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案设计是课堂管理的保障,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清晰地传达知识点,减少学生的疑惑,以下是美篇巴巴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教师面试教案优质6篇,供大家参考。
教师面试教案篇1
目的: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及风格。
2、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
分析《声声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课型课时:
品读-鉴赏课。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课件显示《如梦令》插图)首先请大家看到大屏幕。画中的女子端坐在小舟上,小舟停泊在一片藕花深处,不远处有鸥鹭惊飞。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看到这幅画,你们会想起怎样的诗句呢?(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不错,正是李清照的《如梦令》(课件显示如梦令板书)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词的作者。
二、作者及作品风格介绍
李清照其人: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王氏,也擅长诗文。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十八岁嫁给工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太学士赵明诚为妻。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时,夫妻仓皇南逃,避居江南,后丈夫病卒,金石文物丧失殆尽,孑然一身,饱受国破家亡之痛,在辗转流离中度过凄苦的晚年。
李清照其词: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大家。她的词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有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词的内容、风格迥然不同。前期多为闺情词,反映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清新明丽,意境优美。后期的李清照由于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饱经风霜的凄苦生活,其词一变前期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抒发悼亡之悲和怀旧之思,以寄寓家国之痛和故土之思。
刚刚我们了解了李清照词作的前后期差别,那么,《如梦令》应该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呢?(前期)不错,它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的情景。这首词让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清照,走入她的作品《声声慢》,一起来品读她的另一种心情。
三、研习课文内容
1、音读。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它能让我们陶醉。下面请同学们听课文朗读,并在心中默读,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感受词作的音乐美。
(课件播放女声配乐朗诵)
2、意读。通过刚刚的听,我们感受了词作的音乐美。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感知,并体会女词人的思想感情。
3、情读。请全班女同学齐读课文,把你对女词人感情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中去。
4、这首词表现了女词人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现的?请结合具体诗句来谈谈你的看法!(讨论后作答)
(课件显示问题及品读提示)
1、品读词人的感情不能离开词人当时的生活遭遇孤立地谈!
2、可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3、可抓住词中抒情性的句子来品读!
4、可对比前期的作品来品读!
(学生品读,教师引导。)
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直接抒情,表达的感情哀婉凄切,为全词奠定了凄清的基调。尾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与之相呼应,使全文都笼罩在一种凄凉、低沉的氛围中。体现了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凄清孤独的生活感受。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此句中的“雁”在《一剪梅》当中也出现过,因而说雁是“旧时相识”。不过,那时的词人看到雁会想到“鸿雁传书”,会有“云中谁寄锦书来”的喜悦,会勾起对丈夫的思念之情,那是一种甜蜜的忧伤。而此时,那似曾相识的雁儿再度飞过,丈夫却已亡故,物是人非,相思之情已成“悼亡之悲”。
再者,此时的词人避居江南,远离故土,看到北来的大雁便认为这是家乡来的大雁,因而说是“旧时相识”,可见,雁儿还勾起了词人的“怀乡之思”。
词中处处体现了这样的感情,如:“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独自怎生得黑”都可以看出。
词中所选择的意象“秋风”“淡酒”“雁”“黄花”“梧桐”“秋雨”都是灰暗、低沉的,从中也可以词人此时的心境。
5、教师赏析名句
(课件显示)
