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读书心得体会800字8篇

时间:
Anonyme
分享
下载本文

一份优质的心得体会是要有能够引人深思的观点和价值观的,写心得体会是用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下面是美篇巴巴小编为您分享的高中生读书心得体会800字8篇,感谢您的参阅。

高中生读书心得体会800字8篇

高中生读书心得体会800字篇1

童心是一个很奇特的东西,它可以让黑白的世界变得绚丽,可以让复杂的思维变得简单,可以让沉闷的时间变得风趣。描述童心很容易,保持一颗童心却很难。每个人的初始都是单纯的,对世界充满好奇,随着点点滴滴的成长,许多人被世态的变迁磨灭了童心,变得世故,也逐渐遗忘了曾经那个充满欢笑与无知却令人倍加珍惜的童年。

童心是充满欢乐的。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借着自己对童年的回顾唤醒人们沉睡已久的童心,唤醒人们对童年欢乐的记忆。在小豆豆眼中,每一天的阳光都是崭新的,每一秒的生活都是无比幸福的,尽管她是一个刚读一年级就被退学的孩子,她从不对世界有任何抱怨。看着小豆豆的一言一行,每个读者都会流露最温馨的笑容,因为在小豆豆身上有每个人童年的影子,看到她就像看到了幼年的自己。小豆豆与燕子对话时投入的模样,小豆豆丢失公交卡时焦急的神情,以及她遇到问题时迷惑的样子,还有各种各样的怪表情都让读者捧腹大笑,笑容就像童年时那样灿烂。

童心是充满想象力的。小林宗作先生是一位成功的校长,是一位和蔼的长辈,更是一位永葆童心的教育家。我很羡慕小豆豆,羡慕巴学园所有的学生,因为他们遇到了最懂孩子心的老顽童校长。小林先生将废旧的电车改为教室,每一节课想学什么科目由学生自己决定,每次吃饭前都会合唱一首歌或讲笑话。这些看似另类的教学方式,正是童心的体现,一个没有童心的人,是不会有如此标新立异的想法的。

童心是充满相互关爱与尊敬的。在小林先生看来,给孩子们的爱就是尊重。每个小孩子都有自己对世界独到的见解,有时会让大人感到荒谬,甚至会遭来谴责,而小林先生永远尊重孩子们千奇百怪的想法,哪怕它不符合正常的思维逻辑。

小豆豆是幸福的,因为小林先生,她拥有一个别样却丰富多彩的童年,拥有一颗不会随童年的消逝而消逝的童心。太过紧密的逻辑思维会麻木我们的思想,童心却可以让我们以孩子般的眼光观察世界,发现很多我们曾经从未关注过的新奇。所以,童年虽然消失了,但别让童心也就此驻足。

高中生读书心得体会800字篇2

邀一轮明月,携一缕清风,品一盏香茗,手捧一卷,任思绪畅游其中,多么惬意自得,读书为我带来了无限的快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使我畅游在大江南北,既可以领略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泰山的高大雄伟,又可以欣赏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奇异风光。读书,使我的思绪不断的穿梭在古今南北,使我领略自然的神奇,让我向往自然,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与自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对田园的向往啊,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啊!李白遭驱逐后,更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面对着茫茫前方,李白发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他们一直激励着我,激发了我对生活的进取心。读书,使我快乐,让我笑对生活,时刻铭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读书,更陶冶了我的情操。使我宽容、坚强与自信。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使我心忧天下;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使我懂得了奉献;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使我更加坚定自信,努力追求自己的信念,相信终究会如杜甫所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样。读书,使我在奉献中快乐,在追求中坚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读书最重要的是它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人类正是借着这个阶梯,不断的向上。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正是由于书籍才得以保存下来。书籍也是人类精神的寄托,思家忧国、念亲伤别……我喜爱读书,因为快乐来自于读书,它使我不断成长与进步。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要求我们不仅要喜爱读书,更要读好书。因为在社会中仍有一些不健康的书籍,有可能会引我们走上不归路。快乐,来自于读好书。我钟情于读书,它使我生活中处处充满了乐趣,使我迎难而上,乘风破浪;有人说“书籍是人类精神的粮食”,因此读书充实了我的大脑,更充实了我的生活。畅游在书海,永远不知疲惫,也不知何休何止,它使我忘记自我,尽兴地享受它的快乐。

