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大班教案7篇

时间:
Kris
分享
下载本文

在制定教案时,需要考虑时间安排和课堂管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教案中应包含复习环节,以下是美篇巴巴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科学活动大班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7篇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几种常见的种子传播的方式,知道种子的外部形态与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2.能和小组内的同伴协作分类。

活动准备:

1.操作卡片,各种长刺的、长有羽毛的、长钩的、长翅膀的、色彩鲜艳的种子植物图片若干。

2.dvd:种子的传播。

活动过程:

1. 引发幼儿对种子外部形态的观察兴趣。 观察种子的图片,听故事,提问这些种子是什么样子的呢?

提问:你看到的种子是什么样子的?(有长刺的、长有羽毛的、长钩的、长翅膀的、色彩鲜艳的种子……)

设置悬念,引发幼儿听故事的兴趣。小苍耳也迫不及待地骑上了“白马”,这是怎么回事呢?

欣赏故事《骑“白马”的苍耳》。

2. 了解几种常见的种子传播方式。

提问:为什么这些种子要长有羽毛、倒钩呢?(幼儿自由讲述已有经验,了解种子的外部形态是与它的传播、繁殖密切相关的。)

那种子是怎样传播的呢?(自由讲述)

观看dvd,了解几种常见的种子传播方式:风传播、动物和人传播、水传播、粪便传播、弹射传播。

3. 能根据种子的外形特征进行传播方式的分类。

这些图片上的植物是以什么方式进行传播的呢?请你和同组的小朋友将它们分类。

以小组为单位给图片分类,进一步感知种子的外部形态与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集体交流分类过程。

建议:

1.在散步及户外活动时,可寻找种子,根据它的外部形态特征观察讨论、探索其传播方式。

2.在区域中及时更新图片,引起幼儿更大的兴趣,日常活动中可欣赏散文《顶棉筐的小姑娘》。

评价:

能根据种子的外部形态判断其传播方式。

活动结束

附故事:骑“白马”的苍耳

刺猬先生像一位管理户籍的警察。 他每天夹着个小本,调查着这块草地上小花小草的来历。 他知道,蒲公英的种子,是撑着小伞,由风婆婆送来的; 他知道,凤仙花的妈妈了不起,结的'果实像个小炸*,太阳一晒,果皮爆裂了,会把种子像子弹一样射出去,射得老远老远的。 至于那棵小樱桃树,就更有趣了。那是一只贪嘴的小鸟,吞下了樱桃,然后把樱桃核和鸟粪一起拉了出来,掉在草地上,樱桃树苗就这样长出来了。 近来,他发现,草地上悄没声儿地长出了两棵苍耳,在苍耳的绿枝上,还结出了好多带刺刺的小苍耳子。小刺猬感到很奇怪: “小苍耳,你们的模样挺像我呢!你们是怎么到这儿来的?” 小苍耳们看看刺猬也都乐了,他们是挺像的。 正巧这时一只小白兔跑过,他向小刺猬问好,并请他有空来做客。 当小白兔离开时,小刺猬发现,有三个小苍耳子,已经把自己的小刺钩在小白兔的毛上了,并快乐地唱起了歌: “小苍耳,骑‘白马’, 没腿也能跑天下, 告别妈妈和故乡,快到远处去安家……” 小刺猬乐了,他终于懂得了——苍耳是怎么到这儿来的。 大班科学活动设计——骑“白马”的苍耳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篇2

一、活动目标:

1、了解螃蟹的外形特征及基本生活习性,懂得分辨雌雄。

2、知道阳澄湖大闸蟹是我们昆山的特产,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3、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探索意识。

二、活动准备:

1、螃蟹每组2只,透明塑料盒每组1只。

2、阳澄湖大闸蟹幻灯片,电脑、电视机、实物展示仪。

3、筷子若干。

三、活动过程:

1、幼儿猜谜导入活动。

老师:今天有一位朋友要到我们大四班来做客,会是谁呢?我们一起猜猜看:两只大钳会夹人,小小嘴儿吐白泡,身穿青灰衣,烧熟变红衣。

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并请出今天的客人螃蟹。

2、认识螃蟹

(1)幼儿第一次观察螃蟹

①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螃蟹的外形特征。

②请个别幼儿说说:它长什么样?