名句赏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赏析:开篇使用七组叠词来表现心态,奇特而具有音乐美,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可谓“横绝古今”。词作写女词人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一起床便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于是希望找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寻寻觅觅”而不得,反被一种“冷冷清清”的孤寂气氛笼罩。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凄凄惨惨戚戚”之情油然而生。仅此三句,就把女词人空虚、凄清、伤感、愁惨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使读者也不禁为之屏息凝神。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赏析:此句用细雨敲打梧桐的响声来渲染凄凉的气氛。“梧桐”这一意象无数文人曾歌过,它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它带有一丝秋的凉意带着浓浓的相思之情和失意愁绪。而黄昏冷雨绵绵不断地敲打在梧桐上,更让人觉得愁思难断。词人将满腔愁绪融入到梧桐冷雨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让我们无从分辨这点点滴滴的`冷雨到底是敲打在梧桐上还是敲打在词人那破碎的心上。
6、小结
(课件显示问题答案)
词作上片用秋风、飞雁衬托自己的孤凄,下片以秋雨、黄花渲染自己的愁苦,情真语切,集中反映了词人晚年寡居时的悼亡之悲、怀乡之思和孤独凄清的生活感受。
直抒胸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触景生情——“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融情入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四、对比阅读
(课件显示《一剪梅》并伴有朗读)
请同学们从以下角度对比两首词作。
(课件显示。数字表示出现顺序)
?一剪梅》
①
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
③
红藕、玉簟、罗裳、兰舟、锦书、雁字、西楼、花、水
④
色调明丽清新
⑦
闺愁
离愁
?声声慢》
②
晚年寡居时
孤独凄清的生活感受
⑤
雁、黄花、
梧桐、细雨
⑥
色调灰暗阴沉
⑧
悼亡之悲
怀乡之愁
小结:通过对比,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女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
由此可见,个人的遭遇和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通过这些作品,我们也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她的愁是“春愁”、“闺愁”“相思之愁”,用她自己的话来说那是“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年她的愁则是在经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后“欲说还休”的愁,那种愁沉甸甸的、是一种“深沉的愁”。
五、延伸拓展
1、根据你对李清照的了解,试辨别下面两首词作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
(课件显示)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明确:《醉花阴》为前期之作,写重阳思夫之情。《武陵春》为后期之作,写晚年时疏懒、悲伤的心境。
2、(课件显示)
试从题材、语言、所表达的感情这三方面来总结李清照词作的特点。
明确:题材:较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等);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这也是婉约词的基本特点。
3、(课件显示)
李清照除了创作婉约词,还有不同于婉约词风的文学作品吗?如有,试举例。
明确:有豪放词,如《渔家傲》;有诗作,如《夏日绝句》;还有散文,如《金石录》后序。
教师面试教案篇2
教科书分析:
1.课文通过三个场景,讲述树和喜鹊由单独一个到众多,由孤独到快乐的故事,故事告诉孩子们人需要朋友、同伴,有了朋友、伙伴才会快乐的道理。故事情节简单明了,语言简洁,句式基本相同,鲜明,很适合一年级学生朗读学习。
2.树立单元整体意识,是一个对教学的基本要求,课文是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应该从上一课的入手,以帮助学生感悟本课。
3.课文每个场景都配插图,要充分利用这个教学资源,帮助学生读懂词句,了解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以落实“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1.学生通过两个单元的学习,虽然对课堂学习操作已经比较熟悉,但学生的注意力持续还是不太理想的,因此,除了不断提出学习任务刺激学习兴趣外,还是需要设置激励性的活动来维持学习兴趣的。
2.到了这个阶段,学生学习的会认读的字已有约400个,加上生活中认识的一定数量的字,这会给学生学习会写的字的记认造成干扰,因此,加强运用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形近、音近字比较记认字形细部的教学尤为重要,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3.通过《小公鸡和小鸭子》的学习,学生对单元“伙伴”已经有所了解,这有利于对本课的感悟。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朗读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能与同伴讨论交流树和喜鹊后来很快乐的原因,感悟交朋友、结识伙伴的乐趣。
3.认识偏旁子字旁和倒八,能正确认读“窝”等9个生字新词,正确认读“只”等三个多音字在本课的读音,读记“从前”等8个词语,认识aabb结构的词语,能仿照例子说说。
4.能正确读写“单”等6个生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5.学习联系上下文了解词义的方法,了解“孤单”的意思。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读好感叹句。
2.能正确认读“窝”等9个生字新词,正确认读“只”等三个多音字在本课的读音,正确读写“单”等6个生字,读记“从前”等8个词语。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能与同伴讨论交流树和喜鹊后来很快乐的原因,感悟交朋友、结识伙伴的乐趣。
教学准备:
教师:“窝”等9个会认读字字卡,“单”等6个会写字的田字格字卡;课文图画以及第3、4自然段内容的想象图画ppt,词语比较ppt。
学生:每人一套“单”等6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导语:同学们,在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之前,我们一起复习以前学过的一些字词。
(一)复习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以及多音字已学的字词。
1.ppt出示有关字词:快点儿音乐一只各种
