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既是对书籍的总结,也是对人生的思考,每一篇读后感都是与书籍对话的独特方式,下面是美篇巴巴小编为您分享的著名小说读后感800字8篇,感谢您的参阅。
著名小说读后感800字篇1
这几天,我读了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写的《童年》,我深受感动。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打动着我:阿廖沙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中,他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疼爱他的父祖母来到了一个处处充满杀气的外祖父家,在那儿经常被外祖父毒打,但善良疼爱他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阿廖沙是一个悲惨、可怜的小孩,他的生活可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幸福,充满阳光和爱。他的外祖父性情暴躁,贪婪、自私;两个舅舅也很自私、粗暴,这些都在年幼的阿廖沙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阿廖沙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好孩子,能辨别是非,有坚定的、不屈不挠的意志,虽然他生活在一个不太好的生活环境里,但是他是一个坚强、正直、勇敢、自信的人。阿廖沙还是一个善良的孩子,它很同情穷人,经常帮助他们。
后来,阿廖沙离开了外祖父家,独自一人踏上社会。他曾在许多地方打工,做杂事。在这期间阿廖沙饱受欺辱,但他还是熬了过来。因为他被自己坚强、不屈服与困难的精神与信念一直支撑着。而现在的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愁吃不愁穿。而小阿廖沙却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挨打、受欺辱。悲惨的'一幕又一幕,让我不由得想到:假如我们生活俄国沙皇时期又会怎么样?会认为那根本不是人生活的地方吗?屠格涅夫说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学会吃得起苦。美好的生活必须有所付出,才会长久,有所争取,才会得到。
著名小说读后感800字篇2
对湘西的凤凰古城一直以来向往着去一睹美景,去年十月终于心想事成,去了凤凰古城。由于跟团游,没能去成沈从文大师所描述的边城,有点遗憾。
在去之前我特意去阅读了沈从文的《边城》,看完后脑子里一直盘旋着茶峒、翠翠、爷爷,心里一直在问“茶峒”,“边城”是不是就是凤凰古城?网上看到有人写游记就说边城就是凤凰古城,于是,等我看完小说和查阅地图才弄明白,沈从文先生是凤凰人,所以很多人以为边城就是凤凰古城,其实不然,沈从文所写的“边城”名叫茶峒。翻看中国地图就会发现,在凤凰县的北部有一个花垣县,在湖南、四川(也就是现在的重庆)、贵州的交界处,“边城”就在此。也就是说,“边城”的原型是湖南省花垣县的茶峒镇,2005年这个镇已经改为“边城镇”。
?边城》从“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故事展开了。小说开头向我们展现了那片宁静的自然风光,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女孩和一个老人简单的生活中透出的那些快乐和活力,然后便讲述了那个热闹的端午节,女孩翠翠的感情便是从这时拉开了序幕。小说开篇大段的景物描述似乎看起来有点迷糊,可渐渐的,一幅曼妙的风情画卷随着文字徐徐展开,使人不由自主的沉浸其中,仿佛置身湘西那美丽的世外桃园。沈从文先生优美流畅的语言文字,如诗如画般描绘了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湘西边城浓郁的风土民情,人与自然和谐的一幕幕景象展现在面前,给人以极美的享受。
把《边城》通篇读下来,读出了沈先生对湘西风情的钟爱,读出了当地的人们纯朴赤诚,读出了故事淡淡的忧伤。
读完全文,我就开始向往那个远在湘西边境的小镇。这次旅行,没能去成,据说团队不可能去的,所以更坚定我以后尽可能自由行的决心。
读《边城》后为了搞清楚边城是不是就是凤凰古城,仔细查阅地图,把湘西地图印在脑海里了(我是地图盲)。边城是花垣县的边城镇,凤凰古城是沈从文先生故居。这次去凤凰古城特意去参观了沈从文故居。我在沱江边上来回行走,看着两岸的景色,想象着湘西边城那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色,在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条清澈蜿蜒的小溪,两岸青山相对,溪边一座白色小塔,溪上的渡船缓缓移动,船上的老船夫哑哑的歌声与细细的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的空气里,如诗如画般的画面絮绕在脑海中……。
