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写读后感时,可以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书籍的时代意义,大家可以通过读后感探讨书籍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下面是美篇巴巴小编为您分享的《目送》目送读后感精选7篇,感谢您的参阅。
《目送》目送读后感篇1
生活中某些珍贵的片刻,其实都来自于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目送》,简单的文字,是她生活中每一个温馨时光的剪影所剪贴而成的幸福画面。流露出来的真挚、细腻的情感,一字一句,如阳光般,暖暖的。
龙应台,一位孩子的母亲,一位母亲的孩子。我为后者,但年龄远远有差,人生轨迹也全然不同。如今看到的,多是闲适,温馨,怕是到了作者写时的年岁,也会凭添一份责任与感怀吧。
喜欢她笔下的母亲,越长大越像个孩子,慈祥而可爱。虽然,年老的迟钝让其记忆力衰退到几分钟前的事都全然忘记,但那份不变的关怀与对她的孩子”雨儿“的爱,永远不变。
喜欢她笔下的儿子,望向母亲的眼睛有感情而深藏不漏。”拜托,妈,不要指,不要指,跟你出来实在太尴尬了。你简直就像个没见过世面的五岁小孩。“天晓得你说这句话是心中是何种心情。十七岁,固执得想证明自己的独当一面,成熟却青涩。说妈妈像孩子,妈妈的眼里,孩子却永远是孩子。
喜欢她笔下的小可爱们:水光粼粼的小溪里,睡梦中的白天鹅,脖子蜷在自己的鹅绒被上,旁边一只小鸭独自在玩水的影子。多么浪漫温馨的`画面,让人不舍得翻书,是怕书页的响动扰了天鹅的美梦哩。窗外是火红烧天的凤凰花,溪里是鱼虾戏水于潺潺之间,野蛇趴在石块上晒太阳。多么勾起回忆的同创场景,让人穿越时空,真的找回那时的自己。
喜欢她笔下满满的诗意。有一种寂寞,忙忙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学过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何当时就没能觉出那是怎样一番天地间唯我一人的孤独使然。
喜欢她笔下肺腑的哲理。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轨道,倒像同一株雨树上的枝叶,虽然隔开三十米,但是同树同根,日开夜合,看同一场雨直直落地,与树雨共老,挺好的。兄弟,几十载并肩共行,几十载风雨同舟,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第一次体会到,有一种淡淡的亲情,却深入骨髓,如手足般不可分离。
喜欢她笔下的小幸福、小温暖。你的修行开始。在你与世隔绝的修行室外,有很多人希望捎给你一句轻柔的话、一个温暖的眼神、一个结实的拥抱。我们都在这里,等着你。读到这儿,顿觉周身都暖暖的,却不暖得热烈,也不暖得淡淡,只是觉得心里有了一种力量,背后有了一种信念,一种支持。
《目送》目送读后感篇2
一直很爱看书。
得一本好书,如遇一知己。为它,可不食、不睡,不理世事,只想找一个角落静静地与它相伴。
曾有几次,睡前开始看一本新书,入了迷,索性熬个通宵读个痛快!待到东方既白,鸟儿欢唱之时,书看完了,人却垮了!
这样的看书方式,心灵得到了滋养,身体却遭了殃。不可取也!
后来决定改变阅读方式,睡前尽量只看散文或杂志。
说到散文,在此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龙应台的《目送》。
一直不太关注畅销书,因为我自认是个守旧的人,新东西往往不合我的胃口。那日上当当为孩子购书,不知怎么就进入了畅销书推销页面,看这本书评价极好,鼠标一点,就把它买下了。
过两天书到货,打开,在扉页上看到了这样一段话: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突然就怔住了!一种道不清的忧伤从心底漫漶开来,眼眶渐渐湿润了……
这是一本描写亲情的书,一本温暖的小书。作者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描写了她作为女儿、作为母亲的幸福、困惑、无奈……
从这本书里,你再也看不到那个笔锋犀利的.女子,她变得温婉、柔情。
作者在书中写到了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衰老和失智,写对父母的怜惜和体恤,写兄弟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写孩子对自己由依赖到独立,写一个人的走路、赏树、观鸟、拍照、生活……《目送》中处处是我们感同身受的亲情滋味,篇篇感人肺腑。
亲情常常是平凡的、琐碎的,有时甚至是令人厌烦的。但当风雨来临的时候,它却总是你最强有力的支撑。亲情,虽不如爱情绽放时那般热烈,却更持久、更无私。
无力抓住、无法回报的亲情,会成为永远的痛。
你离爱你的父母越来越远,你爱的孩子也离你越来越远……看着你最爱的人渐去渐远的背影,你只能在背后默默地目送。有些心酸,有些无奈,却难以改变。
有多久没给父母打电话了?那么,马上行动,打一个吧!告诉他们,你有多爱他(她)!
