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案的编写过程是教师与课程内容深入对话的过程,教案的准备过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环节,值得每位教师重视,以下是美篇巴巴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雨霖铃》教案优质6篇,供大家参考。
《雨霖铃》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 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雨霖铃》mtv;朗读flash。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生: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 (板书)
二、关于柳永 :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三、整体感知:
1 、范读《雨霖铃》。
(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生:能。哀婉、悲伤、凄清。 (板书)
2 、指导诵读。
我们讲过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
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带领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自己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3、疏通词句:(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行行重行行”)。
应是:即便是。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搜集柳永的诗歌进一步赏析。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鉴赏:
学生自读,思考: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明确:别前、别时、别后。(板书)
师: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板书)
鉴赏时注意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 哪些是情景和说?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上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师: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生:写景。
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师: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
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师:这写什么?(写情) 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问:为什么?他的思绪正在想什么?)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关于这样的环境和心理描写古人有很多。
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这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桡,舟人频报潮。”虽较明显,但仍属含蓄之作。可是柳永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迂,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可见留恋之情浓。
于是后面便迸出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把语言形象化进而图象化,以体会诗的意境。
(提示: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也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所以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这样一句唱词:“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语出于此,然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词人“竟无语凝噎。”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师:这句写什么?
生:写景。
这里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念”字是上声还是去声?(是去声。)“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非去则激不起。”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提示学生想象这副画面: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好象一副山水画。)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生: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下片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师:“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
生:起首一句“寒蝉凄切”
师: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词中有画,景中含情。(提示学生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感受画面色调。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结合全诗旨趣。这首词的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
师:整个画面的基调如何?
生: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师: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
师:“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
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
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师: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
再就是虚实相济。哪些写虚?别后想象。写实?别时情景。
再想想词中的三副画,给人的感觉都是:哀婉、无奈、凄清。这是这首词的特点,也是婉约词共同的特点。
二、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位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
学生齐背《雨霖铃》。
三、作业
1、诵读
2、选一句诗,做幅画,再现诗中意境,体味作者感情。
板书设计:
雨 霖 铃
上片,离别中悲痛:
饯别景----饯别宴 ---饯别情 ----饯别景
寒蝉、长亭、骤雨---帐饮---泪眼、凝噎-- 烟波、暮霭
下片,离别后悲愁:
虚写离情-----实写离景------虚写离思
伤、那堪---杨柳、晓风、残月--- 虚设、与何人说
教学反思:
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雨霖铃》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记作家作品,了解柳永词的写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咏,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
(2)、品味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浓浓的离情。
【教学重点】
(1)、鉴赏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
(2)、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词的意境的鉴赏。
【教学时数】
1课时 45分钟
【教具准备】
ppt课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抒写的哀婉动人的别离。
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当时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尽情十分抑郁,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
【知识预热】
1、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一说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苏轼、辛弃疾等。
2、走进柳永
二、朗诵
1、思考: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本词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词,感情基调格外低沉悲戚。
2、诵读点评
诵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寒蝉凄切--“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字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凄切之情。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就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更那堪--稍重、稍停,拖音。(统领字)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稍重、稍停,拖音(统领字)
3、指名朗诵,要求感受情感氛围。
三、诵读品味,探究赏析
?雨霖铃》一词,通过描写冷落凄清的秋景,衬托了情人间缠绵哀怨、伤感低沉的离情别绪。
1、思路探究
贯穿这首词的线索是什么?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应如何划分?
