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最新5篇

时间:
dopmitopy
分享
下载本文

写心得体会的时候大家务必要规范写作格式,我们一定要保持内心冷静,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用到心得体会记录自己的感受是很正常的,下面是美篇巴巴小编为您分享的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最新5篇,感谢您的参阅。

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最新5篇

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篇1

8月23日—29日,本人有幸参加了由肇庆市教育局组织的为期7天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交流,深入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弟子规》等课程,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教授们的讲座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让我深有感触,受益匪浅。

一、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弟子规》、《论语》等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几千年文化的积累,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是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结晶。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对为人处世有了新的认识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愉悦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心得体会《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

的话负责,“言既出,行必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对学校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孩子受到外来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变得冷漠起来:他们爱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手里的玩具大多是芭比娃娃、奥特曼??;总是谈论着一些日韩卡通人物;大多数幼儿在家以看电视、玩电脑游戏来消磨时光,很少外出散步、与小伙伴们玩户外游戏。

在我们这样一个文化大国,孩子不仅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感受越来越少,而且他们离真实的民族文化也越来越远,这是不利于他们成长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会让人受到很好的熏陶,三字经、弟子规 、论语和四书五经等等,这些古人给后人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在学生的教育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使学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学生一定的素质和能力,唤醒学生对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热爱,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个人若能在孩童时期就汲取人类最好的精神营养,早早培养起自学能力,自主思考能力,走上卓越的人生之路是必然的。开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广泛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日常道德修养大有好处。相信通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教育,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给他们的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用传统文化的教育来点亮孩子的心灵。

人的道德必然与他的成功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教育就要让孩子先学会做人,然后再做事。万事德为先,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会在学习和工作中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可。同时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者,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职责。教师的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都成为学生和社会的楷模。

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而且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之能够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好和更大的作用,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篇2

中华传统文化有独特魅力,总那么使人着迷,吸引了无数的人:诗词读着儒雅,昆曲听得沉醉,对联用得巧妙……我们都有责任传承属于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而我与传统文化的紧密接触,是一段在淡墨浓墨,点染河山中的难忘故事。

七岁那年,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国画。爷爷对国画情有独钟,每次都手把手教我国画。我那时不懂事,总觉得画画这种东西谁还不会?便总想挣脱爷爷的大手“任意妄为”。爷爷也不恼,依旧慈祥温和地告诉我:国画的精髓便是静和谦,每一笔都是静与动的中和。我那时当然不懂,只是之后安分了许多,在爷爷苍老与温暖的手中,体会着运笔的温和与缓急,静下心来。

后来,我长大了些,爷爷更苍老了,而他与我最难忘的联系,仍是国画。爷爷八十大寿时,我亲自画了一幅红海棠送他。看着那笔墨,我才发现国画的红是隆重而不轻浮的,绿是沉静而不黯淡的,恰如那红海棠静绽芳华。这幅画装裱后一直放在爷爷的卧室里,将庄重与沉静的魂带入我和每一位家人的心灵。

小学将毕业,我仍成长着,国画也算我的一技之长了。一次艺术节我报了国画,却因没有时间,直接将过去我的得意之作中的一幅交了上去,却并未得奖。爷爷听后教训我:国画虽古,也是有人格的,不准被人侵犯它的尊严。再好的画技,若没有认真的灵魂作支撑,便是黔驴技穷,也不尊重自己。我在这一次教训中领悟,国画也有作为高雅艺术的尊严,从此我不再轻慢,在任何事上都认真对待,尊人尊己。

而在去年暑假,爷爷过世的消息却突然传来,让我几近心碎。我独自坐在屋子里,看着墙上挂满的我成长的痕迹,它们都有爷爷爱的影子。我又想起了那静静绽放的海棠,此刻它定还将美留于笔纸,静静展现它的美吧?它随时都是孤独的侠客,人间的仙子,它的情怀挥之不去。我突然明白了爷爷的用意,国画的美是永恒的,它用爱感染我,于笔墨间教我谦和,教我沉静,教我庄重,教我正直。这些,都在将我培养成一个真正内外兼修的中国人!经历人生沧桑的爷爷,明白这笔墨丹青的真谛,而我,也通过这明白了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不论何时,我都应将国画的魂,将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传承下去,因为这,也是每一个有爱有灵魂的中国人的心愿……

