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功的教案模板6篇

时间:
Cold-blooded
分享
下载本文

认真编写一份教案,教师可以更加有效地掌控课堂节奏和内容,一份周密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控课堂时间,确保教学进度顺利,以下是美篇巴巴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八年级功的教案模板6篇,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功的教案模板6篇

八年级功的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知道声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2、辨别实际事例属于哪方面的应用。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学习重点:声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学习难点:声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一、自主学习

1、听到雷声就知道马上要下雨利用了声音传递 ,铁路工人敲击铁轨可知道是否有松动的螺栓是利用了声音传递

2、蝙蝠飞行时发出 ,这些 碰到墙壁或昆虫时回 ,根据回声到来的 和 ,蝙蝠第一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这种方法叫做 ,科学家根据这个原理发明了 。

3、b超向病人体内发射 ,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 ,超声探伤对人体 伤害。

4、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时,超声波穿过液体并引起激烈的 , 把物体上的污垢敲击下来而不会损坏被洗的物体,使用超声波是因为它产生的振动比可闻波更加 ;外科医生利用 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二、合作交流

提问:深海底的深度怎样测出?

测量方法:

1、通过这说明声音是可以传递 的

如:(1)医生通过听诊器来了解病人的病情,利用了声音 ;

(2)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则小明距离高山 m远?(当时气温是15℃)

2、演示课本声波传递能量的实验,学生自主学习声波传递能量的实际应用。

三、达标检测

1、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根据敲打物体发出的声音来鉴别物体的质量,以下做法用以达到这一目的的是 ( )

a. 铁匠用小锤敲打烧红的毛坯;

b. 瓜农用手拍打西瓜;

c. 顾客用手轻轻敲打瓷器;

d. 瓦匠用瓦刀敲打红砖;

2、海豚有完善的声纳系统,它们能在黑暗的'海水中准确而快速的捕捉食物,避开敌害,远远优于现代的无线电定位系统。

(1)它利用了自身发出的( )

a.冲击波 b.水波 c.次声波 d.超声波

(2) 海豚的声纳系统远远优于无线电定位系统,你认为这在于海豚发出的波比无线电波( )

a.速度快

b.抗干扰能力强

c.发出的能量大,传播的远

d.在水中传播的能量损失小,传播的远

3、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发生了8.0级的大地震,给人民群众造成了重大损失,因为地震产生的声波属于 (填次声波或超声波),所以地震前人们并没有感觉到,倒塌的房屋中的一些被困人员,通过敲击物体使其 产生声音而及时获救。

4、超声波清洗及超声啐石是利用声能 的性质工作的,而回声定位则是利用了声能 的性质。

5、下列哪些信息不是通过声音获得的( )

a.古代战争中的侦查员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可以判断是否有敌人的骑兵来偷袭;

b.救护车急促的鸣笛声,是行人让出一条通道

c.蝙蝠的回声定位

d.看见闪电,就知道有可能有一场大雨

6、某人对高山喊话,0.2秒后听到回声,问该人据山有多远?

四、课后反思:

八年级功的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理解方差概念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3.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理解方差公式

3.难点的突破方法:

方差公式:s = [( - ) +( - ) +…+( - )]比较复杂,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个公式都会有一定困难,以致应用时常常出现计算的错误,为突破这一难点,我安排了几个环节,将难点化解。

(1)首先应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方差和方差公式,目的不明确学生很难对本节课内容产生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多举几个生活中的小例子,不如选择仪仗队队员、选择运动员、选择质量稳定的电器等。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生活中为了更好的做出选择判断经常要去了解一组数据的波动程度,仅仅知道平均数是不够的。

(2)波动性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第一环节中点明了为什么去了解数据的波动性,第二环节则主要使学生知道描述数据,波动性的方法。可以画折线图方法来反映这种波动大小,可是当波动大小区别不大时,仅用画折线图方法去描述恐怕不会准确,这自然希望可以出现一种数量来描述数据波动大小,这就引出方差产生的必要性。

(3)第三环节教师可以直接对方差公式作分析和解释,波动大小指的是与平均数之间差异,那么用每个数据与平均值的差完全平方后便可以反映出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整体的波动大小可以通过对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求平均值得到。所以方差公式是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统计量,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程度和课堂时间决定是否介绍平均差等可以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其他统计量。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教材p125的讨论问题的意图: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为引入方差概念和方差计算公式作铺垫。

(3).介绍了一种比较直观的衡量数据波动大小的方法——画折线法。

(4).客观上反映了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求平均数或求极差等方法的局限性,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方差的意义和目的。

2.教材p154例1的设计意图:

(1).例1放在方差计算公式和利用方差衡量数据波动大小的规律之后,不言而喻其主要目的是及时复习,巩固对方差公式的掌握。

(2).例1的解题步骤也为学生做了一个示范,学生以后可以模仿例1的格式解决其他类似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引入:

除采用教材中的引例外,可以选择一些更时代气息、更有现实意义的引例。例如,通过学生观看2004年奥运会刘翔勇夺110米栏冠军的录像,进而引导教练员根据平时比赛成绩选择参赛队员这样的实际问题上,这样引入自然而又真实,学生也更感兴趣一些。

五.例题的分析:

教材p154例1在分析过程中应抓住以下几点:

1.题目中“整齐”的含义是什么?说明在这个问题中要研究一组数据的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回答出整齐即波动小,所以要研究两组数据波动大小,这一环节是明确题意。

2.在求方差之前先要求哪个统计量,为什么?学生也可以得出先求平均数,因为公式中需要平均值,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明确利用方差计算步骤。

3.方差怎样去体现波动大小?

这一问题的提出主要复习巩固方差,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规律。

六.随堂练习:

1.从甲、乙两种农作物中各抽取1株苗,分别测得它的苗高如下:(单位:cm)

甲:9、10、11、12、7、13、10、8、12、8;

乙:8、13、12、11、10、12、7、7、9、11;

问:(1)哪种农作物的苗长的比较高?

(2)哪种农作物的.苗长得比较整齐?

2.段巍和小金两人参加体育项目训练,近期的5次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谁的成绩比较稳定?为什么?

测试次数1 2 3 4 5

段巍13 14 13 12 13

小金10 13 16 14 12

参考答案:1.(1)甲、乙两种农作物的苗平均高度相同

(2)甲整齐

2.段巍的成绩比小金的成绩要稳定。

七.课后练习:

1.已知一组数据为2、0、-1、3、-4,则这组数据的方差为。

2.甲、乙两名学生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7、8、6、8、6、5、9、10、7、4

乙:9、5、7、8、7、6、8、6、7、7

经过计算,两人射击环数的平均数相同,但s s,所以确定去参加比赛。

3.甲、乙两台机床生产同种零件,10天出的次品分别是( )

甲:0、1、0、2、2、0、3、1、2、4

乙:2、3、1、2、0、2、1、1、2、1

分别计算出两个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根据你的计算判断哪台机床的性能较好?

4.小爽和小兵在10次百米跑步练习中成绩如表所示:(单位:秒)

小爽10.8 10.9 11.0 10.7 11.1 11.1 10.8 11.0 10.7 10.9

小兵10.9 10.9 10.8 10.8 11.0 10.9 10.8 11.1 10.9 10.8

如果根据这几次成绩选拔一人参加比赛,你会选谁呢?

答案:1. 6 2. >、乙;3. =1.5、s =0.975、 =1. 5、s =0.425,乙机床性能好

4. =10.9、s =0.02;

=10.9、s =0.008

选择小兵参加比赛。

八年级功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功率的公式。

2、知道功率的单位。

教学重点

1、功率的概念,物理意义。

2、能用公式p= eq f(w,t) 解答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功率实际上是表示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后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一、复习引入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说出功的公式和单位。

3、什么叫功率?它的公式、单位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问题:在施工现场,有一堆砖,需要搬到正在修建的楼房上去,我们可以采用几种方法搬上去呢?

多种方法:人分批搬上去;用滑轮组分批搬上去;用起重机一次吊上去。

这几种方法,做功哪个多?

有什么区别?

这几种方法所做的功是一样多的,可花的时间不同。我们说他们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就是说,物体做功时有快有慢。为了描述物体做功的快慢,我们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叫功率。

在物理学中用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用p表示功率。

分析,用比值定义法。

p= eq f(w,t)

p——功率 w——功 t——时间

功率的单位:j/s,即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

其它功率单位:1kw=103w

注:分清表示物理量中w与表示单位中w的含义。

一、复习引入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说出功的公式和单位。

3、什么叫功率?它的'公式、单位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问题:在施工现场,有一堆砖,需要搬到正在修建的楼房上去,我们可以采用几种方法搬上去呢?

多种方法:人分批搬上去;用滑轮组分批搬上去;用起重机一次吊上去。

这几种方法,做功哪个多?

有什么区别?