③教师小结:青背、白肚、黄毛、金爪,长着八只脚,两只大钳,嘴里吐着泡泡。

(2)第二次观察螃蟹

①引导幼儿让螃蟹动起来,再比较雌雄的不同。

②请个别幼儿说说有何新发现。

③教师小结。

3、介绍昆山特产——大闸蟹

出示图片欣赏,知道它是昆山的特产。

4、认识熟螃蟹

自由讨论,结束活动。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篇3

设计意图:

我一直认为幼儿科学的价值取向不应该只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应该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的培养上。科学小实验不仅能培养孩子的很好的动手动脑的能力,通过这些实验还能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因此,我设计了小火山爆发了这样一节课,通过一个小实验深入浅出的向幼儿讲解火山喷发这个复杂的问题,既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又学习了科学知识。

活动目标:

1.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幼儿感受和了解火山爆发的现象。

2、幼儿乐于动手操作和实验探究,以及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小苏打和醋若干,勺子,盘子,抹布,ppt

活动过程:

一、谜语引入

小朋友们好,今天要和老师一起走近科学的王国,一起探索神奇的科学奥秘。在开始之前呢,老师啊要给小朋友们猜一个谜语,小朋友们可要仔细的听好了。有一种山,他要是生气了或者发怒了会很危险,小朋友知道是什么山吗?

二、出示ppt,幼儿了解火山爆发的现象

1、观看视频,感受火山爆发。

2、教师出示图片讲解,了解火山的种类。

3、危害及好处

三、认识实验材料

1、认识醋

通过摇一摇、看一看、闻一闻等方法了解醋的颜色、气味、作用等。

2、认识小苏打

通过看一看、闻一闻等方法了解小苏打的颜色,味道,作用等。

四、实验猜想

1、教师提问:如果把醋和小苏打一起放到量杯里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会不会像火山喷发一样呢?

2、幼儿进行猜想。

五、实验操作

1、教师进行实验操作,操作的过程中,要边操作边实验,边口述过程。

2、幼儿进行实验操作,教师进行巡视,提醒操作过程。

3、幼儿分享实验结果。

4、教师小结。

5、收拾实验材料。

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和爸爸妈妈可以用橙汁、咖啡和可乐这三种饮料一起来做这个小实验,会不会像火山一样喷发呢。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能够大胆探索纸制物品落下来的各种方式,并乐意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

2、尝试进行简单的记录。激发科学探索兴趣。

3、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广告纸 记录表

操作材料:

卫生纸 包装纸 硬纸板 纸盒

活动过程:

一、聊一聊:广告纸师出示广告纸,并提问:

看我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你们在哪儿见过呢?

它有什么作用呢?

广告纸用过后还可以用来干什么?

小结:原来广告纸用后还有好多好玩的方法,今天,我们就来玩广告纸落下来的游戏。

二、看一看、记一记:落下来

1、 探究纸片怎么样落下来。

出示纸片,提问:

你猜这张广告纸片会怎样落下来?(幼儿回答)大家都有很多自己的想法,那我们就来试试它会怎样落下来。

我将广告纸片高高的举起来,轻轻一放(师边说边示范将纸片落下来)谁来告诉我们这张广告纸是怎么样落下来?(可请多个幼儿回答,如果说不出的' 时候可请幼儿再看一次落下来的现象)

师:请你来当广告纸(请个别幼儿示范,谁愿意来学一学广告纸,有不一样的吗?)

师:我们一起来做做广告纸片吧,出来找一个空一点的位置,学学广告纸片摇摇摆摆落下来的样子。(示范时边做动作边说小纸片摇摇摆摆落在地上一动也不动)

小结:原来广告纸是摇摇摆摆落下来的。(记录)

2、 探究纸球怎样落下来。

咦,广告纸片是摇摇摆摆落下来的,现在,老师就让广告纸变变变,变成什么啦?(小纸团)提问:

谁来猜猜小纸团是怎么样落下来的?

小纸团到底是怎么落下来的,请一位小朋友来试试,大家可要睁开眼睛啦(请幼儿上来试试,教师再次强调举得高高的,轻轻的松开小手)小纸团是怎样落下来的?(记录)谁愿意来学学小纸团笔直笔直落下来的样子?(请个别幼儿上来试试)现在我们一起学学小纸团笔直落下来的样子(师幼一起做落下来的动作)

小结:我们来看看,广告纸是小纸片时摇摇摆摆落下来的,变成小纸团的时候是笔直笔直落下来的,原来广告纸变成不一样的东西后它落下来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3、探究纸蜻蜓怎样落下来。

师示范制作纸蜻蜓:撕出一个小口折一折,撕出一个小口折一折,撕呀撕呀撕呀撕,点点头呀弯弯腰。

提问:

纸蜻蜓会怎样落下来?

纸蜻蜓到底会怎么落下来?