出示任务:自由读读这些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2.反馈指导:指名读,相机正音。齐读。
3.小结:这些红色字体的字,我们学习完课文,有的要求能正确书写,有的要注意它们在课文中的读音。
(二)复习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导语:同学们,学习了课文《小公鸡和小鸭子》,你们知道了朋友伙伴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呢?(预设:朋友伙伴之间应该互相帮助。)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又会让我们了解关于朋友伙伴的什么呢?请看老师板书课文题目。
1.老师板书题目:⑥树和喜鹊。(“鹊”注音)
2.示任务:自己借助拼音读准题目。
3.反馈指导:指名拼读“鹊”后读题目;订正后全班齐读课题。
4.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过渡语:同学们,《小公鸡和小鸭子》课文告诉我们,朋友伙伴之间应该互相帮助,那么,这篇课文又告诉我们关于朋友伙伴的什么呢?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就能知道了。
二、学习朗读课文,学习会认的字和多音字
(一)尝试朗读课文,学习会认的字
1.出示任务:
(1)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在课文里把会认读的字圈画出来,然后借助拼音把这些字宝宝读准。
(3)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2.反馈指导:
(1)订正会认的字的圈画和自然段标序号情况。
(2)出示会认的字字卡(注音),指名拼读(学习速度中等的2—3个学生)相机指导。
(3)自由拼读、全班齐拼读。
(4)指名拼读(学习较慢的学生)相机指导。
(二)学习多音字
导语:我们学习了课文会认读的字,但是,这篇课文还有三个多音字,你们会读吗?(在副板书位置板书多音字,并在一旁注音,组本课词语,见板书。)
1.出示任务:通过拼读音节,把多音字以及由它组成的词语读准。
2.反馈指导。指名直呼读,注意“只有”三声连读前变二。
3.出示任务:你们记得这些字以前学过的读音和组成的词语吗?谁说一会说?
4.反馈指导。相机指导并板书另一读音以及词语。
5.自由读一读,然后齐读。(直呼分别读字读词)
(三)读准课文学习
1.导语:会认读的字宝宝和多音字宝宝我们都读准了,那么,将会认读的字宝宝和多音字宝宝放回到课文中,你能把它们都读准吗?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注意读准会认读的字宝宝和多音字宝宝的读音。
2.反馈指导:
(1)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提示其他学生集中精神注意听,在读错的会认读的字下面点上圆点。
(2)指名朗读后,学生就读错的会认读的字评议和纠正,小结后自由读或齐读该自然段。
(四)会认读的字音难字学习,能读准课文
1.导语:(小结读准课文活动情况后)请同桌互相检查是不是真的能读准课文。读的同学要注意读准会认读的字的读音。听的同学要精神集中注意听,同桌读错了会认读的字的读音,就在下面做个记号;同桌读完后,帮助他纠正。
出示任务:同位互读课文,注意读准会认读的字;如果同桌读错了,在他读完后帮助纠正。
2.反馈指导:
提问:您帮助同桌纠正了哪个字的读音?或:同桌帮助你纠正了哪个字的读音?
预设:翘舌音:只、种、招;后鼻韵母的:静;边音的:邻。
正音后,单字开火车检查、巩固(直呼)。
3.读准课文练习。
(1)出示任务:自由朗读课文,在读准音的基础上,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
(2)学生自由练习。
(3)反馈指导。以会认的字音准和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为标准师生评议。
4.小结:朗读课文我们首先就要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这才叫做把课文读准了。
(五)读通顺课文学习和继续学习会认读的字
1.导语:刚才我们读准了会认读的字的读音,读准了课文,接下来我们学习把课文读通顺,继续学习会认读的字。
出示任务:朗读课文,在读准课文的基础上,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注意句子中间的停顿,读完后给会认读的字找朋友(提示:连在一起读的就是它们的好朋友,用横线在它们的下面画出来)。
2.反馈指导:
(1)反馈订正画词情况,相机强调“连在一起读的才是好朋友”。
(2)ppt示课文词语,会认读的字注音,直呼读字读词,方式如:“窝、窝、窝,鸟窝的窝”。齐读,自由读。
3.“窝、孤、单、邻、居、招、呼、静”口头组词。
(1)(贴出会认读的字的字卡后)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字在生活中,它们会和哪个字宝宝组成词语的呢?同桌说一说。
(2)反馈指导:
①逐一反馈,学生组词正确的,就以字卡为中心板书成词语;如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则把这个词语板书在副板书位置,以示区别和纠正。
②如果学生组的词语是日常常用词语,可相机让学生口头用词语说一句话。(注意说话数量的把控,不要喧宾夺主。)
③将学生组的词语带读一、两遍。
(3)小结:同学们真用心,能在生活中知道那么多的词语,其实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可以通过生活认识很多字,知道很多词语的。
4.学习读通顺课文。
(1)导语:通过课文的词语和我们组的词语,我们了解了会认读的字的意思,在这个基础上有信心把课文读好吗?我们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注意句子中间词语间的停顿,不要把会认读的字宝宝好朋友拆散了。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做到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注意句子中间的停顿。
(2)反馈指导:
通过分自然段个别指名读检查,注意指导读好下面句子的停顿:
这里只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鸟窝,鸟窝里只有一只喜鹊。
这里种了好多好多树,每棵树上都有鸟窝,每个鸟窝里都有喜鹊。
每天天一亮,喜鹊们叽叽喳喳叫几声,打着招呼一起飞出去了。
他们又叽叽喳喳地一起飞回窝里,安安静静地睡觉了。
(3)自由朗读、齐读全文。
5.总结(该环节的学习状况及相关知识点:1.逗号、句号的停顿;2.以短语为单位读好句子中间的停顿。)。
(六)认识偏旁子字旁、倒八
1.导语: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偏旁,也知道偏旁表示一定范围的意义,能帮助我们学习生字。今天,我们又要学习新的偏旁,请同学们在双横线会认读的`字里找一找,我们要通过哪些字学习什么新偏旁?