著名小说读后感800字篇3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这是沈从文写给妻子张兆和的情书。张兆和,据说就是书中女主角翠翠的原型。在最容易倾心的年华遇见了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不仅是作者沈从文,也是翠翠,也希望是我们。
边城,由书中所说,应处在川湘边界,由一条官道延伸过去,有山有水的一个地方。说是凭水依山,但水显然在茶峒人生活中据有更重要的地位。端午的赛会,沿河的吊脚楼,载着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的篷船,无一不是水的恩赐。翠翠和她爷爷就住在一条溪水的旁边,老船夫管着过溪的渡船。这溪水就汇入了白河,白河就流进了茶峒。“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不仅如此,它还将茶峒人的心洗得透彻。
翠翠是纯真的女孩,傩送是正直的男孩。而也正是翠翠的纯真刺伤了那些深爱她的人,正是傩送的正直使他无法正视自己内心的愧疚。如果给善良的人一个美满的结局,《边城》就不会如这般直击人心。如果作者在营造了这般蕴藉温婉的意象之后,又去亲手将其打破,才成就了一个永远追不回的美好。读完这本书,虽然深深为茶峒旖旎明澈的风光吸引,为茶峒人的质朴洁净感动,但却同时也感受到一种彻骨凉薄。这之中,不仅是对两位主人公悲剧命运的追叹,也有对那美好边城徒劳无功的寻求。
边城在哪里?“边”,就意味着它永远不会在我们视野中招摇,而选择在青山绿水中安居一隅。我们仅仅是知道,那里有高脚楼和船夫,有清晨欸乃的桨声和夜晚悠长的歌调,有从容飘去的空豆荚和满满一篮子的虎耳草。这一切都装进了湘西的一个水乡,云雾缭绕的某处。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翠翠的爱情,就正应属于她的这个年纪,纯澈却凄凉。走过那么多路,行过那么多桥,看过那么多次云,喝过那么多种酒,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我们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也许明天回来,也许真的不回来。
著名小说读后感800字篇4
?边城》的开头:“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在如今的城市里,这种现象几乎绝迹,所以不难看出,作者沈从文对这种安静祥和的农村生活有着很深的感情以及对此的怀念。
在《边城》里面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
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或是植物,好像周围一切的一切都是美丽而又宁静的,但“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给别人看”,这又好像是为了衬托后来翠翠的不幸遭遇。所以说不同的人不同时间读同一部作品会有不同的感受。本应该是圆满美好的家庭,在母亲与父亲相聚无从实现而前后离世下,翠翠从小就过着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他们的孤单与悲凉时不时的涌流心头。其中,还让我们看到不幸的是,大老在水中淹死;二老离家出走;与翠翠朝暮相处的爷爷,又在雷鸣夜晚中悄悄离世……
这一切的发生,无疑是对翠翠惨痛的打击。在《边城》结尾,作者想通过二老“也许明天回来”来点燃翠翠心灵的一时希望。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又岂不是给她一种无限的困惑、迷茫吗?作者最后留给我们的看似矛盾的问题,恐怕只有作者一个人才能回答了。
著名小说读后感800字篇5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如水的平静,没有战争的那股硝烟。它描述的是住在山区的一位老爷爷和他的孙女翠翠的平静生活。在那个山村里有的是山,有的是水,有的是那朴素的人的一张张面孔。
作者以往讲到:世间真有百思始得其解的怪事情,每次只要我规规整整地写下“沈从文”三个字,我就立刻会想到水,汪汪洋洋的水,这倒不是因为他的“沈”姓有一个三点水的偏旁,而是因为他如水的性情。