教师再次强调举得高高的,轻轻一放。

纸蜻蜓是怎样落下来的?(记录)我们一起来学学吧!

三、玩一玩、记一记:落下来

1、介绍材料:

提出要求:

(1)、高高举起、轻轻一放。

(2)、观察完后请你记录下来。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请幼儿展示自己的记录结果。

四、经验迁移

请孩子们在家里玩落下来的游戏并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对探索如何产生风感兴趣。

2.发现风的形成及风的大小与空气流动快慢之间的关系。

3.大胆并清楚地表达自己在操作实验中的发现。目标制定从情感、态度、知识技能三方面制定,全面、有效

活动准备

幼儿操作材料:扇子、书、帽子、塑料瓶(上面打几个小洞)、泥工板、花雨伞。

教师实验材料:同幼儿实验材料各一份,一只方形大鱼缸,水 自制测风仪,ppt课件。

材料生活化,常态化。准备非常充分,能很好地让材料和幼儿互动,让材料为教学服务。

活动过程

一、引题激趣

1.谜语引出

师:今天,我给大家猜个谜语“抓不住它的身子,看不见它的影子,有时会摇动树枝,有时会推动房子。”它是谁?——风

2.梳理经验

师:你平时感受过风吗?你是怎样感受到的?

幼:冬天的时候很冷

师从幼儿身边一圈跑过,让幼儿感受风

3.师小结:原来,风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探索风是怎样产生的

1.介绍材料,幼儿第一次操作

师:你们会制造风吗?

师介绍材料:矿泉水瓶、扇子、雨伞、纸、书本

2.交代操作要求:

四个人一组,一样一样的去试试,用什么材料去制造风?

幼儿操作,师巡回指导

师:你用了什么材料,什么方法产生风?

雨伞——撑一撑、转一转

书本——翻一翻

扇子——扇一扇(师:看看她的头发)

矿泉水瓶——捏一捏

书本——翻一翻、扇一扇

泥工板——扇一扇

3.师幼交流

师:你对风有什么问题?

师:为什么会产生风?

幼:人动了,就会产生风。

师:和身边的人讨论讨论,为什么会产生风?

幼:空气越多,就会有风。(和空气有关)

幼:冷了就会产生风(和温度有关)

三、尝试产生大风和小风

1、教师实验

2个鱼缸(一个鱼缸有水,一个鱼缸没水)

师:没水的鱼缸里有空气

师拿出泥工板在有水和有空气的鱼缸里分别搅动

请一幼儿上来感受

出示侧风仪

教师搅动有空气的鱼缸,测风仪放在鱼缸的上方,让幼儿感受是否有风

师:为什么会产生大风和小风?

2、第二次操作

怎样用这些材料产生大风和小风?(第一次同样的操作材料)

师:你是用什么材料产生大风和小风的?

幼儿演示、讲解

师小结:当我们速度很快的时候,风就会很大,当我们速度很慢的时候,风就会很小,原来风的大小和我们的速度有关系呀!

四、初步了解风的用途

师:你们喜欢风吗?为什么?

幼:很暖、很舒服

师:风还有更多的本领呢!

出示ppt

图片一:风车(风可以转动风车,传播发电)

图片二:蒲公英(风可以吹动蒲公英,传播种子)

图片三:帆船(风可以推动帆船,节省动力)

师:风有时候也会发脾气呢?风发脾气的时候,会怎么样?

出示图片:台风来了,幼儿园被破坏的情景

师:原来风发脾气的时候,也很可怕的!回家和爸爸妈妈在网上查查,有什么可以制止风造成的危害?

引题能激发幼儿兴趣。让幼儿初步感知风“看不见”的特征。

教师采用体验法,在寻找风朋友的过程中引导幼儿体验、感受风的存在,激发幼儿的探究热情,继而引发幼儿对风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材料能引起幼儿积极互动。

这里的测风仪应该及时出示,帮助幼儿直接感知。

这一环节的设置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充分体现了设计者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精神的一个理念。

类比实验的设计让无形变得有形,很巧妙。但是,恰恰在最需要教师小结提升的时候老师忽略了小结:“空气流动产生风。”

在第二次材料的提供上,没有层次性,以导致第二次操作的不深入。风大风小的感知,可以充分利用好测风仪。小结不够准确,应该说,风的大小和空气流动的快慢速度有关。

能从幼儿生活经验来搜集素材,老师很用心。但还应扩展到海啸、龙卷风等知识,充分认识它的危害。有延伸,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无色无味、比空气重和不支持燃烧;

2、了解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运用;

3、通过实验制作,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能力。

重点难点

1、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2、部分实验操作需要同伴合作才能完成。

活动准备

教师用具:打火机(自备)

学生用具:瓶子吹气球套件(纸1 张、柠檬酸1 包、小苏打1 包、瓶子1 个、气球1 个)

搅拌棒1 根、水

活动过程

1、课程导入

师:小朋友们好。前两天老师看到了一个谜语,今天想让大家一起来猜一猜,看谁最快猜出来。大家竖起小耳朵听好啦,“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你们猜它是谁?