世事变迁,唯有一个民族最本真的文化之美能传承下去。也许丹青背后无关你我他,无关发生了什么,总能让我们受真善美的熏陶,自发做些什么。这就是我与国画,与传统文化的故事。

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篇3

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要做好这一点,首先要做好弘扬中华美德,这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华美德这一方面我们都可以做到的。在学校了见到老师问好,有礼貌,于同学团结友善,学习生活上勤俭节约,在社会中,多为他人做好事,乐于助人,无私奉献,默默无闻,我们只要想做,一定会做到的!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本身就要有一正确的观念,从子身观念意识上做到弘扬中华美德。

现在社会的现代化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冲突。在这场冲突中要不要保持中华美德,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问题。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要把传统价值思想体系中德优秀精华发扬光大,把它和现代化结合起来。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文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鬓繁的国际交往带来了许多外来的价值观念。“麦当劳文化”正在侵蚀着中国文化。对于西方文化,我们不是一概排斥,而是要加以选择和改造,要丢起一切腐朽落后的,或者我国国情不符合的的价值观念。弘扬中华美德就是要振奋民族精神,抵御一切不健康的价值观念的侵蚀,树立健康的社会主义美德。

当前我们这样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现状迫切要求加强中华美德的教育,长期以来,我们中国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理想化,空泛化,形式化的缺点。青少年知道一些空洞的大道理。但对最初步的道德教育要求却不清楚,不实行:不能判断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的东西,有的甚至还受到社会上丑恶行为的影响,因此急需告诉他们中华美德是什么,让他们知道中华民族创造了中华传统美德,同时又是在中华美德的哺育下壮大发展起来的;今天我们要建设祖国,振兴中华,需要身体力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遵守“爱国守法。名利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今天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努力学习。

弘扬中华美德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要从小做起。成为社会建设的骨干,因此我们必须有健康的价值观念,树立健康的社会美德。让我们一起奔向现代化吧!

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篇4

爱人利物之谓仁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概括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并以“爱人利物之谓仁”为提挈,深刻阐释了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爱人利物之谓仁”,出自《庄子·天地》,原文为:“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爱人利物之谓仁,不同同之之谓大,行不崖异之谓宽,有万不同之谓富。”文字中流露出道家道法自然、宽厚广博的志趣,其中“爱人利物之谓仁”指“德泽广被,力求有利于人民,并施万物以利泽”。

“仁爱”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核之一。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处于核心地位,其将“仁”与“德”有机结合,认为好“仁”之人是至高无上的,正所谓“好仁者,无以尚之”。孟子则把人与人之间的“仁”推加给万物,并在“仁”的思想中融合了“爱”的概念,提出“仁者爱人”“仁者无敌”等观点,形成了“爱亲、爱民、爱万物”三个层次,正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儒家思想提倡“仁”,道家思想亦讲求“仁”,这正是儒、道思想的契合之处。在前两者思想的认知基础上,庄子将“仁”凝练隽永为“爱人利物之谓仁”,后世赓续传承,始终把“爱人利物之谓仁”作为社会发展的精神之柱、应世之迹和治世之具。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我们党始终遵循的最高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以“爱人利物之谓仁”为提挈,向全党发出了号召:“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最好诠释,是中华文明人命关天的道德观念的最好体现,也是中国人民敬仰生命的人文精神的最好印证。

人心向背,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千万要记住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他曾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出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对党群关系的深刻理解,告诫党员干部勿忘为民初心,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如何正确看待权力、规范使用权力,可以说是考验领导干部的第一道“门槛”。习近平总书记对领导干部权力观的问题有许多重要论述。在中央党校的一次讲话中,他把“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为“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同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他提出了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四有”要求。这些重要论述,为领导干部校正权力观指明了方向。

