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篇读后感都是一次心灵的旅行,让我们在文字的海洋中畅游,每本书都是一扇窗,读后感是我们透过窗户看到的风景,以下是美篇巴巴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思维里的墙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篇1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完第一张安全感之后,很有共鸣;提笔写评论的时候,却总是找不到合适的题目,猛然让我想起了我喜欢的一首歌,迪士尼动画《花木兰》的曲《reflection》(倒影),身边的人事物都好像是镜子一样,你可以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当你面对倒影时,固有的心智模式,思维的小鬼也许就在制造各种让你感觉不安全,甚至恐惧的戏码。然而当你面对这些戏码,改变心智模式来面对这些所谓的恐惧,穿越所谓的恐惧,找到真实的自己,安然与自己相处时,内心则会充满宁静与爱。
我也曾经是安全感的奴隶,是头脑中思维小鬼的俘虏。在我遭遇亲人车祸去世的变故,以及随后失去我的爱情之后一段时间,我变成了安全感的奴隶。我害怕失去所爱的人,害怕生活失去了可以围绕的焦点,拼命地付出想获得爱,害怕失去爱我的人,患得患失,思维小鬼不停的编制着各种故事来欺骗自己的心,编制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拖延自己的行动,优柔寡断的难以决策,或者是决定了的事情又思前想后,不断的增加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以至于后来的不敢放弃,只是为了来获得那点所谓的可怜的安全感。
面对职业发展与情感的双重迷茫,我开始重新认知自己,寻找自己,也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与自己独处,真的是“人在最痛苦的时候,在你身边的只有你自己。”在这段儿时间我寻求心理学,寻求宗教,寻求身心灵成长,寻求培训学习,寻求很多很多,也遇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佛教说你创造了自己的实相,心灵成长则说个人全责,当你为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开始负责任,大脑不被固有的思维模式的小鬼欺骗的`时候,你开始成长了;我逐步去突破自己的安全感,去发现恐惧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逐步的突破固有的心智模式,更好的认识自己,爱自己,寻找那个充满安全感,充满爱和内心宁静的自己。
?撤掉思维里墙》也就是改变你的心智模式,对自己负责,无视各种小鬼的声音,或者把各种小鬼的声音发泄出来,存起来,就像古典老师书中所讲做一个恐惧保险箱。书中还有很多话,是我比以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要爱自己,因为所有的爱都是从你身上表达出来的。”
“真正的爱,是给对方自由,也给自己自由。”
“爱有两种,一种是死死抓住,你紧张他也紧张;一种是轻松托住,你舒服他也舒服。”
“你想要在婚姻上得到的东西,你一定要有能力自己给自己,如果不能,这样的婚姻基本上都是失败的。”
“只要你内心坚定,只要你先相信:这个世界没有谁都能活下去,而且活得很好,你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安全感是给出来的,不是拿回来的。”
“奥普拉说,如果你受了伤,你要帮助他人减轻伤痛。如果你的生活一团糟,让你自己去帮助其他处在困境中的人摆脱困境。”
就像“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和尚遇到钻石》也讲,你想得到一种东西,你先把你有的散播出去你才能收获,你想得到爱,你要先去爱,先去给予,才能获得。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去做,才能突破思维制造的恐惧戏码,获得自己真正想要的。
现在的我还远未达到那种安住现在,活在当下,怡然自得的状态;但却更加了解如何去应对恐惧,如何更好的去爱,更好更有热情的去投入生活,拥抱生活,让自己过有目标有积极意义的生活,这是我成长路上的一大进度,得益于心智模式的改变。
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篇2