生:空气......

师:非常棒,已经有小朋友猜对了,答案就是空气。接下来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做个小实验。

2、实验一:我们的呼吸

师:你们现在和老师一起做,手捧着空气,慢慢放到口鼻处,深吸一口气。你们感觉到什么?

生:我们把空气吸到肚子里面去了,没有什么感觉。

师:对,其实每天我们人都在呼吸,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如果让人几分钟不呼吸的话,人就会死亡。你们知道我们人每天吸进去的气体是什么?呼出来的气体又是什么吗?

生:……

师:空气不单是一种气体,而是混合气体,它是由很多气体组成的。我们的身体会吸进空气,我们只需要空气中对人体有用的气体——氧气,还有一些没有用的气体和身体里产生的废气——二氧化碳,就会被呼出来。

师:跟老师一起我们再做一次深呼吸。看看我们呼出来的气体是什么样子的?一起,吸气——,呼气——。呼出来的二氧化碳有没有颜色?

生:没有,看不见。

师:有没有气味?

生:没有。

师:我们的鼻子呼出的是二氧化碳,它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3、实验二:小蜡烛熄灭了

师:虽然二氧化碳气体看不见,摸不着的,你们可不要小看它们,听听老师讲的故事,你们就知道它们的厉害了!

师:有一片奇怪的`峡谷,每当村民牵着狗通过的时候, 村民安然无恙,狗却走着走着,越走越慢,最后离奇死去。当地的村民都传说峡谷里有魔鬼,专门吃狗。这种传言一直流传着,难道这世间真的有魔鬼?一天,一个聪明的年轻人路过这里,知道这个传言后,他跟村民借了一个火把,准备一探究竟。走到峡谷边上的沼泽地,他仔细观察了这里的环境,并且把高举的火把放低,接近地面,火苗慢慢地熄灭了。他点点头说道:“哦,原来是这样......”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快快动动你的小脑筋!__

生:……

师:我们用实验来模拟一下事情的经过吧。

师:这里有个空量杯,(展示给孩子看),两袋化学物品,有一袋是颗粒状的,是柠檬酸(常添加在饮料里,作为酸味剂);还有一袋是白色粉末状的,是小苏打(家里常用来发面)。先倒上小半杯水,把小半袋柠檬酸倒入量杯中,搅拌一下,直到柠檬酸颗粒溶化了。注意,我一会儿要倒入小苏打粉末,你们要仔细观察,小苏打倒入量杯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此时,要集中所有孩子的注意力,老师的语言很重要,一定不要着急就告诉孩子会发生什么,比如:有的老师会直接说,小苏打倒入量杯中会和柠檬酸反应,会冒泡泡,你们要仔细看哦。这种方式不建议用。要让孩子有想象的空间和表述的空间。)

师: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说一说。

生:冒泡泡了。

师:小苏打和柠檬酸溶液混合在一起,会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冒很多的泡泡,这些泡泡里装着很多的二氧化碳气体。量杯里装着很多的二氧化碳气体。老师点燃一根蜡烛(这就是故事里的火把),放到量杯口处(也可以往里伸些),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火灭了。

师:说明什么呢?

生:二氧化碳把火熄灭了。

师:这个实验说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它可以用来灭火(举例二氧化碳灭火器)。

小朋友们,现在你们知道在神秘的峡谷里,狗为什么会死了吧!

生:……

师:神秘的峡谷地表附近的二氧化碳太多了(沼泽地会生成二氧化碳),所以把火把放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火把会熄灭,地表的氧气很少,而人和狗如果不能呼吸氧气就会死。

生:人没有死呀!

师:对,这还说明二氧化碳的一个特点,就是它比空气重,气体是流动的,会飘来飘去的,但是重的气体会在下方,轻的气体就会飘在上方。因为人的个头比狗高,而且人举着的火把可以燃烧时,说明这个高度的氧气还可以维持人的呼吸。狗比较矮,吸的是二氧化碳而不是氧气,所以就死掉了。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了解的二氧化碳的另外两个性质:它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

4、作品制作:瓶子吹气球

师:小朋友们,你们平时都是用什么来吹气球的呢?