心中有党,牢记初心使命。翻开风云激荡的红色篇章,从延安整风运动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记载着我们党不断进行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因为我们是一个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党,是一个立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是一个为了人民和民族利益而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党”,所以“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作为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

心中有民,常怀敬畏之心。“心中有民”是为政一方的根本,是心中有党的顺延,是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百姓之心为心”,切身体会民心所向、民瘼所在、民生疾苦。广大党员干部更要时刻意识到民心与执政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把人民当作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动力之本和智慧之源,这样才能凝聚起千百万大众,汇聚起建设国家、复兴民族的强大力量。只有心中有民,常怀敬畏之心,才能更加忠诚于党,更好地履职尽责,慎用权力。

心中有责,方能笃行担当。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如果不把人民群众当“主人”,不愿躬身做“仆人”,就会割裂党和人民群众保持的血肉联系。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群众利益无小事,服务群众、联系群众,更不能忽略了那些所谓的“小事”。广大党员干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将关乎群众利益的大事小情时刻铭记于心,将过去没看清的问题看清,将过去没引起重视的问题重视起来,才能更好地做利民之事、去厉民之病。

心中有戒,必定行有所止。洁己方能不失己,爱民所重在亲民。人民群众,常常被比作能载舟的水,喻为能播种的土地。对于执政者而言,人民非常重要,所以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要主动让群众参与,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批评。只有心中有戒、心有所畏,才能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才能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做人。领导干部不能懒政、怠政,要学会亲民、爱民、为民着想,更好地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智慧奉献于人民、力量根植于人民、情感融汇于人民。

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批评和建议,真抓实干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篇5

当时间的沙漏漏下最后一粒沙粒,金子的本色才会如此灿烂;当贝壳的泪痕划过最后一瞬,珍珠的色彩也会如此耀眼。当六年的养分在体内积累,毛竹的生机也会如此蓬勃。

正是由于历史的洗礼,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最终诞生了华夏女儿的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材料中所说的那个歌星的经历,正是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形成的。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现如今,知道重阳节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感恩节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情人节的人越来越多,可知道七夕节的人越来越少了。对于我们先辈留下来的许多传统节日,我们中的许多人都几乎全都置于脑后了,这难道不是一种崇洋媚外吗?这难道是我们口口声声说到的责任感吗?然而,我们身边其实有许多人在为我们做榜样,他们能坚守自己的信念,鼓励人们学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著名学者马寅初不就是吗?他积极提倡我们青少年应当多多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虽然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我们传统的中化文化不能丢!因此,我们是否想过,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否会被他国文化所取代?这个答案须靠我们用行动来回答。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继续发展的基石,是我们共同保护,共同继承的使命。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坚定信念,共创美好未来!忆往昔,若不是司马迁的沥尽心血,怎会有《史记》的鸿篇警后人,若不是李时珍的跋山涉水,怎会有《本草纲目》的福祉遗万年代;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会有《石头记》的哀婉催人泪?看今昔,是谁苦心钻研十余载,终使两星成?是谁奋斗十八年,终抱金牌归?是钱学森!是申雪与赵宏博。他们是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坚定,他们是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的不懈。正是由于继承和传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们能够这般坚定,这般执着。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仍能点亮一片星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片绿叶,但能点缀整个春天;传统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若驾一叶扁舟,但仍能惊动一片大海。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

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最新5篇相关文章:

园明园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5篇

五与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5篇

传统文化12讲心得体会优质5篇

传统文化诚与信心得体会优质5篇

我身边的传统文化作文7篇

以中华传统文化的演讲稿推荐7篇

以中华传统文化的演讲稿6篇

公司文化的心得体会8篇

学数学文化的心得体会8篇

校园文化建设的心得体会8篇

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最新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2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