?明确】这首词基调低沉,作者尽情十分压抑,“离情”线索贯穿全篇。从时间角度看,别时与别后自然分为上下两阕。
?方法指津】理清思路,一要抓开头,二要抓过片(下片首句),三要抓结尾。
2、意境赏析
意境的欣赏是属于文学鉴赏较高层一种学习活动。所谓“意境”,就是作品所描绘的自然、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主观思想感情融会一致所形式的一种艺术境界。在鉴赏诗词时,要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透过字句和画面,去细心体会、感受作者的情怀,从而领会意境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赏析意境,一要抓画面,二要抓情感。
问题 :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概括这一传神画面,并拟作标题。
?明确】标题为“执手相看,泪眼相向”等,词人首先交代了离别的季节、时间和地点。“寒蝉凄切”(点明时令);“对长亭晚”(点明时间和地点);“骤雨初歇”(点明气候);“帐饮无绪”(凄凉心情);“兰舟催发”(不得不分离)。词人巧妙地把自己忧伤的感情融入对景物的描摹中,不仅点染了送别的气氛,也暗示了送别的地点。
“执手相看,泪眼相向”,这个标题精妙地概括了这幅画面。本已经愁苦不堪的“愁人”,生离死别、执手凝视、千方百计、千般思绪,愁苦尽在两双含情的泪眼里。有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真是“一切尽在不言中”。
问题 :这幅“别离图”,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作为背景?
?方法指津】抓住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各抒己见,描述送别画面背景。
?明确】设想以下几组来渲染这幅“别离图”。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 渲染气氛。
《雨霖铃》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了解词牌“雨霖铃”;
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4、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清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于是宋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宋词的风格比较
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苏轼 辛弃疾) 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 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柳永 李清照)
二、作者简介:
柳永 (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柳永因了这举第不进倍受打击,之后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门外 。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
他的词在当时便为人传唱,据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柳永在与歌妓一起生活中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同时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所以他的作品,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感情真挚。《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板书:雨霖铃 柳永)
三、词牌由来:
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在皇鸾的金铃上。唐玄宗听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四、鉴赏分析:诵读词篇,感知课文。(朗读时请注意字音、停顿、情感)
1、学生朗读,专家朗诵,齐声朗读,并请用通俗的语言翻译这首词。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刚停歇。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夫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凝望,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在杨柳岸边,对着凄冷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纵然我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2、内容把握
上片: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下片:离别后的孤寂伤感 (板书)
3、分析鉴赏(关键词:意象 意境 修辞 表现手法 情景关系)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板书:寒蝉—悲凉,长亭—离别,骤雨—凄冷,烘托浓重的凄凉气氛,奠定全词伤感的基调)
关键词:意象 特点 作用
赏析——a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因此,寒蝉就成了悲凉的代名词。b长亭:休息和告别之所 c骤雨:凄冷(身心)
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阵雨刚停,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这里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而且就所闻所见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耳边是秋蝉凄切的鸣叫,眼前是令人黯然伤神的暮雨黄昏。这里所写的景象中已暗含了词人的感情,而又同时为下片“冷落清秋节”的概括埋下伏笔。“骤雨初歇”四个字意味着马上就要起行,自然地引出下面对临别时矛盾复杂心情的描写:“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雨霖铃》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 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
2. 鉴赏名句,理解善于铺叙、融情与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3.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意象,探究意境,体味情感
教学方法:感悟法、鉴赏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江淹;“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李白;“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柳永: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二、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 诵读、感悟
学古诗词贵在诵读。只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才能体验词人的情感,进入词的意境,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享受。
(一)学生结合注释自由诵读。
(二)听朗读录音。体会本词的情感。
(三)理思路,分层次。
柳词善于铺叙。为把个人的离别之情写得缠绵悱恻、哀婉动人,本词从时间和地点上进行了铺叙,不仅写了离别之际,而且写了离别之前,甚至还设想了离别之后;不仅写了眼前之景,而且写了想象之景。请从时间的角度为本词划分层次。
(四)分层指导诵读。
1、 别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 前三句借用哪些意象,勾勒出怎样的意境?
