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教案推荐8篇

时间:
Kris
分享
下载本文

一份强调逻辑思维的教案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提升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一份具有挑战性的教案能够激励学生努力超越自我,追求卓越,以下是美篇巴巴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人教版数学教案推荐8篇,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数学教案推荐8篇

人教版数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课本第14页练习二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完整地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进行正确熟练的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运算

教学用具:幻灯

教学过程:

一、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16-50÷25+8×2 116-(50÷25+8)×2

[116-950÷25+80]×2(116-50)÷[(25+8)×2]

要求:

1、让学生划出运算顺序,同桌批改。

2、选择其中的'两题进行计算。

3、反馈讲评

小结:运算顺序不同,计算的结果就完全不同,因此在进行计算时一定要注意运算顺序。

二、根据要求添括号改变式题的运算顺序。

30+120÷15-5×2

说出题目的运算顺序。

要求改变运算顺序:

1、-——÷——×——+

2、-——×——÷——+

3、÷——+——×——-

4、-——÷——+——×

5、+——÷——-——×

在反馈讲评时,着让学生说说添括号时的思考过程。

三、在○里填上适当的数,然后列成综合算式

27+12 40×6

÷13 282-

50-168÷

+26

讲评:你在列综合算式时有什么好方法?

四、应用题

1、文具三生产一种彩笔,60盒可以装720支,照这样计算,500盒可以装多少支?

60盒——720支你能用两种方法计算?

500盒——?支

讲评时着重让学生理解每一步计算结果所表示的意义。

改问题:3000支彩笔要装多少盒?

五、提高性练习

计算24点

课堂作业

人教版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明白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能够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3、能够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4、通过学习东南西北的知识来感受我们祖国的地大物博,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数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2、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教学难点:

1、建立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东南西北的知识来为生活服务,特别是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参照物的方向的`体会。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卡片,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判断方向的物体。

教学设计:

一、活动引入

1、学生根据老师口令做动作。

2、提问引入,提示课题。

二、初步感受东、南、西、北的相对位置

1、为学生分组并命名:东方队,南方队,西方队,北方队,中心队。

2、说一说:中心队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队?

3、说一说:四周各队的对面各是什么队?体会北方队与南队,东方队与西方队是相对的。

三、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1、观察地图,认识方向标。

2、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海南,西藏,上海四个地方,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3、 小结: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活动记忆。

四、闯关大行动

第一关:“五岳”命名我能行!

第二关:东、南、西、北我能辨!

第三关:灵活运用我最棒!

第四关:智慧生活我能行!

人教版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工具:

刻度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老师比,谁高?谁矮?(老师高,同学们矮)

师: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板书课题——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学生汇报:4拃、5拃半、5拃等等。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教学例

2、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0,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0。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3、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

学生积极发言。

4、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0到7呢?

学生自主学习。

5、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6、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人教版数学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认真口算和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用一位数除的算理,正确进行口算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口答。

(1)24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84呢?

(2)42个十,90个十各是多少?

2、口算:

36÷3

24÷2

30÷3

60÷6

48÷4

84÷4

80÷2

90÷3

(二)教授新课:

出示图:

1、根据你的观察,你看看这幅图里面有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用你已有的知识解决途中提出的问题吗?

(1)3次就能运完这60箱,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2)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和你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也可以用你们手中的工具帮助你说明你的思路。

3、小组汇报:解题思路

(1)想口诀二三得六2×3=6,6÷3=2,60÷3=30。

(2)20×3=60,60÷3=30。

(3)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0,60÷3=30。

第一个问题轻松解决,第二个问题也没问题。

2、王叔叔有600箱西红柿,他也运3次就运完了,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你是怎样计算的?小组里面说说。)

600÷3=200(箱)。

3、李阿姨要运240箱黄瓜,也运3次,李阿姨平均一次运多少箱?这题如何考虑?

240÷3=。

4、小结:

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在计算时可以如何思考?

可以想口诀,还可以用以前学的乘法运算来思考,还可以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解决。只要能正确的计算,什么方法都可以。

(二)课堂练习:做一做。

人教版数学教案篇5

1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估计意识和合情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与同学合作的良好习惯。

2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期已经接触过简单比多少,但一年级学生语言基础并不丰厚,理解能力有限对“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些词语不能正确区分,因些本节课的重点是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并区分“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些词语。

3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的含义并能运用词语表述。

难点

弄清“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四个词语间的差别。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一、激趣导入

1、开课。师孩子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礼物,瞧!