他曾在写于一九三一年的《自传》中说:“我情感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都不能和水分离。我受业的学校,能够说永远设在水边。我学会思索,认识美,理解人生,水对我有极大关系。”
我是住在海边城市的一位中学生,对于水我是不会陌生的,我能理解:水和沈从文的生命不可分,不可分,作品的倾向不可分。
我明白了,也领悟到了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一样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异常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则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无坚不摧。水教给我粘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作横海扬帆的美梦,刺激我对于工作永远的渴望。
“正因为工作真正贴近土地人民,只承认为人类多数而‘工作’,不为某一种某一时的‘工具’,存在于现代政治所培养的窄狭病态自私残忍习惯空气中,或反而容易遭受来自各方面的强力压迫与有意忽视。欲得一稍微有自主性的顺利工作环境,也并不容易。但这不妨事,倘若目的明确,信心坚固,真有成就,即在另外一时,将无疑依然会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
他的这段话极具预见性,随后不久,他就因为不肯做“工具”而“遭受各方面的强力压迫和有意忽视”,连“稍微有自主性的顺利工作环境”也不可得了。这是作者的另一段描述,看出他当时到达处境是十分之艰难的。
?边城》就是从这样一个人的笔下刻出来的,是多么的生动传神,文中的人物都是在这山水的哺育中长大的,这一点一滴是生就了多少美梦多少渴望。
著名小说读后感800字篇6
林语堂先生曾言:“读一本好书可以让人发现自己、检查自己、从而提升自己。”
翻开《平凡的世界》,娓娓讲述的不仅仅是平凡的生活,更是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的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交织联系在一起。是充满奋斗精神的孙少安,也是追求不凡生活的孙少平,还是敢于追求未来幸福的田润叶,更是质朴勇敢的田晓霞,或是吃苦耐劳,辛勤劳作的贺秀莲……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故事发展向我们展现出在七八十年代,那个离我们遥远的大背景下最有活力的人生旅途!
我们都是凡人,生来普普通通。在这浩渺的宇宙世界中,仅仅是沧海一粟,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绝望着,但也渴望着;也哭,也笑,平凡着。但正如路遥所说:“那最好的世界,就是平凡的世界。”
诚然!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有太多的不如意,不公平:“有人在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斯人千万种”。但是,也因为这个平凡的世界,给我们造就了展现自我生命姿态的舞台!
即使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即使山穷水尽堕入无尽黑暗,但也要挣扎自拔。就像英国著名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笔下的《摆渡人》所传达的一个启示:命运要操控在自己手中,没有谁能摆渡谁。我们要做生活的主人,锐意进取、勇敢接受生活的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不能轻易言败,被现实击垮。
书中道:“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纵观古今中外,恐惧和退缩怎能改变现状?未来是不可预知的,唯有不断尝试,并勇敢坚持理想,才能体悟到探索未知的快乐和喜悦,人生才可蜕变并升华成自己预知的样子。于此同时,你也会发现自己经过磨练后变得更加坚强、勇敢和自信!
因此,我应当庆幸自己生活在平凡的世界里,是一个平凡的人,我没有什么是输不起的,用不服输,不向生活低头的信念走下去,勇者无惧!就像孙子,就像保尔柯察金,就像圣地亚哥,就像路遥一样,不妥协,不低头,不服输,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有滋有味!
写到这,忽地想起几句诗,有点文不对题:
我欲乘风向北行,雪落轩辕大如席。
我欲借船向东游,绰约仙子迎风立。
我欲踏云千万里,庙堂龙吟奈我何?
昆仑之巅沐日光,沧海绝境见青山。
长风万里燕归来,不见天涯人不回!
