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撰写教案时,务必将实际的教学进度纳入考虑,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求,教案中的评价机制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以下是美篇巴巴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篇1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
?教学内容】
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01页例2,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十九第5~8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熟练进行相关估算。
2.在尝试练习中掌握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具体的数量关系。
3.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现象,并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对数学的认识。
?教具学具准备】
图片、视频展示台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回顾知识
1.口算:80÷490÷30800÷20 120÷4540÷903200÷802.
2.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23866721(省略千位、百位后面的尾数)
3.估算:79÷459×42 183÷6310×194.
提问: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该怎样估算?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探讨估算除法。
(板书:估算除法)
[点评: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估算经验,做好知识的孕伏工作;同时为分散本节课的知识难点做好铺垫工作。]
二、独立尝试、合作研究
1.出示例2图:从重庆出发,普通客船每时行20km,大约()时可以行207km。口头列式并解答,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要点:将207km看作200km,200÷20=10(时)
2.出示例2第一组信息。提出问题,连贯的说一说条件和问题。
从重庆到三峡大坝全长624km,如果乘坐普通客船每时行23km,去三峡大坝大约需要多少时?
(1)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要点:624里有几个23就要行几时(为小结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作好铺垫)。
(2)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要点:可以把624看成600,把23看成20,再口算。也可以把624看成620,把23看成20,再口算。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并板书。624÷23≈30(时) 624÷23≈31(时) 600÷20=30620÷20=31
3.独立尝试练习,例2第二组信息。
从三峡大坝到重庆全长624km,如果乘坐高速快船每时行52km,回重庆大约需要多少时?
(1)列式并估算。
(2)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若有不会的同学,可以请教同桌、同组同学或老师。
(3)集体交流——分两个方面。
第一,为什么用除法?(624里有几个52就要行几时)
第二,你是怎样估算的'?(把624看成600,把52看成50,再口算) 624÷52≈12(时) 600÷50=12
[点评:让学生在猜测中学会迁移能力,并在与同学的交流中达成对猜测能力的认同感,在不断地观察和交流中,从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逐步上升为估算知识的理性思考。]
三、小结提升、完成板书
小结:(1)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估算?被除数看作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除数看作整十数,再相除。
(2)从解决上面的问题中你发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四、练习巩固、熟练估算
1.第102页课堂活动。
(1)180÷90=2(时)为什么这样列式?路程÷速度=时间。
(2)581÷7=83(千米)又能发现怎样的数量关系?路程÷时间=速度。
(3)762÷75≈10(时)怎样估算的?
2.教科书第103页5~8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篇2
一、设计内容
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112—p113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例1、例2
二、设计理念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和前面几册教材一样,在本册中也专门安排“数学广角”一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以往的义务教材相比,这部分内容也是新增的内容。
本课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目标与策略选择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2、能力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3、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策略选择]
根据确立的活动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课教学注重以生为本,教师注重角色的转变,更好地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平等中的首席、学生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好地开展探究学习、开放学习,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情境导入,适时引导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教师通过“家中来客人”这一生活中常见的素材展开教学,通过学生自己获得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并根据信息提出教学问题,使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多种感官被调动起来,主动参加学习过程。
2、设置认知冲突,探究最优方案
以“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和“怎样才能让大家最快的吃上烙饼?”这两个问题冲突为线索,引起学生思维碰撞,真正的做到拔出萝卜带出“泥”,而这“泥”恰恰是本课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探究最优方案。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硬币、纸片。
五、活动流程设计及意图
1、预设情景:
师: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的门铃响了,原来是李阿姨来到小明家做客。(多媒体出示)
师:从图上你了解到了什么?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
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多媒体出示各项工序图)
2、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小组合作学习)
师:小明需要做这么多事,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请同学们小组为单位,设计一种能尽快让客人喝到茶的方案。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三角形的含义;
2。从实例中感知三角形的稳定性以及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三角形的高,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能画出任意三角形的一条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含义,掌握三角形的概念。
难点: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能画出三角形的高。
教学准备
课件、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教具、三角尺。
主要教法选择:观察法、知识迁移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请每位同学从你的抽屉里拿出两根小棒,试一试,你能摆出什么图形?