师出示两包星星(一包多、一包少)

师仔细观察这两包小星星,你发现了什么

生观察后发现一包多、一包少

2、回忆简单比多少。

师你能用谁比谁多谁比谁少来说一话吗

生根据两小星星数量进行比较。

(评价你真是一位爱动脑筋的孩子)

3、多媒体出示闹钟图进一步比较多少。(师作相机评价)

过渡同学们以前的知识掌握得真不错,今天我们就来继续比较多少。(板书课题)

?讲授】二、创设情境,探究学习

1、呈现问题情境。

师瞧!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三瓶彩色的小球,仔细看图你从图中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师出示书中43页例题)

生根据例题中内容找到数学信息。

谈话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出示问题蓝球比黄球( )

红球比黄球( )

生根据信息回答。

师不知道同学们发现了吗蓝球比黄球多红球也比黄球多,那它们多的数量一样吗

2、探究学习“多一些、少一些”

过渡为了帮助同学们感受它们的不一样,我们一起来数数数。

师把学生分成两队,一队从10一个一个地数到15,一队从10一个一个地数到58.

师提出要求两队一起数看哪队数得快。

师我想问问这边的孩子为什么你们这么快就数完了??

生可能会说(数的数少、10到15离得近……)

师引导得出结论由于10到15之间的数很少所以就数得快,像这样我们也可以说是由于15和10之间相差得少,所以这里的蓝球和黄球之间相差了一点,蓝球只比黄球多一点在数学中多一点可以用哪个词来描述呢

生自由发言。

师得出结论并板书多一些。

过渡如果反过来黄球比蓝球呢(多媒体出示)

生自由发言。(师板书少一些。)

(板书后再读一遍,师再质疑什么是少一些呀让生再次明白少了一点就是少一些)

3、探究学习“多得多、少得多”

过渡那这边的孩子们你们刚才怎么数了那么久呢

生可能说到(数的数多、58比10相差得多……)

师引导得出结论所以我们也可以说58比10多了很多,像这样多很多又可以用哪个词来描述呢(板书多很多)

师反过来黄球比红球又怎样呢你又想用哪个词来描述

(板书少得多)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在数学中我们不仅可以用“”“”或“=”这样的符号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还可以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样的语言来更准确的描述出两个数量之间相差的多少,是相差很多呢,还是相差很少。

三、提升练习。

1、连一连

出示动物图。

师仔细看图你能从中找到哪些数学信息呢

生回答。

师根据这些信息看看这些小动物的比较你想用哪个词来描述呢

师作相应引导。

2、说一说

过渡瞧!老师还为你们带来了好吃的水果。

出示书中43页做一做。

师图中又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生回答找到的信息

师你能用今天所学的内容来说话吗

(先让学生小组内说互相之间评价,再全班汇报)

3、生活中的比多少

过渡孩子们学习这么认真,奖励大家听一首好听的歌曲。

(播放1分钟音乐)

师刚才这首歌好听吗告诉大家这首歌播放的时间刚好是1分钟,那一节课有多长时间(40分钟)你能用1分钟和40分钟来比比吗

(生描述1分钟比40分钟少得多,40分钟比1分钟多得多)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也能用今天学的知识来比一比呢

生根据生活经验自由比。

四、升华提高。

过渡聪明的孩子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应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说话,现在我们提高难度,你能根据这几个词来判断数量吗瞧!

1、出示小青跬图

师请生分别说小绿和小豆的话。

师小豆的话中你觉得哪个词很重要呢(多得多)

师引导出比谁多得多让生明白是比35多得多。

生根据多得多这个词选择数字80。

全班齐读小跳的话。

生找出重点词少一些。

生根据少一些来判断小跳吃了28只害虫。

2、出示小松鼠图

分男女分别读两只小松鼠的对话。

师引导同学们从对话中找到重点词。(多一些)

生根据少得多找到合适的数字32。

3、出示松树图

生自己读题理解找到合适的数字。

师引导时注意让学生说出选择的理由。

4、判断题

先请一名同学判断再请一名小老师来评价。

五、结束全课

师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些什么收获呢

生自由发言。

师哇!短短的40分钟孩子们就有了这么多收获,你们可真棒!