2.反馈指导:
孤(“子”“瓜”)子字旁
单(“丷”“‘甲’”字加一横)倒八
3.小结讲解:同学们找得真准确!“孤”的子字旁和“单”字的倒八偏旁。(一边通过ppt演示,一边讲解)“子字旁”取义的字,大多与小孩有关。如“孙”字“孝”;“倒八”偏旁现在在表义上已经失去了意义了,我们知道有“倒八”这个偏旁就行了。
4.ppt示,齐读一遍:
“孤”字——“子”,子字旁
“单”字——“丷”,倒八
5.小结:今天我们又交了两个偏旁新朋友:子字旁和倒八。这些偏旁朋友作用可大了,他们表示一定范围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更多的字宝宝,可以帮助我们牢记字宝宝。
(七)会认读的字认字的初步评价
1.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2.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
三、图文结合,品读语句,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
导语:我们学习了会认读的字和多音字,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下面我们结合课文的图画,学习课文了,让我们齐读课题。
(一)释题
出示任务:通过课题,我们知道课文是通过什么告诉我们关于朋友伙伴道理的?(预设:树、喜鹊)
小结:对了从课题我们知道课文是通过树、喜鹊来告诉我们关于朋友伙伴道理的。那么,课文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吧。
(二)图文结合,了解课文内容
1.结合图一,了解课文内容。
(1)看图说话。(ppt示图画一)
出示任务:观察这幅图画,想一想,大地田野上有什么?
(2)反馈指导。
预设:大地田野上有一棵树,树上有一个鸟窝,鸟窝里有一只喜鹊。
(3)图文结合,了解内容。
出示任务:自由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写了这幅图的意思的?你是根据哪句话判断的,用横线画出来。
(4)反馈指导。
预设:第1、2自然段;根据第1自然段的话判断。
(5)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强调读好“只有一棵”“只有一个”“只有一只”。
(6)学习结合上下文了解词义。
①出示任务:根据课文,你能猜猜“孤单”是什么意思吗?
②反馈指导。预设:只有一个,没有其他。
追问:“只有一棵”“只有一个”“只有一只”,没有其他的,那么树和喜鹊他们心理会感到怎样呢?(预设:没意思;不快乐;不愉快。)那么,“孤单”除了“只有一个没有其他”这个意思外,还应该有什么意思呢?(预设:还应该有“没意思”“不快乐”“不愉快”的意思)
③小结:“孤单”是指一个人没有朋友伙伴感到寂寞的意思。同学们真聪明,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就了解到“孤单”的意思,可见“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是一个了解词语意思的好方法。我们以后要运用噢。
(7)指导感情朗读第1、2自然段。
2.结合图二、三,了解课文内容。
(1)看图说话。(ppt示图画二、三)
出示任务:观察这两幅图画,想一想,分别画的是什么时间的情景?喜鹊们分别干什么?