寒蝉、长亭、骤雨;重在勾勒环境,烘托凄凉悲苦的气氛。
2、别时:[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极写饯别心情,借酒消愁却无绪饮酒。真是“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两情依依、难分难舍之际,客船不断催促。
读出依恋-矛盾、痛苦、无奈、埋怨。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细节描写。离别之痛淋漓尽致,令人肝肠寸断。“执手”能换成“牵手”或“握手”吗?牵手:和朋友散步时一般会牵手,心情是愉悦的,与这首离别词的情境不符。握手:用一只手握,经常只是出于礼节的需要而已,达不到离别时伤心动魄的程度。表情:“泪眼”,两人相对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看断肠人”。
语言:“竟无语”,此时无声胜有声。纵有千言万语,也被内心巨大的痛苦所淹没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
“欲语未先流。”(〈〈五陵春〉〉)
“欲说还休。”(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情感的高潮:悲伤、凄楚、痛苦。
3、别后:
柳永不仅善于铺叙,在铺叙时还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既写眼前实事实景,更写别后想象之事之景。对分别以后的情况,柳永想象了哪几幅画面?如何诵读?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诗句中用到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意境?
借浩渺迷茫的烟波表现黯淡的离愁。那千里烟波之上是沉沉暮霭,沉沉暮霭之上是空阔的楚天,无边广漠之中,漂流而无所止的一叶小舟,小舟里面是孤寂的行人,以及行人无比寂寥的内心。
“秋正紧,添离索;天正远,伤漂泊。”
“千里云峰千里恨,万顷波涛万顷愁。”
孤独、迷茫、痛苦、无奈。]
[今宵酒醒何处?扬柳岸,晓风残月。]
“千古丽句”“古今俊句”
(俞文豹〈〈吹剑录〉〉云:“东坡在玉堂日,因问: 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1) 联系特定的情境
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印在心上,面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感受典型意象蕴涵的情感
这一句妙在景中有情。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已,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寄托眷眷之情。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客舍青青柳色新”,“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明写眼前景,暗写别时情。清秋的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形象暗合冷落之感。诗人寓景于情,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3)结合全诗旨趣
这首诗的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全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点染本意,将词人的立意渲染为一副清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合旨趣,画面生动,诱发想象,引起共鸣,因此成为千古丽句。
凄凉、冷落、优美、凄情与丽景的统一。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以乐景写哀。以喜衬悲,欲扬先抑。钟情之殷,离愁之深。照应“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倍沉痛楚。
声音有意无意扬起,读出对比。
三幅画面之间有何联系?
三幅画离分别时刻越来越久,越来越远,画面由凄凉到凄丽再到美景,表示无论时间和空间如何变化,无论将来多么顺利,离愁和相思都不会因此而减少。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更生”,“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伤别”为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感,从个别到一般,得出一条人生哲理:“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而然,且是由于多情的缘故,似有自我安慰之意,实为宕开一笔。“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冷落清秋之节的离别更是令人难以忍受,开拓了词的境界,深化,极写离别之痛。
归纳艺术手法:
离别,不是“别时容易见时难”,而是“相见时难别亦难”。这本是柳永在彼地的个人情感,却让世世代代的读者为之动情,为之流泪。除了与柳永的自身的特殊情感经历有关之外,还与他采用的艺术手法相关:
(1) 善于铺叙,告别过程逐层展示,离别之痛渐次加深。
(2) 融情于景,“伤离别”与“清秋节”重笔倍写,便有了双重悲剧性。
(3) 虚实相济,眼前实景实事实情与别后虚景虚事实情相结合
四、总结
1、自由朗读,再次体验词人情感。
2、小结:词的上下片用特定的意象渲染了凄清的氛围,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别前——勾勒环境
板书: 别时——描绘情态
别后-——刻画心理(烟波暮霭、晓风残月、良辰美景)
意象——意境——情感(鉴赏方法)
《雨霖铃》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熟读《雨霖铃》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
(2) 感受词中浓浓的离别之情
(3) 了解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艺术特点
过程与方法
(1) 诵读法:强调音读、意读、情读,对词作意境和作者思想情感有总体印象
(2) 问答法: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诗作内容和风格
(3) 讨论法:对词作中疑难点进行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重视感情并正确对待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引导学生认真审视词中意象和情感基调,体会婉约词风
(2) 重点赏析名句,体会融情入景、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