生:用嘴巴、打气筒....

师:你们见过瓶子可以吹气球吗?

生:没见过。

师:如果想让瓶子把气球吹起来,还得请一位小帮手,就是我们刚才认识的二氧化碳。接下来,我们就来动手做这个好玩的实验吧。

1.将小苏打粉末倒2.将小苏打粉末倒3.将柠檬酸与30ml 4.将气球口套在瓶口

在白纸上。入气球内。水搅拌溶解并导入处,拎起气球将苏打

瓶中。掉入瓶中,观察现象。

师:我们的气球吹起来没有?__

生:吹起来了。

原理: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支持燃烧,且比空气重。小苏打和柠檬酸溶液发生中和反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充满了整个瓶子,从瓶口跑进气球内,就把气球给“吹”大了。

5、生活拓展

师:你们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二氧化碳吗?

生:......

师:我们喝可乐时,是不是会看到气泡,而且喝完以后会打嗝?

生:是的。

师:这是因为可乐里面含有二氧化碳。

师:回去后跟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里有二氧化碳吧!

活动总结

1、着重强调安全,化学物品要注意不要让孩子误食,下课后,强调孩子洗手。

2、在实验操作中,注意用火的安全,建议小蜡烛熄灭的那个实验由老师来演示。

3、往气球里装苏打粉和将气球套到瓶口上这两个步骤比较难,建议两个孩子合作。气球要往下套紧一点,将苏打粉倒入瓶内时,要用手夹住气球口,防止气体漏出。

4、柠檬酸溶液可以用白醋来代替。

5、柠檬酸溶液和小苏打的量要控制好,防止反应太强烈,建议老师课前先做一下实验体验一下,做到心中有数。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用多种方式让物体转动起来的方法。

2.能力目标:发现生活中的转动现象,了解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3.情感目标:乐于动手动脑,体验探索转动带来的乐趣。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探索材料:风车、光盘、伞、陀螺、勺子、呼啦圈、雪花片、手绢花、筷子、一盆水、绳子等若干物品

2.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一、游戏“迷迷转”,体验身体转动的快乐。

教师带领玩“迷迷转”游戏,引导幼儿自由探索身体哪些地方会转动。“迷迷转,迷迷转,你的身体哪会转?”游戏后交流:身体那么多部位会转动有什么好处?

小结:我们的身体真了不起,有那么多的部位会转动,让我们做事、运动更灵活,经常活动这些地方,会让我们更健康。二、第一次动手操作,探索物体转动的方法

1.教师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引导幼儿观察,探索用多种方法让材料转动起来。幼儿第一次探索尝试,教师观察并指导。

交流分享:你用什么方法把什么转动起来了?请你试一试。

小结:原来转动的方法有很多,转、搓、拧…都能使物品转动起来了。三、第三二次动手操作,探索让两种物品一起转动起来。

2.教师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探索用两种物品组合,让物体转起来的方法。

提出要求:请你用两种材料转动起来。鼓励幼儿创造性地组合材料,教师观察指导。

3分享交流:你用了哪两种材料,让什么转动起来了?

小结:有许多材料看起来不能转,只要我们积极动脑筋,就能让许多材料转动起来。

四、经验拓展,了解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1.组织谈话: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品能转动?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好处?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转动现象

2.观看课件,进一步了解转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小结:转动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还利用转动原理,发明了很多东西,转动的用处可真大。

活动延伸:

一起到教室中找一找更多可以转动的物品。

课后反思:

本节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源于幼儿的生活,在生活中转动是非常常见的现象,符合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活动中幼儿认识并且会使用实验材料,在听到小物品们也想玩的声音时,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并且喜欢去帮助小物品完成想要转动的心愿,间接中进行了德育的,培养幼儿愿意助人为乐的美好情感。在活动中,孩子们的回答特别积极,相处了相同物品转动的不同方法,在实验中也是想玩一玩这个,玩一玩那个,最终在进行难点时孩子们通过教师吹风车需要用力来感受到力才可以使物品转动,得出了物品转动的结论。但是在本节活动的时间的把握中有些着急,还是有许多的知识可以探索,以后还会继续多想,多研,谢谢!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7篇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空气》教案最新5篇

大班科学认识肺教案6篇

大班科学好玩的称教案5篇

大班科学有趣的秤教案通用5篇

大班科学实验教案最新8篇

大班科学有趣的秤教案6篇

神奇的水大班科学教案最新5篇

幼儿园大班科学奇妙的盐教案5篇

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参考7篇

吹泡泡科学活动教案5篇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4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