(2)反馈指导。
预设:图二,天亮的时候;图三,天黑的时候。天亮,喜鹊飞出树林;天黑,喜鹊在窝里睡觉。
(3)图文结合,了解内容。
出示任务:自由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写了这两幅图的意思的?你是根据哪些话判断的,用横线画出来。
(4)反馈指导。
预设:第5、6自然段;根据第5自然段的两句话判断。
(5)指导朗读第5、6自然段,强调读好“叽叽喳喳”“安安静静”。
3.想象图画,了解课文内容。
导语:我们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读懂了第1、2和第5、6自然段,了解了“孤单”的意思,那么,剩下的两个自然段又告诉我们什么呢?
(1)出示任务: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想象一下,根据这两个自然段的意思,你会画一幅怎样的图画?
个体读书思考,同桌交流会画一幅怎样的图画,最后班级交流汇报。
(2)反馈指导。根据学生交流汇报小结,然后ppt出示想象图画。
(3)追问:你们是根据课文中的哪句话想象出这样一幅图的?用横线画出来。(预设:第3自然段句子。)
(4)指导感情朗读第3、4自然段。
4.朗读全文,感悟。
(1)出示任务:朗读全文,想一想树和喜鹊后来为什么很快乐,你是从课文中的哪句话知道的,用波浪线划出来。
个体学习,同桌交流,最后班级交流汇报。
(2)反馈指导。(侧重指导规范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以及回答语句的通顺连贯)
预设:因为有了邻居;有了朋友;有了伙伴。句子:树有了邻居,喜鹊也有了邻居。
5.总结:
同学们,真会读书!你们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不但了解了词义的意思和课文的意思,还知道了我们如果孤单一人会很寂寞,每个人都需要有朋友伙伴,有朋友同伴才会快乐的道理。
四、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与课后词语读记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五、课后词语读记
1.出示任务:借助拼音自由读“读一读,记一记”的词语,想一想八个词语分成哪两类记认。
2.反馈指导:
指名读、齐读;分类预设:双音节词和aabb结构。
3.评价:
(1)同桌相互说类别背记词语,看谁正确率高。
(2)同桌在班级上进行相互说类别背记词语,师生评议。
4.感知aabb结构词语字表达上的效果。
(1)ppt示词语比较:
①出示任务:读读下面两个句子,看看那个句子表达得更热闹,为什么。
喜鹊们叽喳地飞回来。
喜鹊们叽叽喳喳地飞回来。
反馈指导:预设,第二句;叠词,叽叽喳喳。
②出示任务:读读下面两个句子,看看那个句子表达得更安静,为什么。
喜鹊们安静地睡觉了。
喜鹊们安安静静地睡觉了。
反馈指导:预设,第二句;叠词,安安静静。
③小结:把“叽喳”说为“叽叽喳喳”,把“安静”说为“安安静静”这种重叠的词语,我们给它一个名字,叫做叠词。叠词起到强调和加强语气的作用,就好像“叽叽喳喳”“安安静静”那样。
(2)仿照说aabb结构词语。
①出示任务:你能仿照“叽叽喳喳”“安安静静”说词语吗?
②反馈指导。预设:整整齐齐、干干净净……
(3)小结:我们今天有学习了一种新结构的词语,了解了它表达的效果,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学会运用喔。
六、写字指导
(一)字形教学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然后班级交流。(学生说记字方法中说到的字词,板书在副板书位置,以方便对照记认会写字的细部。)
3.根据结构给这些会写的字分类。独体字:乐;左右结构:招、快、呼;上下结构:单;半包围结构:居。
(二)指导书写
1.指导“招”“快”“呼”的书写。
(1)观察并说说“招”“快”“呼”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
(2)范写“招”“快”“呼”,分别提示:“招”字左窄右宽,左比右稍长;“刀”撇到提手旁的提下;口稍扁。“快”字左窄右宽,左右同高;右边横靠竖心旁的竖,撇捺对称舒展。“呼”字左窄右宽,;口字旁靠上,“乎”横穿插靠近“口”下面。
(3)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2.指导书写“单”。
(1)观察并说说“单”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和笔顺。
(2)范写“单”,提示:“单”字竖直正,横要长与舒展。
(3)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3.指导书写“居”。
(1)观察并说说“居”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和笔顺。
(2)范写“居”,提示:尸字头上部小,“古”字横要出来。
4.指导书写“乐”。
(1)指名说说笔画笔顺,订正后全体一起书空说笔画笔顺。
(2)观察并说说“乐”各笔画起止位置。
(3)范写“乐”,分别提示各笔画起止。
(4)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六、总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七、写字练习
教师面试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组词和听写,并能正确读写“无瑕、兀立、嶙峋、波澜壮阔、峰峦雄伟、连绵不断”等词语。
2。背诵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掌握引用、对比、排比、比喻等写景手法;
2。能够模仿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桂林山水之美,学会用写景手法描写景色。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语言特点,掌握排比、比喻等写景手法。
课时:2课时
教具:桂林山水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下搜集的桂林山水的图片、文字资料或歌曲。
通过对桂林山水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课的兴趣。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展示,导入课题。(同学们,大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 我们忍不住想去桂林看看,并赞叹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散文,跟随作者的眼睛,去一睹桂林的风采!)