有多久没好好陪子女玩一玩了?那么,放下工作,陪他(她)好好过一个周末吧!
《目送》目送读后感篇3
那句告白,叫目送。——题记
回头一望故里,还有亲人在那里,也许你不懂为什么要用如此深切的目光看一个背影,也许你不懂情······
龙应台的第一次目送,是对儿子安德烈的,文中有一句话:“看着孩子慢慢的远去,进入了海关,他在海关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忽然就不见了,我一直在等待,等待着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高考学子进入考场时,父母的目送是信任,是鼓励;当游子远走他乡时,父母的`目送是担忧,是期盼。有一次,我偶然往后一看,却对上了妈妈的眼神,同样的,爸爸总会在送我去考场时目送我,我问过他们,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妈妈说:“我要看你安全回家”,爸爸说:“我怕你怕,没有信心。”那一刻我恍然大悟,目送就是爱。他是墨萍巍峨的高山,她是黛月清澈的溪水,但我们都明白总有一天,自己会离开他们,当你翅膀硬了,可以飞了,但是有的时候在你高飞的时候回头看一看,看看就在地面上还有一个一直蹒跚想跟着你一起飞的一对老人。想一想,曾几何时,我们会为片刻看不见他们而哇哇大哭,曾几何时,我们会为闻不见他们熟悉的味道而到处寻找,所以曾几何时,我们是多么依赖我们的父母啊,但一切都变了,他们想跟着我们,紧跟着我们,他们那个时候什么都没做,仅仅目送······
龙应台的第二次目送是对自己父亲,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棺墓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的向前滑行,没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里。”她一直凝望着父亲,直到永远的看不见了,不过却在她心里面,或许父母会用背影告诉你,孩子你慢慢飞,而我只是要提前先走一步。缘分已尽,不必再难过,孩子就此作罢吧,不必再留恋,但是也许在某个深夜,你能想起我们。有一次,外公外婆回来了一阵子,离开时,我看着妈妈抹着眼泪看着他们渐行渐远,也许目送不仅应该是父母对孩子的,更是孩子对父母的。我们以眼睛去目送,以心去目送,以自己对父母的爱去目送。你越飞越高,越飞越远,而老人呢,却越走越慢,最终,他归于尘土了。
你懂了吗?那份情,默默无声的情;你懂了吗?那句告白,最热烈的告白。
目送,不慢不快,不多不少,静如秋叶,灿如夏花。
《目送》目送读后感篇4
她的《目送》让我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当初上学时学《背影》,一点都不感动,后来上了大学,我慢慢的体会渐深,这是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2008年奥运前夕,父亲和母亲来北京,匆匆的住了15天,那时父亲看起来还是那样高大强健,下飞机时那么健步如飞。2010年端午,感觉两年恍然间父亲老了,满头白发,步子慢了,他是真的老了。2010年12月,父亲来北京看病,看到父亲我说不出太多的话,心酸彻夜难眠。唤起了我太多的回忆,在我们小的时候父母亲是我们宽大的遮护伞,我想起来了读初三时,下晚上自习时,父亲在乡政府宿舍里给我留的一块西瓜。
长大的时候父母亲却渐渐成为我们极欲摆脱的枷锁,那个十八九岁年纪的我们充满了青春的叛逆,想要尽快地离开父母的庇护,自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我想起来98年我上大学时,关于送我去长沙,我和父亲还辩过嘴,而那年我们家里读书买房,经济上的很拮据。可真的在外孤单流浪,跌得满身是伤的时候,最怀念的还是父母亲的鼓励,因为在父母的心目中,自家的小孩都是最棒的。想来了这次父亲来北京看病时仍然清晰地讲到那些道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亲人在的时候总是不够珍惜,而在她们忽然离去之后,我们才明白,这个世界上也许再也没有人像家人一样无私无悔地爱着我们,那份入骨的`血缘和温暖的失去足于使整个人生的信念倒塌。家人的缘分要几世的福分才能修得在一起,以后再也不会有这样的缘分,生离死别之间,唯有亲情的思念仍然是不变的。
《目送》目送读后感篇5
读一本好书,就是与智者交谈,反思自己的平庸、浅薄,走出一段能让自己回味的人生。
?目送》的作者是龙应台,此书也是作者笔下的“人生三课”之一。作者将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同行等所带来的无味杂陈可谓发挥得淋漓尽致。将自己遭遇人生惨败时的失落和挣扎,痛苦和洒脱扣击读者的灵魂。她笔下的人之常情,物之常理,深深地影响了我对漫长人生之路浅短、天真的看法。
她如黑夜里的繁星,春日里的细雨,指引着、滋润着我。
“曾经相信过海枯石烂作为永恒不灭的象征,后来才知道,原来海很容易枯,石原来很容易烂。雨水,很可能不会再来,沧海不会再成桑田。原来自己脚下所踩的地球,很容易被毁灭。"《不相信》一文中对誓言的阐释,颠覆了我对以往永恒的誓言的理解。原来,永恒只是想象,是不存在的,不要用誓言去推脱,去用行动珍惜吧,趁现在可爱的事物还触手可及。