人教版数学教案篇6

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68。

教材、学生分析:

对称是大自然的结构模式之一,它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于人类创建的文明史中,具有多种变换形式。学生对于对称现象并不很陌生,例如,许多艺术作品、建筑设计中都体现了对称的风格。教材借助于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的操作,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地、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但并不要求掌握“轴对称图形”的名称。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正确识别轴对称图形,会设计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操作,经历认识轴对称图形的过程,掌握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等能力。

3、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

设计理念: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为主要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2、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感悟“生活数学”理念。

3、将数学欣赏融入教学中,感受数学美。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设计制作轴对称图形。

设计流程:

一、理解感知“对称”

1、首次探底: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图形王国中的一种现象──“对称”。你听说过对称吗?说说你印象中的对称。

2、再次探底:出示组图(蝴蝶、狮子脸、椰树、枫叶),这些图形你觉得哪些是对称的?跟同桌说说为什么。

3、交流反馈:你是怎样想的,说说你的理由?(预设①:多数学生能判断正确──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预设②:少数学生能判断正确──展开生生交流,可分成正反两方争辩,陈述理由)

4、引出验证:你能想个办法来证明蝴蝶、狮子脸、枫叶的两边一样,只有椰树的两边不一样吗?(预设:学生代表上台分别折一折蝴蝶、狮子脸、椰树、枫叶)

5、师小结: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的图形,就叫做对称图形。(板书)刚才同学们把图形对折后留下的这条折痕,我们把它叫做这个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黑板上用点划线范画对称轴)你能找出剩下图形的对称轴吗?你觉得对称轴有什么特点?

6、即时生成资源并共享:在教室里找找有没有对称图形,指指它们的对称轴。全班互动交流评价。

7、欣赏生活中的这些物体的形状,指指它们的对称轴在哪里。

(意图:教学伊始,开门见山地结合课题进行探底,把握学生认知起点,以四幅色彩鲜艳的图片为纽带,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再以“动手折一折”为依托,引出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概念,并及时拓展到生活中去寻觅与欣赏,以学生现场找到的对称图形为资源,利用这些生成资源进行对称概念和对称轴概念的巩固。在这样的数学教学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数学资源和数学实践无处不在。细想之下,整个教学过程不就是一个从“生活经验”提升到“数学原型”的过程吗?而这样的过程又是在师生民主平等的对话和学生多样化活动中进行的。)

二、实践深化“对称”

1、讨论:刚才我们找出了很多对称图形,也欣赏了很多对称图形,老师也想来动手制作一个对称图形,你觉得我可以制作一个什么图形?……

2、探究方法:师从学生回答中采纳一条意见,“大家能指挥老师做一做吗?”……(预设①:多数同学会──集体指挥教师后请学生小结方法;预设②:个别同学会──请同学上来演示,师生共同小结方法。)

3、你想自己动手试一试吗?学生个体独立活动,看在相同的时间内,谁制作的对称图形最有创意、最漂亮。

4、展示生成资源:把你的作品先露一半让大家想想可能是什么图形?再全部展开贴在黑板上,指指它们的对称轴(生生互动交流、评价)。

(意图: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借助给老师出主意、动手做一做、互动评评议议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带着知识走进实践,不着痕迹地得出了制作对称图形的方法,主张通过实践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发展思维。这里将教学的重点圈定于学生自主探求制作方法、创造对称图形之中,并对这些生成资源加以利用,感悟数学的应用性和数学美。)

三、练习内化“对称”。

1、出示常见图案。判断,如果是对称图形的,画出对称轴。(独立完成,反馈)

2、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折出对称轴(动手之前先进行猜想:你觉得他们可能有几条对称轴?动手实践验证)。

(意图:这里主要借助于画一画的方法实现数学知识的内化和提升。如此,不但培养了学生实践应用的意识,而且有助于“猜测、验证”及感受“无限”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四、总结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学了对称图形后有什么用处呢?其实,对称还有很多种类型,以后我们将继续去学习。

2、数学百花园:欣赏中国的剪纸艺术和世界各地的建筑艺术,进一步感受对称美。

(意图:课已接近尾声,这里的两个环节目的在于梳理数学知识、升华数学知识,催生学生对生活中对称艺术的赞美,实现从轴对称图形──生活中其它对称现象的跨越,学生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又一次经历了灿烂文化的熏陶。)

人教版数学教案篇7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本节课抓住关键词,把握自然数(0除外)按因数个数分类的数学方法,让学生充分讨论质数和合数的特征,经历质数和合数这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构建质数和合数概念,更好地掌握数学思想,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3~24页“质数与合数”。

【学情与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因数、倍数、奇数、偶数、2、3、5的倍数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本单元涉及的概念多,“质数与合数”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概念抽象易混淆,在生活中运用较少,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本单元内容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发现、概念归纳的数学化过程,构建质数和合数概念。