著名小说读后感800字篇7
繁华的大街上的灯红酒绿,人如潮流,车水马龙,却也只是梦。与其戴着生活的假面具,还不如活得朴素实在。
我很喜欢路遥作者的文集。“路遥”二字即使路途再遥远,我也不曾想过要放弃。“平凡”带给我们是内心的安慰,讲述的更是一种人生应有的信仰和追求。十六岁的秘密装满沉沉的书包;十六岁的日历写满长长的思考;十六岁的眼睛飘出绿色的旋律;十六岁的心灵透出梦幻和烦恼,花季少年步入十七八岁的雨季,这才是我们的成长的风雨。
人生的多雨期免不了有暴风巨浪。它如一条抛物线,即使站到最高点也会摔入深谷的低点,也许你会感到绝望、无助,但是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冷静,平凡的内心世界会为你排除万难,走出深渊,有朝一日卷土重来。波折重重,路途坎坷并不意味你就要低头,我始终相信我能让世界为我低头。就像作者眼中的主人公孙少平一样不曾对生活低头,即使他很贫穷,但是他人穷志不穷,因为他坚信既然有了生命就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就这样有一个腼腆羞涩的花季少年成为一个不卑不亢、坚毅刚强的男子汉。不惜背井离乡谋发展,同伴的牺牲,意外的矿难让他变得更加成熟,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正是因为一次次残酷使他皮开肉绽,痛不欲生。每每留下的一道痂痕也是练就了他坚不可催的意志。已经习惯了幸福的唾手可得或者是稍众即逝。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平凡。他认为人们眼中的幸福也只不过是一时的诱惑,根本不值得去浪费自己的人生。
现实生活喧嚣浮躁,形形色色的诱惑甚至可以毁掉人的一生。你无法改变世界的繁杂,唯有你去适应这复杂的世界而不是想方设法让世界适应你,不被琐碎所干扰,不被命运所打倒。如果你无法做到,那么你的人生还没开始就已经输了。
笑一笑十年少,愁也一天,笑也一天,何必执意跟生活过不去?何必让自己有太多的负面情绪?毕竟人生只有那么短暂,更何况昙花一现也拼命抓住稍纵即逝的那一瞬间,不留一丝遗憾。
“人生路漫漫其修远兮”,勇敢地向梦想闯一闯,无论是给自己灌心灵鸡汤也好,还是放开胸襟大哭一场,务必要自己坚强起来,我始终坚信海子的一句话“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命运的归宿也会在此为你等待。
著名小说读后感800字篇8
刚上那年读了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晦暗低沉的基调,时隔七年,还能清晰的回忆起某些书中片段,对于我这种时常“串书”(剧情相似的书会乱串)的人来说,《人间失格》已经够可怕。
当时没读过这种流派(网上是说:无赖派文学),17岁的我哪搞得懂书中的叶藏和书外的太宰治,也没有非要搞懂他为什么老是“闲着没事”就要去死一下,只莫名觉得压抑中带着一点刺激?
第二次再想起他,是看《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在剧情里还没有出现那个极端作家男友的时候我就联想到了《人间失格》,无论松子是像被叶藏抛弃的那些女人还是叶藏本人,这种边缘性人格敏感而沉重的痛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吧。
从小就被“自己”训练成讨好型人格,而痛苦却是与生俱来的伴随着他,看似和善实则极度惧怕人情关系处理,越是惧怕越是伪装,越是伪装越是作贱自己,放弃去爱人的权力,能看到纯洁美好却选择背道而驰,《人间失格》整篇小说就是在讲主人公如何堕落走向毁灭。书评写到:你们赤足若无其事走过的地面,对我们而言则是铺满被烧得通红的石头。
再回过头来看太宰治,期刊中并没有明示出他内心的阴郁究竟在哪个时期/某次事件开始变得不受控制,基本是讲述他生平四十年的一些发生的大事件,有大半本内容是采访学者、粉丝、与其接触过的人,问他们对太宰治的看法(从生活、作品),从期刊中的描述来说,一切都是平静的,没有什么是特殊发生和致命的。
期刊不能带观点,不像知乎和豆瓣上,崇拜他的人为他的懦弱与骄傲找到各种“充满情怀”的寻死理由,而嫌弃他的人将他真实揭露的人性视作虚无读后感和荒诞。在我看来,对于他的作品,我喜欢他笔下的角色和带有节奏感的近乎白描的语言但我又不喜欢他将人性阴暗面描述得这么理所当然,真是矛盾。
对于他个人,我觉得能理解但是不想去理解,也还是矛盾。因为我才走到人生的三分之一,它究竟是不是充斥着荒诞和虚伪起码现在还不能消极得去理解“生命无意义论”。村上春树都六十九岁了,还在用行动告诉我们,生活难免一团糟跑跑步写写字就会好起来了。
著名小说读后感800字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