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比较不同书籍的读后感,我们能够发现更多的共通点和差异,一篇深刻的读后感能让人重新审视书中的观点,甚至改变原有的认知,下面是美篇巴巴小编为您分享的读《大学》读后感800字参考5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大学》读后感800字篇1
中科院院士韩启德先生曾言:“我们中国在传统上是把治学和做人完全结合成一体的。”是的,在儒学体系统治中国的2000多年来,大众接受的主要是关于怎样做人的。从仁、义、礼、智、信到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儒家思想的不断发展,似乎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理想的人格系统,同时,也从思想文化的高度上,为华夏文明铺开了为人处世的漫漫长征。
而《大学》是在这条征途中闪烁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可能没有孔子那样声名赫赫的作者,但在我看来,它意义非凡。它似乎极早地系统而直白地把做人放在了思想的核心、学习的基础——“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不仅直接地告诉了我们修身之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要性,更是摆出了一条如何修身的明智之途。这样的思想高度,是前人所未达之所,亦是后来之人无法企及的。
朱熹曾指出:“《大学》是修身治人的规则。如人起屋相似,须先打个地盘,地盘既成,则可举而行之矣。”然而,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崛起,人们似乎把做人和治学逐渐分离,学习的内容更多地倾向于应用科学,即格物、致知。久而久之,社会上的一部分人失去了做人的规则,甚至还出现了应试这样僵化了的育人系统,令人不胜唏嘘。实际上,这样的学习风气从根本上就已经失去了方向——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正心、诚意,是修身,故而,缺乏思想道德修养的求学是无法树人的,也是无法进步的,因为这样的人做不到真心诚意地热爱学问,而只是虚情假意地将学问当做是成功的工具,那么求索又怎么可能竭尽全力、精益求精呢?
“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坚持治学与做人的统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现代不可逆转的涡流。同时,也只有不断追求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修身之道,方可成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信念。
读《大学》读后感800字篇2
本书描述了主人公怀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梦想破灭之后。不得不为生存而劳碌奔波,住大杂院,卖苦力,与小市民和大学生交朋友,从此喀山的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他无处栖身,与人共用一张床板,在码头,杂货店等四处做工。后来,因接触大学生和秘密团体的成员以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他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民主主义著作,甚至参加革命活动,在革命者的引导下,摆脱了自杀的精神危机。十年他在思想;学识;社会经验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看完这本书,不禁使我想起上高中以来所遇到的困境,无数的压力使我的心情曾一度陷入焦虑中。无奈之下,只能硬着头皮死撑着说:自己选的路爬着也要走完。现在想想,我的经历是那么的微不足道,我们都是平凡人,而他却能在那个不平凡的年代,表现得那般不平凡,他树立了坚定的信念,他学会了正视自己,学习了他人之长,磨砺了不可摧毁的意志。
对未来,他有清晰的打算,对当下,他脚踏实地地勤奋学习;勤于思考;持之以恒。对过去,他无怨无悔,因为他曾全力以赴。面对艰难的生活,他在书中写到:‘苦难的日子里我变得更加坚强,我并不奢望他人的施舍,也不渴求偶然的好运降临,生活环境越艰苦,越能磨练人的意志,增加人的智慧,这个道理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的确如此,这本书让我知道;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放弃就等于失去。
读《大学》读后感800字篇3
笛福,这个名字早在很早以前我就听过了。他是一名响当当的英国作家,看完他的作品《鲁滨逊漂流记》后,让我不由得佩服起他的才华。
?鲁滨逊漂流记》,它讲述一位英国人鲁滨逊在一次航海中,所乘的船除了意外事故,只有一位幸运儿幸存,他就是鲁滨逊。他随着海浪漂流到一座孤岛上,起初他面临着恶劣的生存环境,几乎快要放弃生的希望的他,最终,坚强的意志还是使他坚持了下来,凭着自己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饶的毅力,他与大自然展开了一场生死斗争,他用自己的双手和灵活的头脑一次又一次地挑战大自然带给他的难题。他学会了自力更生,自食其力。通过自己的劳动,他终于有了成功的收获,他有了属于自己的住所和家具,种植属于自己的小菜园,日子过得还算平淡安宁,这些成果都是他凭借自己的毅力和智慧创造了一个生的奇迹。
一天,他从食人族的手中救下了一名俘虏,正巧那天是星期五,就为他取名“星期五”,我觉得这名字可真有意思。从那以后“星期五”整天陪伴着他左右,成为了他最忠诚的仆人和伙伴,本来不会语言的“星期五”在鲁滨逊的教导下学会了英语。不久他们又从食人族的手中救下了几名俘虏,然后他们生活在一起,他们一起耕种,一起居住在一起,日子过得很快。28年,他们生活在孤岛上已经28年了。多么令人惊讶的数字啊!当时的我咽了一口口水,生怕是自己的眼睛看花了。
