父亲如此投入,是因为“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父亲凝神静气地兀立在这,不仅望到了叶子动,还闻到了鸟味。我闻到了吗?
生: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
师:这说明父亲不仅观察仔细,而且对这片树林非常熟悉,熟悉到连各种鸟的气息都能分辨。
自由读10—15自然段,从哪些句子中我们可以得知鸟有气味?
生: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师:你平时见到什么东西会是热腾腾的?(热气蒸发的样子)(指名答)
我们平时见到的刚炒好的饭菜,刚出锅的包子,刚做好的热汤面,我们都能够闻到它们的气味,那鸟的羽毛被焐得热腾腾的,也一定会有鸟的气味。
生:黎明时,所有的鸟都抖动着羽毛,要抖净露水和湿气。
每一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师:“喙”指的是嘴。请同学们起立,张大嘴巴,深呼吸,此时什么感觉?用文中的一个词回答就是“舒畅”。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读这句。
深呼吸后,鸟要准备干什么了?
生:“鸟要准备歌唱了。”
师:听过鸟的叫声吗?想不想现在听听鸟的歌声?(播放音频)
鸟叫的声音是怎样的?
生:鸟真的唱了起来。
师:鸟儿歌唱时心情怎样?用文中词来回答。
生: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师:你什么时候最快活?
父亲什么时候最快活?
父亲此时仅仅感觉快活吗?还有什么别的心情?
生:担忧。
师:默读20—23自然段,想一想父亲在担忧什么?
生:鸟最快活的时候,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师:为什么?
生: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
师:从父亲的担忧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非常的爱护鸟。(板书)
如何理解“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猎人都具备什么特点?
如果父亲真的做了一名猎人,会有什么结果?
同学们,当我们在生活中看到有人打鸟,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指名答)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颗善良的心,要爱护小鸟,保护小鸟。
三、情感升华
师:在本节课即将结束时,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王维的《画》,请大家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欣赏这首诗,再次体会“人来鸟不惊”的和谐景象。(播放音频)
师:在优美的旋律中,我们这堂课也来到了尾声,希望同学们有机会可以到树林中去看一看,亲自看看鸟是如何飞的,亲耳听听它们动人的歌声!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
2024年小学语文教案篇6
教材依据:《称象》是北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单元“动脑筋”中的第一篇主体课文。 设计思路: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记叙文,讲的是曹冲小时候想出办法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平时多观察,遇事动脑筋,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懂得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意,复述故事。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懂得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激趣导入: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都有谁想办法称象吗?(曹冲和大臣)谁的办法最科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寻找答案吧!
2、板书课题。
探究交流:
一、学习课文1——3自然段。
1、 齐读三个自然段。思考:“这么大的一头象到底有多重,大臣们都想出了几种办法?曹操的表现又如何?“
2、 交流反馈。
3、 指导有感情朗读。
就在这时,谁站出来了?他的办法能行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4——6自然段吧!
二、学习4——5自然段。
1、自由读文。找出曹冲称象的句子。
2、指名朗读曹冲称象的句子。
3、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4、同桌合作动手画一画称象的示意图。
5、指名一名学生演示,教师随机点拨评价。
6、齐读称象的过程,试着抓住表示称象顺序的词语来复述称象的办法。从中你能体会出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聪慧,爱动脑筋)
说写训练: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用“首先??再??然后??”写一段有条理的话。
7、结果如何?曹操这次的表现又如何?理解“果然”
8、指导有感情朗读这几个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
1、对比曹冲和大臣的称象办法,体会曹冲办法的科学性;学习曹冲善于倾听,善于动脑筋,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品质。
2、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称象?
3、学习了这一课,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也要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也能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克服困难的!
五、课后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024年小学语文教案最新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