(板书:第2课 桂林山水)
(二)初步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标出生字在课文中的位置和本文出现重要词语;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分排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3。引导学生概括每段主要内容:
(1)桂林山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
(3)桂林的山
(4)桂林的山水
4。攻克生字词:
请学生读出8个生词,并进行组词;
(三)深入阅读、攻克难点
分段研读:本文每个段落的都很鲜明,整体形成总——分——总结构,进行分段研读非常适合。
1。第1段,统领全文:前面我们已经概括了每段的大意,第一段最主要的一句话就是“桂林山水甲天下”。为什么这么说呢,接下来学习第2段。(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 以这7个字为纲,统领整篇课文)
2。第2段,漓江的水:
(1)请一名同学读第二段,教师重点讲解:波澜壮阔、无瑕
(2)攻克重点:体会作者描写漓江水所采用的手法
a。作者要写漓江的水,为什么先写大海和西湖?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b。作者写了漓江水的哪几个特点?具体是怎么写的?
(板书:漓江水:静、清、绿)
静:采用引读法,教师:漓江的水真静啊 学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清:采用引读法,教师:漓江的水真清啊 学生: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采用引读法,教师:漓江的水真绿啊 学生:绿的仿佛那是一块翡翠。
这里,采用了排比法,突出了漓江水的`特点;还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漓江的绿水比喻成一块翡翠。
(3)第3段,桂林的山:(板书:桂林的山:奇、秀、险)
a。请一名同学读第3段,重点讲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b。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找出桂林的山有哪些特点呢?描写山的特点又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呢?
奇、险、??
对比、比喻、排比
(4)第4段,桂林山水:
a。请一名同学朗读,重点讲解:连绵不断
b。作者在描写桂林山水时,用了什么手法?作者是怎么描述“舟行碧波山,人在画中游”的?
(四)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1。本文先用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来总领全篇,又分别从漓江的水、桂林的山进行景色描写,最后写桂林的山和水汇成一副美丽的画卷,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2。作者在描写景色时,用了排比、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桂林的语言跟美景一样,格外美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见到了很多美景,你能否可以模仿本文的写作手法“真静啊,静得……;真清啊,清得……;真绿啊,绿得……”,描写你所见的一处风景。
3。我们的祖国,大好河山真的很美,像画卷一样。同学们,如果你们可以,一定要多出去看一看,多开阔自己的视野,多培养自己开房的胸怀。
七、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模仿文中描写漓江水的写作手法,写一篇60字左右的片段,描写你所见过的或者特别喜欢的风景。
八、课堂小结:略
九、板书设计:
桂
林 漓江的水:静、清、绿
山
水 桂林的山:奇、秀、险
甲
天 山和水:舟行碧波山、人在画中游
下
教师面试教案篇4
指导思想应在以新课程理念、《纲要》的总体要求为依据。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真正体现出教学的指导性和实效性。
1、简单介绍一下教材编排上注重了哪些能力?
2、重点是什么?
3、难点是什么?