2.把握整数按因数个数的分类法,理解和掌握质数与合数的特征,能应用概念寻找或判断质数。

3.通过研究质数与合数特征的学习活动,体会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纸每生一张。

【教学过程】

活动一:构建质数和合数概念

1.引导学生按要求列出乘法算式:“因数用整数、不用1”。

教师板书“1=”……“20=”,教师不言语,用手势引导学生按要求说出乘法算式。

学情预设:学生中可能出现用1或小数的问题,师用手势提醒“不用1”“用整数”。

2.师:按“用整数、不用1”的要求无法列出乘法算式的.数,我们叫它质数;可以列出乘法算式的数,我们叫它合数。

教师依次在这些质数的前面填上“质数”、“合数”,学生自然而然的在教师板书时说出“质数”和“合数”。

【设计意图】

“活动一”全过程教师基本不言语,只用手势或神情来组织教学,给学生一个神秘感,在创设静谧的氛围中静心体会质数与合数的区别。

活动二:讨论质数和合数的特征

1.师:“从这些乘法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有可能说出质数都是奇数;对策:教师指出2是质数、15是合数;

合数可以写出乘法算式;如果不用1,质数无法写出乘法算式。

2.教师擦除“不用1”,学生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再进一步用因数的个数来探讨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师:观察因数的个数,你又发现了什么?

从乘法算式中,学生很快并能清晰地发现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而合数则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别的因数(至少三个因数)。

3.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讨论:“1”是质数还是合数?

学情预设:有的学生可能认为:1有两个因数,一个是1,一个是它本身,1应该是质数;有的学生可能认为:1的本身还是1,所以1应该只有一个因数;有的学生可能认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师把板书写完整。

5.小结: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样的数叫质数?什么样的数叫合数?怎样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设计意图】

预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发现、概念归纳的数学化过程,构建质数和合数概念。并尝试根据因数的个数归纳出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学会运用质数和合数的特征进行判断,充分感受到知识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活动三:应用概念寻找或判断质数

1.继续寻找30以内的其它质数。

2.做一做:出示数字卡片:17、22、29、35、37、87、93、96、1,将数字卡片填入质数与合数相应的集合圈里。

3.下面的说法正确吗?说说你的理由。

⑴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⑵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⑶在1、2、3、4、5……中,除了质数以外都是合数。()

⑷两个质数的和是偶数。()

【设计意图】

通过不断的寻找、发现与判断质数的练习中,使学生意识可以用合理的方法来判断,巩固质数与合数特征的认识。

活动四:拓展延伸深化概念

1.你知道他们各是多少吗?(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后汇报)

⑴两个质数的和是10,积是21,他们各是多少?

⑵两个质数的和是20,积是91,他们各是多少?

⑶最小的质数是?最小的合数是?

2.在括号里填上质数:

8=()+()12=()+()28=()+()

3.数学小阅读:哥德巴赫猜想。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刚才你们正在尝试解决一道世界难题,做了一件很有价值的事,这个世界难题就是:是不是所有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的和呢?这个问题是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最先提出的,所以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世界各国的数学家都想攻克这一难题,但至今还未解决。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这一领域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请同学们进行数学小阅读:哥德巴赫猜想。课后,感兴趣的同学们也可以查找相关书籍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

在适度拓展中,尝试解决“任何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的和”的哥德巴赫猜想。在数学小阅读中,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同时留有空间,让学生课后探究。

活动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人教版数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况,引入新知

1.出示石块

问: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什么是石块的体积?

极书课题。

2.以小组为单位,先讨论、制定测量方案。

问:能直接用公式吗?不能怎么办?

3.小组派代表介绍测量方案。

学生观察石块

想一想,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

学生分组讨论,制定测量方案

学生的测量方案可能有:

方案一:取一个正方体容器,里面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把石块沉入水中,再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度。这时计算一下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高”计算出升高的水的体积,也就是石块的体积了,也可以分别计算放入石块前的水的体积与放入石块后的总体积之差。

方案二:是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案三:可以用细沙代替水,方法类似于方法一、方法二。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制定测量方案。

引导学生探索与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二、进行实验

让学生按各自小组制定的方案小组合作进行测算。

小组代表领取所需测量工具,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测量,并且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使学生明白把不规则的石块体积转化成了测量计算水的体积的方法不只一种。

三、试一试

1.在一个正方体容器里,测量一个苹果的体积。

2.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测算

3.小结。

师:通过实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请几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一次运用在操索活动中得到的测量方法去测量其它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四、数学万花筒

课件出示阿基米德的洗浴故事

学生听老师讲述阿基米德的洗浴故事

人教版数学教案推荐8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6篇

人教版七上数学教学工作计划5篇

人教版历史教学计划6篇

人教版下册教学工作总结5篇

人教版八上英语工作计划5篇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教案8篇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教案模板8篇

一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教案8篇

浙美版美术教案8篇

沪教版小学数学教案6篇

人教版数学教案推荐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0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