后来,一艘英国船经过了这个孤岛,勇敢的鲁滨逊帮助船长支付了叛乱的水手,乘船离开了这座曾经他生活28年的孤岛,返回了他久别的英国,过上了他日夜盼望的美好生活。
合上这本书,我笑了。果然正如我所猜想的那样,他摆脱了那座孤岛。
看完这本书,我的内心受到很大的触动。一个在死亡崖岸边的人,竟能顽强的折回到生的彼岸,创造了生的奇迹,实在是难能可贵啊!正是因为这本书,让我觉得坎坷,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也许不幸,才能让人懂得珍惜幸福,才能让人知道生命的可贵。
怀着感恩的心,感谢那曾经来过我身边的挫折,感谢你们磨练了我的勇气和毅力。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我的窗前,推开窗户,一副青春活力的画面映入我的眼前,放眼蓝蓝的天、清爽爽的空气,转身望见那本平放在桌子上的《鲁滨逊漂流记》,我笑了。
读《大学》读后感800字篇4
用了几天时间,把《大学》精读了几遍,真有一种相见恨晚、醍醐灌顶的感觉。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初学入德之门也。”大学是千百年来读书人做学问必读的第一部书,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根源,是2000年来士子们做人做学问的标杆。程颐先生还说,大学是做学问第一部,《论语》《孟子》到在其次,学者做学问必须从这本书学起。
大学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觉得这条可以作为所有大学的校训,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人生的意义吗?再看看当今的大学,仿佛离这三条基本的方向还相差的挺远,大学的不仅仅是授人以技,更重要的是授人以道。之后这本书还说了实现这三条基本方向,实现天下大治的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这八条途径又以修身为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意修身为本。”如果修身搞不好,治国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
关于做学问,《大学》里引用了一句《诗经》中的话“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做学问就像磨制一块精美的玉器那样,需要反复的为之,精益求精。做学问如此,磨练德行也是如此。接着又提到了诚意的根本“勿自欺也”,所以说君子在独处的时候,更要小心谨慎,不敢随便。
最后,《大学》里提到几条关于“治国”“平天下”,摘抄几条经典的,“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意思是听案子的最佳状态就是没有案子,有点像中医里的理论“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大家都没有纠纷了,自然和谐社会就成就了,非常高。还有“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以利为利,即是以利为目标,那么上下交争利,国危矣!以义为利,即是以义为目标,方为长治久安之道。
简单写一个读后感,传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继续努力。
读《大学》读后感800字篇5
最近,我在紫阳国学堂学习了《大学》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使我懂得了许多修身的道理。
?大学》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的德行,在于使民众日新又新,并达到最完善的境界。那么,什么是光明的德行呢?我想,最基本的就是孝敬父母。
读了这段话,让我想起古代的一个故事。赵善应是南宋的一名官员,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子。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需要用人血和药进行治疗。赵善应二话没说,马上买药,然后用刀刺破手臂,用自己的鲜血和药,给母亲服用。在赵善应的精心照料下母亲的病很快就好了。病虽然好了,但母亲却落下了心悸的病根。一有打雷等大点的响动,母亲就会害怕。因此,每遇到雷雨天气,赵善应都会走进母亲的房间,陪伴母亲。有一个寒冬的夜晚,赵善应出远门归来,走到家门口时,随从正要敲门,赵善应却马上制止说:“别敲了,我怕惊吓到母亲。”就这样,他和随从坐在门口房檐下,挨冷受冻直到天亮。赵善应这种孝敬父母的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呀!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大学》这本书提出的“为人子,止于孝”的目标。自从学习了《大学》,我在家里也能孝敬父母。妈妈工作了一天回到家,我高高兴兴地敬妈妈一杯茶,妈妈就很开心。到了晚上,我来到卫生间倒一盆水,然后让妈妈洗脚,妈妈说我是个懂事的孩子。爸爸回来了,想去餐厅洗碗,我就让爸爸休息,我来洗碗。
学习了《大学》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孝道。作为孩子,孝很重要,只有做到了孝,长大以后才能做到忠和义,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事。
读《大学》读后感800字参考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