有书相伴,不仅装点着我们的青春,更让我们成长,逐渐走向成熟,它也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更加有趣。

高中生读书心得体会800字篇3

这是寓言,还是梦魇?弗兰茨?卡夫卡的《变形记》究竟是预示了一个未来,还只是偶然的一场恶梦?最初的荒诞不仅体现在主人公格里高利无端地变为一只大甲虫,而更在于他似乎完全不理解自己的处境,甚至还以为自己能够生活得依旧正常,对于别人的态度巨变毫不理会。文中人物的无助,那种被束缚在异化环境中的个人与四周那看不见摸不着但时时处处都存在的力量,所作的毫无希望的挣扎,才是人厌恶之所在。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性作品,也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经典之作。《变形记》中对人与人关系的描写,尤其写格里高尔在父亲的公司破产、全家处于困顿的境况下,去当旅行推销员,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他在家里是受到尊重和爱戴的。当一个人被人依赖时,他与别人的关系自然会处于正常状态。但格里高尔一朝成了大甲虫,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兄妹关系突然间发生了180度的转变,显示出一幅极端自私、冷漠、残酷、无法沟通的可怕图景,亲情、伦理之情荡然无存

结尾哥里高尔在挣扎中死去了,生活又变回了原来的模样。哥里高尔,不过是萨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划过的一道流星……

看了《变形记》以后,我觉得有种黑色幽默的悲哀,这让我想起最近一篇引起广泛争议的美国新闻报道,现实中一位女植物人在丈夫的请求下被法院判处安乐死,执行时遭到了大批美国人民游行反对,他们认为法律没有权利在没有经过植物人自己同意就判处其安乐死。此时,女植物人的弥留之际,她心里也象那只大甲虫一样释然吗?我不知道,没有人知道她还算不算是一个人,是否她的家人也会如大甲虫死时那样由衷的觉得快乐,好象没有,但是显然美国人民愤怒了。他们不管女植物人家庭承受的苦难,他们只相信人的生命是不可以被任意剥夺的,女植物人是否还是生存的权利和价值?

这也是《变形记》要回答的,如果人变成甲虫,那么它还有生存的权利和价值吗?他还是一个人吗?回答恐怕是否定的,他已经不再能为这个家庭带来财富,不能承担他的责任,甚至不再能说话,他只能默默的倾听,羞怯的张望等待着家人对它的判决。它的家人最后再也不能承受这种沉重的压力和打击,而打算把它抛弃,而它提前的夭亡,也解除了家人最后的顾虑和心理负担。没有人为它唱一首挽歌,没有人记得它曾经是一个人。现实就是这样无情,即使是人间的至爱,最真切的亲情也无法挽回一个人的沉沦。人生活在世上,当无法承担做为人的义务时,也同时失去了他作为人的权利,即使他曾获得家人最初的同情,但最终将被无情遗弃,这不是个别家庭的冷漠,而是人性一次真正的裸露。

相对温暖的家庭尚且如此,社会恐怕对这种个体的不幸遭遇会更加残忍,他们会把他送进实验室,每天对他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而且会引起无数的眼睛好奇地逼视他,无数张嘴巴无休止的讨论他,他生命的每一秒种将暴露在惨白是日光灯下,直到他死去还要被制成标本供后人研究。他作为人的资格和尊严被完全忽视了,没人在乎他心里的感受,群体只在乎他们的好奇心可以获得满足,他们拥有做为幸运者的活生生的见证。

高中生读书心得体会800字篇4

变形记》并不易读,说其不易读是因为这本书没有优美的文笔,而且读起来会觉得有些枯燥。但这本书的内核却揭示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小说其实并不复杂,讲的是旅游推销员格里高尔有一天一早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大甲虫,他并没有非常惊慌,而是担心自己能不能立即去公司上班,因为如果不能去上班,就会被开除,没有工资可拿(从这也或许可以看出资本对人的一种异化)