“我们拼命学习冲刺100米,但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该怎么跌的有尊严;当你的膝盖跌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痛的无法忍受时要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别人。”《跌倒》中的警言佳句给了一个迷失之人,一个正确的方向,一个前进的路标,让那个人从以往那个“输不起,摔不起”的人,变成一个不吝啬去输去摔的人。输,输得有意义;摔,摔得有价值。
“一沙漏里细沙流完是一段时间,一柱馨香袅袅烧完是一段时间。钟表的指针滴答行走一圈,是一段时间。”所以:抬脚,走吧,路就在脚下。趁春还是朦胧,晨还在酝酿。起身,去吧,茶以渐凉,趁风还在吹,梦还在飞。时间也不早,笑对一切,踏上追梦的征程。
?目送》是一本书,一本好书,带着美丽和忧伤。它将千山万水、千言万语、千思万想融于一书,让我悟品人生,带着这些思想精华向前行走,穿越人生的千山万水。我想,这本书定当影响更多的人,流芳百世。
《目送》目送读后感篇6
从牙牙学语,到长大后的独立生活,这期间的十几、二十年,你与父母的关系又会发生什么变化,是像朋友之间的亲密一样,还是像陌生人一样的冷漠?
还记得小时候,上幼稚园时,总是父母接送你,一路上你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满心欢喜雀跃。长大后,你总是一个人在学校和家做着有规律的往返运动,久而久之,你感到落寞。因为你认为你失去了父母对你的关爱,你不再占据家庭的中心位,不再是父母关注的焦点。但每当你离开时,是否有过回头望一眼——那个在后面默默目送你离开的人,是谁?是你的父母!你自始至终只有抱怨,却从不曾回头看过。
你有替在后面目送你的父母想过,他们会怎么想,你连一个回头都不曾给予他们,难道他们不会感到伤心与无助吗?他们也只能苦笑着说:“我的孩子长大了,我是管不了了。”
当你每一次一个人出门,你的确感到伤心,难道父母就不会了吗?请你回想:当你与父母坐同一辆车的时候,你是摘下耳机聆听他们的倾诉,还是戴上耳机,与他们分隔成两个世界的人?又或者,你根本就不愿和他们坐同一辆车!
你这样的举动,他们不会伤心吗?他们不会悲伤吗?他们不会痛心吗?他们……你自顾自地以为只是不想听他们倾诉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那你知道父母心里又是怎么想的,也许只有在你当父母时才会体会到,也许你转身回头就能懂得。
天初亮,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走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那小孩似乎在抱怨着什么。破晓的风将雪般的柳絮扬起再缓慢飘落。向他身后望去,有一位比前面那位小孩身材略高的身影,我可以从他的眼中读出对那小孩的关心,而那小孩从未回头望过那人,那是他的父亲。在灰蒙蒙的天色下,他却只给父亲留下了一个苍凉又倔强的背影,上面烙印着三个字:不必追。
直到现在,才明白:所谓父母儿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中渐行渐远。亲爱的你,你该明白,你的身后一直有这世界最坚强最温柔的目光。而你却未回头给他一个温暖的微笑罢了。
《目送》目送读后感篇7
龙应台的《目送》是一部对亲情和周边人物的感悟散文。特别喜欢她写的亲情,抒情、真切、含蓄,并为之深深感动。《目送》是全书的首篇,描写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长,目送父亲的远去。第二篇《雨儿》写患老年痴呆症的年迈母亲,母女情感真心实意,让人感动,第三篇《十七岁》写的是青春期儿子的“独立”,还有《爱情》、《明白》、《胭脂》、《为谁》等等,这些都是写父亲的逝,写母亲的老,写儿子的离,把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和‘舍’”铭刻在心,诉诸文字,处处是感同深受的亲情滋味,篇篇有让人沉吟难忘的人生情景。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过四十后,经历过许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场面,再读《目送》这类亲情散文,感悟很多,特别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平静中透露着的哀痛,让人不甘又无奈。永远记得儿子在第一次拿到学习成绩单时的情景,手拿奖状,在人群中急切地寻找我地样子,那时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学四年,每次打电话时,即便是在脚骨折卧床时,他的声音是欢快的语调,第一句话永远都是“妈妈,我很好!”我很感谢儿子的孝顺,但心里也明白,儿子长大了,能自己担待所有的伤痛,对父母的依恋会越来越少,每每想到这,那种酸楚而又心存喜悦的无奈,瞬间会填满我整个胸膛。
《目送》目送读后感精选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