谁来说说自己摆出了什么图形?(指名说)
下面请每位同学再添上一根小棒,能摆成什么图形?(指名说)
用屏幕出示学生们可能摆出的图形,提问:你能说说自己摆的是什么图形吗?那么,在同学们摆出的图形中,那些是三角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特性。(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三角形的定义及组成
⑴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三角形,你能说出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让学生充分发言)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其实在我们的校园中也有许多的三角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录像)
⑵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生活中的三角形,那么你能说说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等)
提问:那你能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吗?(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比较重要?(围成)为什么?(三角形是封闭图形)
那么这三条线段应该怎样去围呢?(每相邻的两条线段端点相连)
请学生互相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同桌互说,再指名说)
2、学习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⑴小组活动:请组长将本组的小棒分给组员,每人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看谁摆得又对又快!
有学生发现自己的三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这是怎么回事啊?
小组研究:为什么有的三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
小组汇报,并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⑵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屏幕出示例3的图,让我们帮助小明解决一个问题:小明每天上学从哪条路走最近?为什么?(中间的这条路最近,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
⑴游戏
让我们来轻松一下,做个游戏,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游戏规则:每人一个图形,拉动这个图形,只要使它的形状发生变化,就算赢。
请学生推荐两名力气比较大的学生(一男一女),出示教具,一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先让女生选择一个图形,另外一个就是男生的。
请大家预测一下,男生和女生谁会赢?为什么?
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⑵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那么,要想使这个平行四边形也能够固定住,该怎么办呢?(加上一根木条,形成两个三角形。)
正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所以在生活中的运用也非常广泛。
⑶你瞧:这张桌子摇摇晃晃多危险啊!有什么办法加固它呢?
斜着钉两根木条,组成三角形。
4、学习三角形的高
⑴刚才我们知道了三角形有三个顶点,我们可以用大写字母来表示点,例如,我们可以给这三个点分别取名字为a、b、c,那么这个三角形就可以称为三角形abc,三角形的三条边就可以分别称为ab、ac、bc,下面想请同学上来指一指,每一个顶点分别对应哪条边。
⑵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提醒注意:高要画成虚线,而且要画上垂直符号。
想一想:一个三角形中能画出几条高?为什么?(有三条高,因为每个三角形有三个顶点)
⑶学生练习
请每位学生在课本86页,练习十四第一题,请你画出第一个三角形的高。
提醒注意:三角形的高要画成虚线,并且要画上垂直符号。
你能画出几条高?那么,另外两个三角形的高你会画吗?试一试,好吗?
(让学生互相检查,并说说怎么检查)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我们知道了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具有稳定性,而且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我们还认识了三角形的高,并且学会了给三角形画高,不同的三角形所在位置不同,我们下一节课再继续研究。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结合实际操作,通过观察、类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
2、在理解小数意义的基础上学会读小数和写小数,并分清与整数读写的区别。
3、经历探索小数意义的过程,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结合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读写小数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小数意义的过程。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正方形纸片、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课件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师:请大家用最响亮的声音告诉老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与哪个季节有关?
生:春天。
师:对,春天来了,瞧,(课件展示)花儿绽放了,蝴蝶飞来了,人们也纷纷走到了户外。看,画面上的老太太在读报纸呢,一直蝴蝶从她的身边飞过,它看到了什么呢?
课件出示:1千瓦时的电可以让电动车运行千米。
师: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1千瓦时的电可以让电动车运行千米。
师:是个什么数?
生:小数。
二、合作探究
1、教学小数的读写
师:你还会读其他的小数吗?
课件出示一组小数。指名学生读。如果都读对了给自己适当的鼓励。
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然后分组讨论:小数的读法和整数的读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讨论后回答汇报。
教师小结:小数点前面的数按照整数的读法去读,小数点后面的按照数字出现的顺序去读。
师:打搅会读小数了,那你会写小数吗?
生:会。
课件出示零点四七四点一三十二点四零五
学生自由写--交流--集体订正。
2、教学小数的意义
师:大家既然都见到过小数,那想一想都是在哪里见到的:
生举例生活中的小数(超市的货架上、小票上、课本上等等)
师:大家都是善于观察、乐于发现的好孩子。那你知道元是什么意思吗?
生:1角。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xx
师出示正方形的纸,然后让学生图出元。
生操作然后汇报。
师生共同通过课件展示来理解1角=元,然后拓展到2角。
师操作让学生回答表示的是多少元。
师:我还是把1元平均分成10份,你能表示出3角吗?涂一涂。
生操作后汇报
师:你知道元是多少钱?
生:1分。
师:那1元里面有多少个1分呢?