1、学生原有的知识分析。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要提出的问题分析。
3、相应的学法指导分析。
1、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陈述教师做什么。
2、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反映学习结果的类型和层次。
1、应根据不同的课型、教学步骤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2、可选用一些方法,教学方法不能太固定和单一。
3、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纳入教学方法设计之中。
4、将课时安排纳入其中。
略
主要包括: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对学生的活动要重点设计,何时探究、何时分组,何时讨论问题以及预期讨论的结果都要有所体现。
2、教师活动的设计,要求教师设计一些教学情境、问题,尤其提出探索性问题的设计。
1、注重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设计。
2、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应有所体现。
略
教师面试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会本课 6 个生字,正确读写“锻炼、枯萎、插秧”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阅读,体会文中“不确定”等含义,理解种树人隔三差五浇水的原因,了解借物喻人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所要阐释的:只有经历磨练才能更好地适应生活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知道并理解生活中的不易对于我们成长的作用。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所要阐释的道理,并能够将这些道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讨论法
四、教学手段 ppt 展示关于桃花新木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师展示关于桃花心木的'图片导入语:
同学们,大屏幕上展示出这样一棵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勇敢地站起向大家描绘一下这棵树的外形特点。你能猜到它的名字吗?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课题——桃花心木过渡语:大家对于这棵树的外形特点总结的很好,可以看到很多同学在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工作。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听听发生在这棵树上的故事。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师强调易错字:“锻、萎”。
2.学生简要概述文中讲了怎样的一件事——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过渡语,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以及刚才我们这两位同学的简要概述,大家知道种树人是如何种树的吗?他与别的种树人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板书:隔三差五、不规律)
(三)研读词句,深入体会
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在刚看到种树人总是隔三差五的来浇水时,“我”是怎么想的?
2.当“我”了解到种树人如此种树的原因之后,“我”为什么会感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3.文中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学生讨论,自由发言,师总结)。
4.请同学自由讨论“桃花心木为什么不枯萎了呢”。并请代表发言。(师总结:因为它已经学会适应不同的环境了)。
(四)有感情朗读,谈感受
过渡语,现在文中“我”的疑惑终于解开了,种树人如此种树的目的是为让树木更健康、更坚强的成长。那么,同学们,你们通过种树人种树这个故事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师引导,分小组讨论,组内代表发言。
预设:⑴我们要正确看待生活学习中的坎坷;⑵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对我们的;⑶我们要向桃花心木一样,在磨练中养成无论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够存活的坚强品质。
(五)迁移拓展
说说这篇文章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借物喻人)
(六)作业小结写一篇有关植物文章,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不限字数。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教师面试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及量角器,学会利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用量角器测量角的过程,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量角器测量角的步骤。
难点:量角器测量角时内外圈的选择。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根据游戏“愤怒的小鸟”,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平时玩游戏的时候,是调整什么才能打到小猪呢?让学生初步对于角度这个概念有一定的认识,并在黑板上画出在游戏过程中,发现会存在不同大小的角,向学生提问:对于两个角来说如何确切的知道它们之间差多少呢?继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角的'度量。
2、新课教学
1)学生根据之前学习过的经验,会用三角板先测量角的大小,但是会发现这种方法还是不能具体知道两角之间究竟相差多少。
2)通过多媒体展示出角被平均分为360份,每一份就叫做1度,写作1。从而引出角的度量单位。
3)指导阅读:让学生观察手中的量角器,自学书本上第18页下半部分的内容。
提出要求: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关于量角器你知道些什么?
班级反馈对量角器的认识。(多媒体出示量角器的放大图片供学生交流使用)
提问:量角器上有角吗?有多大的角?最大的角?最小的角?
要求:指出量角器上不同度数的角,并找到量角器上的角的顶点。
读出量角器上的一些角的度数。
多媒体课件显示量角器上1°、30°、78°、140°的角。(读内、外圈数的角都有)
4)请学生动手尝试用量角器量出书上∠1的度数,并在小组里说说是怎样量的? 班级交流量角的方法。(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讲解自己量角的过程。)师生共同总结量角的方法。多媒体展示用量角器量角的动态步骤。(每一步在关键部位闪烁提示)
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a.量角器的中心点要和角的顶点重合
b.量角器上的0刻度线和角的任意一边重合
c.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是角的度数
d.量角器上有两条0刻度线,一条是内圈的,一条是外圈的;0刻度线在内圈,度数就读内圈;零刻度线在外圈,度数就读外圈
总结“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它边看度数,内外要分辨”。
3、巩固新知
1、测量课后第三题角的大小,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内外圈度数有误、0刻度线没有和角的一边完全重合)
2、游戏:观察量角器角度的大小,老师随便报出一个度数,学生利用胳膊来表现出这个角的大小。(双臂张开代表180度)
4、小结作业
同桌交流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说出测量角的步骤是什么?
课后作业:回去讲量角器的组成部分介绍给家长,并测量生活中见到的角的大小。
四、板书设计:
一、角的度量单位:1度或1。
二、量角器的组成
三、测量角的步骤
教师面试教案优质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