故事接下来就很荒诞又自然的进展下去,家里人发现格里高尔变成了大甲虫,从一开始的照顾慢慢到厌烦。厌烦的原因我猜测主要是因为格里高尔不能再做出贡献,不能再为家人提供金钱。最后文章结尾以格里高尔的死亡,他的父母以及妹妹愉快的外出旅游为结局。

这篇小说的故事其实不复杂,而且全文以一种近乎平淡的语言被叙述,但我们或许可以看到卡夫卡向我们揭示出了一种道德异化,如书中的亲戚在人变为非人的情况下,亲情又会成为什么?我们也可以设想,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依靠什么来维持的?倘若一个人没有了人类的躯体,之前的感情还会存在吗?或许还可以再设想一下,感情/道德的本质又是什么?

这些问题很复杂并且很难去回答,回到《变形记》这本书,卡夫卡无疑是悲观的,从文中他向我们揭示了感情的本质是金钱,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是用金钱来维系的。最后文章的结尾,有一个细节,当格里高尔的`父母与妹妹外出旅游时,文中写到:“当到达目的地时,女儿第一个站起来并舒展她那富有青春魅力的身体时,他们觉得这犹如是对他们新的梦想和良好意愿的一种确认。”

当格里高尔的死亡没有金钱上的价值时,他们很快便选择了遗忘。

高中生读书心得体会800字篇5

我在高中时第一次读这篇小说,觉得读不懂。多年之后重读,觉得卡夫卡真是太深刻了。

从人物的归属感和价值感角度观察,我从主人公身上发现,他没有价值感,就像我们今天认识的很多人一样,认为自己没什么价值,只能通过自己做的事情来获得他人的认可,这算是一种交换得来的价值吧。格里高尔工作特别努力,要为他的家人提供生活保障,在职场获得成绩,以此建立自己的存在价值。这正是现代人的处境,我自己本身也有这样的问题。如果从心理学上来解释,这是从交换价值来获取自身的存在价值。

再有一个是归属感的问题。卡夫卡是犹太人,在他生活的时代,犹太人普遍受歧视。他自己所属的民族不被这个世界所接纳,不被这个世界所认可,有一种与其他民族之间的疏离感。

这种疏离感也反应在他自己的生活中。他给父亲写过一封信,反映出他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很糟糕,这也反映到小说中主人公与自己父亲的关系——始终不被父亲所接纳和认可。

还有一种感觉很触动我,就是卡夫卡在《变形记》里写出了人类的异化过程。在这个变形的过程中,他的所有体验,放在今天的我们身上也是非常贴切的。

我们都有一个壳,只不过我们都不知道。在小说中,主人公失去了人的形象,以变形的虫的形象出现在他人面前,不被人接纳。事实上,我们也在被异化,我们都戴着面具,都心怀恐惧。面对这个异化我们的世界时,我们都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与家人的关系,都害怕用真实的面貌去面对彼此时,会不会仍然被认可和接纳。

卡夫卡受尼采的影响很深。有一本书专门讲卡夫卡和尼采的思想关系,虽然他没有接受尼采的意志学说,但尼采的“上帝已死”的思想对卡夫卡的影响很大。卡夫卡认为,寻求真理是没有用的,人在社会的挤压之下,只能被异化,只能沉沦。他作为犹太人,不能被世界所接纳,作为个体的人也不能被家庭所认可,所以,他始终是孤独的、懦弱的。

他写小说时,就把这种孤独和无奈表现出来。我发现,他的好多小说讲述的都是这种孤独感和疏离感。他用很荒诞的方式去展现他的这些情感,以及在现代文明中,在“上帝已死”的境况下,真理之不可寻的残酷。现代文明摧残着他的精神和肉体,他只能无奈地忍受荒诞地死亡,却没有得救的盼望。

高中生读书心得体会800字篇6

最爱在炎热烦躁的夏天的午后,坐在茶桌上,随着柔和的调子,在那种特殊的宁静中独自品茗。慢慢将茶倒入杯中,看着茶叶慢慢的翻卷,缓缓的伸展,再轻轻端起茶杯,贴近嘴边,缓缓把茶水灌进口中,闭上眼睛,这时候先让茶水在口腔里停留,让味蕾充分感受茶的味道,几秒钟后徐徐咽下。你会觉得,外界的一切都已经不重要,你所能感觉到的就只是润润的茶味以及挥之不去的茶香,其实读书也是一样的。