生:100个。
师:也就是说(课件展示元表示把1元平均分成份,取了其中的份,用分数表示。--学生自然而然的填写了答案。
元呢?元呢。
让学生用手中的正方形的`纸片进行涂写、汇报。
展示的图片,让学生写小数和分数。
借助课件讲解与分数的关系。让学生写与分数。进一步理解三位小数。
师小结:通过我们刚才的谈话,我们不难看出小数与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实小数就是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是小数的计数单位。到这里,这节课我们主要就学习了出示课题"小数的读写及意义",学得怎么样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测验一下。
三、课题达标
(课件)展示题目
采用的方法是学生口答,并要学生说出原因。教师做适当的点评和评价。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小数,你有什么收获,能和大家分享吗?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知道三角形有三条高。
2。学会画三角形的高。
3。了解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条高的画法及特征。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 。
教学难点:了解三角形三条高的画法。
教学资源:三角板、学生的学习单。
教学活动: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研究三角形的高。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演示)。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角形高的有关知识。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高)
二、操作演示,观察发现。
1。(边演示边说)如果我们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2。老师在黑板上示范三角形高的画法:
3。你觉得三角形会有几条高呢?为什么?(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从三角形的每一个顶点都能向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所以有三条高)请同学们画出这个三角形的三条高。一名同学上黑板上演示画高。
4。认真观察三角形的高,你有什么发现?(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出三条高,三角形的底和高是相互依存的。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三角形内相交于一点。)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我们再来看直角三角形,你会以bc边为底,画出这个三角形的高吗?。(学生在学习单上画)。你有什么发现?(老师边演示边说:以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bc为底,作高时,要从a点向它的对边bc作一条垂线,发现高与另一条直角边ab重合;如果以直角边ab为底,作高时,要从c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发现高与另一直角边bc重合,也就是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如果一条是底,那么另一条直角边就是它的高。以斜边ac为底,作高时,要从顶点b向它的对边ac作垂直线,发现高在三角形内。直角三角形也有三条高,其中一条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与两直角边重合。)
2。我们再来看钝角三角形,从钝角三角形的b点向它的对边作高,高在三角形内;从a点向它的对边作高,需要把对边bc延长,高在三角形外;从c点向它的对边作高,需要把对边ab延长,高也在三角形外。钝角三角形也有三条高,其中一条高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在三角形外。
四、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因答可以是两个方面)一是从高的画法说;二是从发现说。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任何三角形都有三条高,其中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三角形内,并且相交于一点;直角三角形其中一条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与两直角边重合;而钝角三角形其中一条高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在三角形外。
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测量、猜想等学习活动,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2、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说出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并正确能读写小数;
3、在合作与交流中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小数的含义是属概念教学,较为抽象、凝炼,根据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这一规律。
1、从生活中了解小数,明确要用小数表示的必要性。
2、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理解、抽象小数的意义。
3、 通过观察、测量,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
4、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广泛运用,体验数学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教学学法:
1、学会通过观察、测量、归纳,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独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创设“5.1”假期情景 ,使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念相吻合
1、在假期里你买了什么物品?花了多少钱?
2、老师买了一本书,同学们猜一猜要多少元?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归纳出不能用整元数表示的这种数,要用小数表示。引入课题。
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明确目标 探索新知
同学们都知道小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那么同学们想了解小数的什么?
我预设学生的提问(预设)
1、小数是怎么来的。(怎么产生的)
2、什么叫小数?(小数的意义)
3、小数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
根据学生提的问题,师生分析问题
1、师生小结小数的意义
(1)象“0.1、0.3、0.9”这些小数叫1位小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1位小数。1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象“0.01、0.04、0.18”这些小数叫2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2位小数。2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3)象“0.001、0.015、0.219”这些小数叫3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3位小数。3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2、学习小数的写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考考你”;(练一练)第1题
2、用米做单位测量同桌的高度;
3、菜市场买菜统计表。
?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小结
1、了解小数的历史。(小资料)
?了解小数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学了小数这节课,能谈谈你知道了些什么吗?
五、作业布置
1、从生活中记录一些小数,明天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2、完成《作业本》
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使学生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篇7
课题名称 小数的意义
课标要求 结合具体情景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进行小数、分数的转化。
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明确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2.知道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重点 理解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知道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教学难点 理解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对小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数的意义。那同学们还记得小数长什么样子?你能举个例子说一说吗?
预设:0.3
师:谁能说一个和他不一样的?