(3) 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李商隐说“相见时难别亦难”,是的,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别离的痛苦,可这种痛苦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大家想一想,以前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 大家说的都很好,老师也找了一些描写别情的诗(大家齐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高适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白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游子吟〉〉孟郊
离情别绪已成为诗词中历写不衰的,透过这些诗行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眉愁,那么今天我们就走进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去体会以下爱人分别时的离情别绪。
二.作者及背景(学案提前下发已让学生预习,采取提问方式)
1 导入:诗歌鉴赏中有一个重要方法叫“知人论世”法,为了达到深入理解诗歌的目的,我们先了解作者与背景
(1)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改名永,字耆卿,世称柳七、柳屯田,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2)对北宋词坛的贡献:大力发展了慢词;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人;流传“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3)《雨霖铃》词牌的来历: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预习)
(4)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是跟着歌伎们一起,过者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 中,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整体感知
(1)导入:让我们先来整体把握一下诗歌的情感,体会这份离情别意
(2)诵读:①教师范读(配乐)
②学生读:音读(读准字音,读顺语句),
意读(弄清诗节中关键的的诗句,整首诗的意义核心)。
情读:有感情朗读这首诗(这里的情指作者在词中寄寓的情和读者对词领悟后散发的情)要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自己理解的《雨霖铃》。
③齐读
(3)结合注释理解词意,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学案第1题)
上片:一个秋天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情景。
下片: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情景。
(4)这首词的内容我们已经了解了,下面大家根据上下片的内容发挥想象在脑中形成两幅画面,把画面中的情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① 大家描述的非常好,谁能用四个字来概括上片的场景?长亭送别
大家看一下这首词的上片是通过哪些意象来体现意境的?
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帐篷、兰舟、烟波、暮霭,这些都是作者亲眼所见是什么景? 对,是实景。
②谁来描述一下下片的情景?描述的也非常好,同样用四个字来概括下片的场景?
羁旅长愁 这幅画面中又有哪些典型的意象呢?
杨柳、晓风、残月。 这些景和上片所描写的景相同吗?不同,这些都是作者想象的是虚景。
③作者通过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体现出一种什么情感呢?
凄凉、悲切的离别之情,而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四.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借助这些景物表达了伤离别之情,是情景交融的手法,下面我们就从重点的`词句中体会这种艺术手法(学案第3题)
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
明确:浩渺无际江面上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相同写法的如我们刚学完的《虞美人》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来代表柳词。这两句中的典型景物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
(1)“杨柳”和别情有关,“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离别似乎已具有必然性的联系了。“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凉,难以忍受。古时要赶远程的人也往往在这时动身,因而也经常在这个时候送别。
(2)酒醒后的惆怅(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消减愁怀的,酒醒无异于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无法排遣)和眼前最能触动离愁的景象(岸上的杨柳,晓风吹拂,残月微明)交融在一起,这情景确实凄凉难耐。可见,这两句中词人集中了许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入词,构成凄凉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伤离别的悲情。
五.小结:(1)生用一句话概括你今天学习这节课的收获、感想、发现
(2)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
再就是虚实相济。哪些写虚?别后想象。写实?别时情景。再想想词中的画面,给认的感觉都是:哀婉、无奈、凄清。这是这首词的特点,也是婉约词共同的特点
(3)学生带着对这首词的理解齐背《雨霖铃》。
六.内化训练:赏析柳永的词
望海潮⑴
东南形胜⑵,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⑶。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⑷。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⑸。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⑺,菱歌泛夜⑻,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⑼。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⑽。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⑾。