曾经有人这么认为:我的父母亲都酗酒,父亲虐待我,母亲和他离婚的时候我才六岁……所以我就是自己人生的受害者,我就要自暴自弃,所有别人说好的东西我都要抵抗。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或许你这会更想与别人交流自己内心的想法,可是你却把自己脑海里植入了一种抵制的心智模式。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说过:“你所抵抗的会持续存在”。
张德芬也在《遇见未知的自己》里面说过:“如果你对改变现状真的无能为力,你又无法离开它,那么就放下所有的.内在抗拒,彻底接受此时此地。那个喜欢感觉悲惨、憎恨、或自艾自怜的虚假的、不快乐的自我便无法存活了。这就叫臣服。臣服不是软弱。它蕴含着极大的力量。只有一个臣服了的人才拥有灵性的力量”。我们都是这样对于我们不能改变的事物,推胸顿足,怨天尤人也于事无补,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要保持心灵的健康与平和,那么就改变我们的心智模式,安然接纳那些事物,这不是消极的宿命,而是积极的达观和智慧。
当我们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时,我们也会对他人的多样性有了更多的包容和欣赏。
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篇3
刚拿到这本黄色的《读懂幼儿的思维:幼儿的学习及幼儿的作用》一书时,我就被它的书名所吸引。读懂幼儿的思维?对我们幼儿老师来说,每天都在和孩子接触,每天都在和孩子交流,但是我们对孩子到底了解了多少?我们对孩子读懂了吗?我们走进了孩子的世界了吗?这本书里面到底讲述了什么?从这本书中我能学到什么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和好奇我翻开了这本书。
阅读目录,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此书的理论性一定非常强。但仔细阅读每一章,每一个内容,我又发现作者把理论的知识和一些具体的案例结合起来进行阐述,变得具体又不深奥,也让我们对此书有了新的认识。通过阅读,我了解了什么是图式?了解了图式对我们如何来发展幼儿的认知,对幼儿的影响和作用;通过阅读,我了解了幼儿的学习模式具有一致性、连续性、渐进性等特点;通过阅读,我了解了我们要为幼儿提供有价值的、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丰富他们的思维形式……
在此书第三部分第七章中讲到《用故事丰富幼儿的思维》。我想作为老师我们都深有感触,不管是活泼好动还是调皮的幼儿,在听到故事后他们都会静下心来安静地倾听。因此讲故事听故事也成了幼儿园里一个每天必须的活动。那么在选择故事以及讲述故事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从阅读该章节之后,我了解了以下几个内容:
一、儿童文学作品的质量。
1.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对幼儿来说就像一剂良药,一袭温暖的风,能带给孩子们很多的感受和经验。因此书中告诉我们为幼儿提供的图书范围要大,因为这样才能包含更多的内容和知识,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另外还要选择新近出版的图书。我们说新的东西是时代的发展需要,也是孩子发展的需要,它能代表一种新的理念。
2.对幼儿来说什么是最好的书?我们说早期应当为幼儿提高最好的文学作品,但是定义什么是“最好的”并不容易。质量是一个个体化的概念,像美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视美与质量的眼光。因此书中说到:对能丰富幼儿的经验的书是重要的;能奠定幼儿早期读写经验的基石,对幼儿提供极具影响力的形象和信息的图书也是非常重要的。
3.图画书和活动书。图画书和含有精美手工的书能够激发幼儿设计并制作图书的欲望,还有的文本情节富于变化,对幼儿有较强吸引力的一些故事书也是非常好的。
二、用故事来教学。
幼儿可以从故事中学到很多东西,家长、教师和其他早期者常常寻找有希望帮助幼儿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和面对时代挑战的书。好的故事可以向幼儿传递关于感情、社会、规则以及人际关系的想象与信息,能促进幼儿发展和思维活跃的丰富的营养,而且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资源。在幼儿故事中,潜在着很多内容,如空间、位置、上下、旋转、围绕、旅行等等,因此对这些故事我们老师要从孩子的经验和能力出发,提取适合幼儿的价值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让幼儿在故事中获得经验,提升情感。
读书要慢慢读,细细品,读完之后要学会思考,我想只有这样的读书才能让我们在书中获取知识,把理论运用到实际中,才能让我们读懂幼儿,走进幼儿,做个会读会听的好老师!