预设1:0.47
预设2:0.356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那老师说几个,我说,你们来读(1.8、2.75、4.702)你能将这些小数分分类吗?并且说一说你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预设:(0.3、1.8)(0.47、2.75)(0.356、4.702)我是这样分的,看小数点后面,有一位的分在一起,有两位的分在一起,有三位的分在一起。
师:我们把第一组给他起个名字,叫一位小数,第二组叫两位小数,第三组叫三位小数。
二、探究新知
(一)0.1表示什么
师:今天学习小数的意义,要想知道0.3表示什么?我们得从研究0.1表示什么开始。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如果把这张纸看作“1”,怎样表示出0.1呢?完成学习单第一题。
学生操作。
汇报:将这张纸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1份是,用小数表示就是0.1。也就是0.1就表示,可以用等号连接。(板书)
2.谁能借助你手中的正方形纸说一说,0.3表示什么?
预设:将这张纸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3份是,用小数表示就是0.3。也就是0.3就表示。(追问:0.5里有几个0.1?)
3.你还想表示哪个小数?
预设:我还想表示0.8。将这张纸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8份是,用小数表示就是0.8。也就是0.8就表示。
4.观察这三组,你发现一位小数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预设:一位小数都表示十分之几。
(二)0.01表示什么
师:现在我们探究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那么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又表示什么?按照这个思路,完成导学单第二题。
小组讨论。
汇报:
1.两位小数表示什么,应先从研究0.01开始,我们把这张纸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1份是,用小数表示就是0.01。也就是0.01就表示。
2.0.06表示,它里面有6个0.01。
3.我还想表示0.73。我们把这张纸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73份是,用小数表示就是0.73。也就是0.73就表示。
4.小结:我们发现两位小数都表示百分之几。
(三)0.001表示什么
预设:0.001表示。我们把这张纸平均分成1000份,取其中的1份是,用小数表示就是0.001。也就是0.001就表示。
师:平均分成1000份是不不好分呀,我们找电脑帮帮忙。(ppt出示正方体)
师:现在从这1000份中取出365份,用分数怎么表示?写成小数呢?里面有多少个0.001?你还能写出哪些小数?
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三位小数都表示千分之几。
(四)认识计数单位
ppt出示: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通过ppt演示,学生发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三、课堂检测
1.写出下面图形所表示的分数和小数。
2.哪两只手套是一副,用线连一连。
3.填空
0.8里面有( )个0.1
0.32里面有( )个 0.01
0.620里面有( )个0.001
0.1235里面有( )个0.0001
4.在直线上标出下面各数的位置。
0.4 2.6 1.3 3.85
四、课堂小结
师:请同学说一说,这节课你都收获了哪些知识?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小数的意义
一位小数 两位小数 三位小数
十分之几 百分之几 千分之几
0.1= 0.01= 0.001=
0.3= 0.06= 0.365=
0.8= 0.73= 0 .798=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篇8
教学目的:
●通过动手操作,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教学用具:
量角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按照三角形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怎样分?
二、新课:
1小组活动:
(1)出示小片子,观察每个三角形.可以动手量一量,分工合作。根据你发现的特点将三角形分类。
2按角分的情况
引导学生明确:相同点是每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不同点是还有一个角分别是锐角、钝角和直角.
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不同进行分类
(1)分类.
根据上边三个三角形三个角的特点的分析,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类.
图①,三个角都是锐角,它就叫锐角三角形.(板书)
提问:图②、图③只有两个锐角,能叫锐角三角形吗?(不能)
引导学生根据另一个角来区分.图②还有一个角是直角,它就叫直角三角形,图③还有一个钝角,它就叫钝角三角形.
请同学再概括一下,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可以把三角形分成几类?分别叫做什么三角形?
教师板书: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2)三角形的关系.
我们可以用集合图表示这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把所有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用一个圆圈表示.(画圆圈)好像是一个大家庭,因为三角形分成三类,就好象是包含三个小家庭.
(边说边把集合图补充完整.)
每种三角形就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反过来说,这三种三角形正好组成了所有的三角形.
(3)三角形中至少要有两个锐角,所以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应看它的内角.……
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
3按边分的情况:
我发现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还有三条边都相等的。
师:我们把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腰,另外一条边叫底。
师: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
分别量一量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你有什么发现?
从红领巾、三角板、慢行标志中找一找哪里有这两种特殊的三角形?
三巩固练习:
1.判断题.
(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2)锐角三角形中的角一定小于90°.
(3)看到三角形中一个锐角,可以断定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
(4)三角形中能有两个直角吗?为什么?
2.87页7题猜一猜小组同学模仿练习
四作业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