喜欢在清晨或者午后,带上一本自己所钟爱的书,骑着单车,在公园的座椅上读书,将书放在腿上,慢慢翻开,闻着着淡淡的墨香,感受着书页翻动时与指尖摩擦,品读着书里的内容。此时便觉得少了一分浮躁,少了一分庸俗,多了一分儒雅,感到心灵充实丰盈,思想豁然开朗。读书对于我们来说,可以增知,获趣,致雅。看书让你仿佛置身书中,体味人生百态,咀嚼百变人生。

读书与品茗的魅力在于你深入了解的越多,就越欲罢不能。刚开始品茗时,茶水微浊,品时舌尖所感觉的只是淡淡的苦涩,第一口品到的并不是茶水的真味,当冲上第二杯时,茶叶开始变得舒展,茶汁变得有点浓厚了,此时再喝一口,满腹茶香,茶水变得不是那么苦涩。再冲上一杯,茶叶完全舒展,可以清晰地看清楚茶叶的脉络,茶水碧绿而清澈,此时慢慢饮啜,妙不可言啊,读书也是如此,刚开始读时,兴味索然,不得其解,感觉很苦,再读,感觉有点看明白了如同喝第二杯茶时,对书中所讲的内容大致已经明了,最后的时候再反复研读,你就会发现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又加深了,明白了很多以前你读这本书时所不能理解的内容,做同一样事情,却能产生这么多不同的理解,真是妙哉。

品茗,一种基于意境与想象的,一种讲究过程和心情的艺术,“高灯喜雨坐僧楼,共话茶杯意更幽。”饮茶是很讲究环境氛围的,也讲究水质,更讲究的是茶之香气、形状,甚至茶之来源产地,蕴含的历史典故也都是值得一品之事。因此,“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也。”,更多的时候,品茗者品的不是杯中的茶,而是这茶外的事情。和尚喝茶是讲究禅,道士喝茶是讲究道,学者喝茶是讲究文化,商人喝茶是一种应酬,不同的品位道出人生的不同追求。有人喝茶言苦,有人品茶说香。品茗是一种独特的艺术。

反观读书,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书山有路勤为径,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本书,都有它独特的魅力,独特的见解,会让你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当你烦恼苦闷时,捧着一本好书会让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无所适从时,读书会让你宁静下来,拨开前方道路的迷雾;当你心情愉悦时,读书会让你发现生活中更美好的事情,读书是一种美丽的享受,每本书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叙述了一段人生,一段人生就折射一个世界,读书何其不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

于是乎你便会发现读书与品茗往往是相伴的,在古代,于书室之内,点燃一柱香,煎起一壶茶,远处的是翠绿的青峰,指间流淌着的是翰墨的馨香,口唇尽是茗茶的甘甜。读书之味如品茗,乐在其中,正所谓“古书在侧,佳茗作伴”,茶可以使人守时、心静、戒躁。读书伴茶正得其妙,书中情、茶中味相互渗透、相得益彰。爱茶,因为它是淡然的,不似酒般浓烈,有着清新淡雅的本质。爱读书,因为它是高雅的,能够荡涤浮躁的尘埃污秽。两者本质上都是相通的。

一本书你要反复地读才能慢慢咂摸出其中的苦辣酸甜,才能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一杯茶你并不是为了解渴,而是慢慢的饮啜,才能品到它的味,它的香。

读书如品茗。百读方得其精,百品才得其味。

高中生读书心得体会800字篇7

起初我觉得文章最出彩的在于第一部分,格里格尔都变成甲壳虫了第一时间忧虑的却是工作、偿还父亲债务、养家的问题,在面对首席律师时条件反射般地脱口而出的解释,真是完美塑造了格里格尔这个可怜可悲的形象。同时还有父亲的质询、母亲的哀求、妹妹的哭泣、公司的剥削…后面发现后文一家人的态度更是耐人寻味。父亲一直是粗暴地对待,完全不当人看。母亲一直抱有他能变回人的幻想,但一直不敢直视他。妹妹起初是关心着他,然后开始冷落了他,最后首先提出要除掉他。