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篇4
昨天买了两本书,《拆掉思维的墙》是其中一本。俞敏鸿作序,徐小平再作序。作者古典曾是新东方的培训老师。
顺手翻开,看了前几页略带漫画般的插图,感觉有意思。拿过去给儿子看,他喜欢看图多字少的东西。2分钟不到,他说看完了。我不信。问他,最喜欢里面哪句话?不要等天下雨,还是自己浇花吧。他回答。这句于他的年龄来说最简单实用。他补充说,就是求人不如求自己。对。我回应他,以后写作文时可以换一种表达,这样,会更新颖一点。
于是,儿子写作业。我回房间读书。爸爸在中间的客厅看电视。屋外,冰冻的湖面映衬出冷清清的月光,茶花躲开残雪的偎依,悄然绽放。
读了第一章第一节买房还是买梦想?没有特别的好感,不能打动我。时间早,顺着读了下去。
美女为什么不认路?是因为在买车时别人告诉她,女人大都没有方向感,买个gps吧。于是很依赖gps。一旦失灵,只有打手机问路。接手机的朋友一声叹息:女人啊,不认路。从一开始,她就没有树立要认路的信念。或者本来有一点,迅速被自己和他人否定。信念决定行动,行动反过来证明信念的对错。不认路是事实,于是彻底投降。
给孩子,要给一个信念,做任何事之前先树信念。你行!父母支持你!怀揣着信念上路才有穿越困难的勇气。
如果遇见恐惧,怎么办?古典教给我一个方法——恐惧保险箱。为自己做一个恐惧保险箱。
1.把所有的恐惧写下来,写到不能写为止。
2.把他们放到一个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
3.把恐惧安放好以后,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4.做好事情回头看看自己的恐惧箱,有几条自己担心的事情发生了。
5.往往自己担心的事情很少会发生。
第一次听说恐惧保险箱,想让自己和孩子试一试。
为自己准备一个成功日记本,每天写下自己认为小成功的事情。坚持做。遇到过不去的砍时,拿出来读一读,想想曾经的辉煌。增强自信。我准备要实施这个计划。我知道要养成一个习惯不是21天,而是要以年为单位。11年给孩子一个礼物——成功日记本。
才读第一章,便有感悟。难怪新东方掌门人喜欢。信念。恐惧保险箱。成功日记本。读到,并能去实施,是我的幸运。
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篇5
书中的“努力论”警示我们:如果选择不对,努力白费,错误的努力比不努力还要可怕!如果你从天安门向正西走,希望去颐和园,你能到达么?即使坚持到环绕地球也不行,因为颐和园在天安门的西北边。没有拆掉思维里的墙,你还以为你的努力会使你离理想越来越近。殊不知,你不努力还与理想离得近一点,越努力,离得越远。所以,每个人都要拆掉思维里的墙,给未来设定一个大方向,你设定是对了,成功就很简单;设定错了或者偏差了,就不可能到达最终目标。
书中的“等死模式”警告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能拖拉。比如,你早晨起床,本来预计6点,可是6点闹钟响过后,还想睡会懒觉,翻身再眯一会,等你起来的时候,时间已经7点了。本来计划好的,7点看什么书,8点做什么,9点干什么,10点做什么,因为一时的拖拉,整个计划都拖后,就会让自己很懊恼。如果这时候再来点突发事件,估计就不会按正常的思维方式处理了。也就是——你越是不想动,你就越不动;你越不动,你为此付出的代价就越大。这种“等死模式”在当今社会很普遍,危害会很大。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时,他就已经陷入了越等待越不行的怪圈,难以自拔,走不出思维里的墙。
“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开始,那么不妨试试一个坏的开始,因为一个坏的开始,总比没有开始强,而完美的开始,则永远都不会到来。”该书该告诉我们,如果说一个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那么坏的'开始至少等于成功的三分之一。成功,其实就是这样简单。成功虽然是个概率很小的事情,但大部分人也都安闲地过着不太成功也不太失败的生活,不愿意拆掉思维里的墙。在找不到好的开始时,也只是等待,不愿意有坏的开端。其实,失败是成功之母,仅仅等待,连坏的开端都没有,那么彻底失败也就不遥远了。如果我们把成功的定义放在内心,即使是坏的开始,也能够真正获得可以掌控的幸福。回顾生命中那些让我幸福快乐的时刻,都是来自于生命的最深处,这虽不是我生命里最辉煌的时刻,但是为了我的目标默默坚守梦想,就是我的成功。这,需要拆掉思维里的墙!
只要你乐意坚守梦想,并一直在人生之路上前行,那么,你就是成功的!因为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就在当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试着换个角度去思考、换个方式去行动、换个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维里的墙”,你就会发现“墙”外的世界更美丽!
思维里的墙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