[注]⑴此词是柳永年轻时由福建赴汴京(今河南开封)就试,路过钱塘时所作。罗大经 《鹤林玉露》 云:“孙何(按:当是孙沔)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断江之志。”陈振孙评云:“音律谐婉,语意妥贴。承平气象,形容曲尽。”(《直斋书录题辞》)
⑵形胜:《荀子·强国》谓秦国:“其四塞险,形势便,山森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⑶三吴:指吴兴、吴郡、会稽。钱塘:今浙江杭州,旧属吴郡。
⑷参差:高低、长短不齐。这里指楼阁高低不齐。十万人家:《梦梁录》卷十九谓是元丰前户口数,南渡后已“近百家余家”。 ⑸天堑:指钱塘江。 ⑹重湖:西湖中白堤将湖分为里湖和外湖,故称。叠巘(yǎn ):重叠的山峰,指葛岭、南北高峰等。清嘉:清秀美好。 ⑺羌管:笛子。笛子原出羌中,故称。 ⑻菱歌:采菱歌。 ⑼高牙:大将的牙旗。此处指孙沔的仪仗。
⑽烟霞:指山风光。 ⑾凤池:凤凰池,中书省(中央最高政务机构)的美称。
七.板书:
长亭送别: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帐篷
雨霖铃 (实) 兰舟、烟波、暮霭、楚天 伤离别
柳永 羁旅长愁:杨柳、晓风、残月 (情景交融)
(虚)
八.反思:
1、团队使用没有调动学生的合作意识
2、学生讨论不够充分,应多给些时间,并且不应干涉提示
3、情感渗透不够,应借学生的话更突出情感(正确对待爱情,避免早恋等)
《雨霖铃》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
1、掌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做到“举一反三”。
【学情分析】
经过必修一至必修三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方法,能够在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结合对意象、意境的分析,通过炼字、炼句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和诗歌的。因而教者的主要任务便成了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作者情感和诗歌,挖掘诗歌的`深层意蕴。
【学习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自学质疑
(一)知人论词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二)整体感知
1、观赏《雨霖铃》flash,思考:
(1)听了这首歌,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明确:低沉、哀婉、悲伤、凄清。
(2)自由朗读全词,把握全词感情基调。
2、再读全词,简要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明确:上阕写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分别的情景,下阕是词人想像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
我的疑问与收获
二、合作探究
1、词的上阙描写了词人柳永与自己的恋人分别时的情景,请大家找出一个最能打动人心的细节,并体味它的妙处?
明确:“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恋人之间,聚散依依,生离死别,执手相看,伤心泪流,千言万语,塞满了喉咙挤满了牙缝,却不知从何处说起。真可谓是“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是“流泪眼对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
2、柳永为了渲染这种离别的相思愁苦,精心选取了那些景和物作为背景呢?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寒蝉,长亭,骤雨。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这一句表面上看来是单纯的写景,实际上是烘托气氛,抒发情感。
3、品味“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念”字的精妙之处。
明确:一个“念”字,上承“凝噎”,下启“千里”,由实到虚。别后茫远、孤寂之境,着实令人不堪设想,难舍难分之情凄婉动人。
4、“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明确:“伤离别”。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会因为离别而感觉到悲伤。离别本来就是人生中令人悲伤难过的事,更何况正处在冷落的清秋时节呢!这是词人在直抒胸怀。
5、明代词评家贺裳称柳永这首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俊句”,你认为这一句中词人选取了哪三个比较典型的意象?试分析。
明确:
杨柳: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
晓风:秋日的风是凉的,秋天早晨的风更凉,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
残月:残月清冷暗合凄清冷落之感。
“杨柳岸”“晓风”“残月”本是无情物,但在满心愁绪的词人眼中,却都成了“情语”。
6、“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良辰好景为何是虚设?千种风情怎么会无处倾诉呢?
明确:在这里,词人想到,从此离去,将要一年之久,在这么漫长的日子里,再好的良辰,再妙的美景,没有知心人相伴也是形同虚设。就算有千种深情,万般爱意,又向谁去说呢?只有独对清风冷月,望空兴叹,为伊消得人憔悴了。这样,词人就在令人洒泪伤情的抒写中,结束了全词。
小结:本词是一支哀婉缠绵的离别歌,词人寓情于景,于寒蝉、长亭、骤雨等意象中寄托了哀怨惆怅的别情,情景交融。
【课堂检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赏析题目。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离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试分析上片“草色山光残照里”一句的意境。
明确:“草色烟光”写春天景物极为生动逼真。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在夕阳的余辉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这本是一种极为萋美的景象,但加上“残照”二字,整个意境便带上了一层感伤的氛围。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请结合此词,说说这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
《雨霖铃》教案优质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