除掉格里格尔的理由是:你们怎么知道这是格里格尔呢?是的,怎么知道呢?但其实谁都知道吧,尤其是妹妹。他在感觉到妹妹的恐惧时,用床单盖住了沙发下的自己,妹妹也是知道的。但我觉得这也无可厚非吧,毕竟久病床前无孝子,一家人的生活也是很窘迫的。但最后格里格尔内心对妹妹音乐的喜爱、来不及宣布的想送妹妹去音乐学院的愿望并由此引发的愧疚与妹妹的行为产生的对比令人唏嘘。

单从结果来看,似乎是一定得摆脱格里格尔的。但仔细想想,是不是就是因为家人这种冷漠的态度、自私的想法、做法才让格里格尔变成这样的呢?不敢选择自己的人生、为了家人牺牲自己,忍受被公司剥削…

同时文章精彩的还有妹妹与妈妈挪动房间家具时的沟通:放纵还是克制?格里格尔的昆虫习性逐渐战胜他的人类本性时,妹妹选择放纵他,但妈妈始终希望格里格尔是个人。那么到了日常生活中,教育小孩的问题呢?既然可以沟通,是不是应该尊重对方的想法呢?或许看起来格里格尔很享受爬行的快乐,但他也在为此感到痛苦啊,所以应该正确地帮助他才对啊!

高中生读书心得体会800字篇8

德国伟大的漫画大师埃·奥·卜劳恩创作的《父与子》是一本幽默连环画,它用一幅幅小巧精湛的画面淋漓尽致地流露出纯真的赤子之情与融融的天伦之乐。

“父与子”最让我感动的画面是车子出故障了后,父子之间之间发生的小故事。丁丁和爸爸开车出去玩,开着开着,忽然车子不走了,于是爸爸就下去修车。他先打开前盖看了看,可是怎么也找不到毛病。于是他有看了看车底盘有没有被卡住,没有发现什么东西把车卡住。儿子在车上等的都睡着了,爸爸还没有修好。等儿子醒来时,爸爸正坐在车上生气。儿子跳下车,开着自己的滑板车就走了。爸爸看了也把汽车当滑板车向前冲。我看的哈哈大笑说:这对父子真有趣啊!

父与子是一对可爱而有趣的人物,父亲梳着秃头、长着高个子、总穿一件马甲,儿子梳着刺猬头。爸爸慈祥、友善,儿子聪明调皮。他们善良、正直、真诚和宽容,懂得生活,有幽默感。他们对生活中的奇遇或凡人小事,总是抱着乐观的态度,平和的心情,有时甚至显得天真,去消释矛盾,去自寻其乐。

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深刻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有一篇叫《寻找出逃的儿子》,儿子用球打破了玻璃,父亲打他,儿子逃走了,父亲在家等,等了几个小时也不见儿子,心急了出去找,没找到,回家时儿子又打破一块玻璃,还被球撞了一下,看见儿子,父亲激动地抱起儿子……,孩子犯错是不可避免的,父亲虽然严厉,但是爱子情深呀!还有一篇《哄儿入睡》,父亲用尽了各种方法,哄他的儿子睡觉,可儿子十分顽皮,不管父亲怎么哄,他就是精神十足,最后,父亲哄得筋疲力尽,倒在儿子的身边睡了,这时候,儿子也搂着父亲的脖子甜甜地睡着了……,真是父子情深啊!看着看着,我情不自禁地也想起爸爸哄我入睡的情形,我也甜甜地笑了,沉浸在浓浓的幸福之中。!

父与子》跟我国的动画片《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一样都在告诉我们,不论是小孩或大人,只要具有幽默情趣与平和的心态,生活中处处有快乐。让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的父母尽情享受生活中的快乐。

高中生读书心得体会800字8篇相关文章:

学与思作文高中800字6篇

家作文800字高中作文模板5篇

我的高中我的梦想作文800字7篇

学与思作文高中800字最新6篇

作文读书伴我成长800字7篇

读书的发言稿800字5篇

观读书的演讲稿800字7篇

高中学生读书心得体会8篇

读书与成长高中生演讲稿6篇

篮球心得体会800字8篇

高中生读书心得体会800字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