这几种方法所做的功是一样多的,可花的时间不同。我们说他们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就是说,物体做功时有快有慢。为了描述物体做功的快慢,我们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叫功率。

在物理学中用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用p表示功率。

分析,用比值定义法。

p= eq f(w,t)

p——功率 w——功 t——时间

功率的单位:j/s,即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

其它功率单位:1kw=103w

注:分清表示物理量中w与表示单位中w的含义。

1、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2、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八年级功的教案篇4

知识目标

1、知道涡流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涡流对我们的不利和有利的两个方面,以及如何防止和利用;

情感目标

通过分析事例,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和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本节是选学的内容,它又是一种特殊的电磁感应现象,在实际中有很多应用,比如:发电机、电动机和变压器等等.所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讲,或者知道学生阅读.什么是涡流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涡流和自感一样,也有利和弊两个方面.教学中应该充分应用这些实例,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和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

教学设计方案

一、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发电机、电动机和变压器(可用事物或图片)

提出问题:为什么它们的铁芯都不是整块金属,而是由许多相互绝缘的薄硅钢片叠合而成?

引导学生看书回答,从而引出涡流的概念:什么是涡流?

把块状金属放在变化的磁场中,或者让它在磁场中运动时,金属块内将产生感应电流,这种电流在金属块内自成闭合回路,很象水的`旋涡,因此叫做涡流.

整块金属的电阻很小,所以涡流常常很大.

(使学生明确:涡流是整块导体发生的电磁感应现象,同样遵守电磁感应定律.)

二、涡流在实际中的意义是什么?

⑴为什么电机和变压器通常用相互绝缘的薄硅钢片叠合而成,就可以减少涡流在造成的损失?

⑵利用涡流原理制成的冶炼金属的高频感应炉有什么优点?

电学测量仪表如何利用涡流原理,方便观察?

提出上述问题后,让学生看书、讨论回答

三、作业:让学生业余时间到物理实验室观察电度表如何利用涡流,写出小文章进行阐述.

八年级功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分数的含义,对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也就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一种关系。

教学难点:1、整体方面:是在学生原有的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基础上突破到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2、部分:平均分成的每一份由原来的一个突破到由几个组成一份。

教学过程

一、学习1/4

1、情境导入,复习1/4

教师:小朋友,猴山上有4只小猴子,玩得可开心了,正当他们满头大汗的时候,猴妈妈给他们带来了一些水果,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些什么呢?(一个大西瓜,一个神秘的口袋)看着满头大汗的猴宝宝,猴妈妈赶紧给他们分西瓜,猴妈妈把这个大西瓜平均分成了4份(课件演示西瓜平均分成4份的图),你知道为什么要平均分成4份吗?

学生:因为有4只猴子,所以平均分成4份。

教师:每个小猴可以得到一份西瓜,你知道这一份西瓜是整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指一块)

学生:1/4。(电脑出示一个1/4)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因为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猴子得到一份,这一份就是这个西瓜的1/4。

教师:那这一份呢?这一份,还有这一份呢?(对,每一份都是这个西瓜的1/4)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4。(教师结合自己的口述,及时进行板书)

2、教学例题

教师:西瓜吃完了,可猴宝宝们还觉得不解渴,这时他们想到了猴妈妈带来的神秘口袋,(电脑回放)其实这个神秘口袋中装的也是小猴子喜欢的水果,猜是什么?

学生:桃子。

教师:猴妈妈肯定会把这些桃子怎么分?

学生:平均分成4份。

教师:对,因为有4只猴宝宝,猴妈妈肯定会和西瓜一样平均分成4份。

教师:每只猴宝宝可以分到一份桃子,那这一份桃子是这袋桃子的几分之几呢?

学生:1/4

教师:你能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小朋友说说吗?

学生交流,再评讲。

学生:因为把一袋桃子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猴子分到1份,所以用1/4表示。

教师:谁还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朋友们听?

再请学生说说想法。

教师:看来,这个神秘口袋还没有打开,我们已经知道了每个小猴子可以分到这袋桃子的1/4了。是吗,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因为把一袋桃子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这袋桃子的1/4。)

教师:那每个小猴子分到的一份到底是几个桃子呢?老师告诉你们,这个神秘的口袋就在你们身边,请同桌两个小朋友打开平均分一分,数一数。

教师;谁能说一说每个小猴子到底分到了几个?

教师:为什么你这里的一份和他那里的一份不同呢?

学生按4个、8个分别说说自己每一份的.个数。(板书2个,4个)

学生汇报,结果不同,为什么?自己去寻找原因。交流怎么回事。

教师:那你这里的一份和他那里的一份为什么都可以表示各自这袋桃子的1/4呢?

学生:因为他们都是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这袋桃子的1/4。

教师:不管桃子的总数是多少,只要根据桃子平均分成了4份,就知道每份就是这些桃子的1/4。而到底这一份有几个,我们就得看看总数有多少才能确定。

二、认识其它的分数

1、想一想

教师:现在请你们再想一想,如果猴妈妈带来的这袋桃子(4只),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子吃,那每个小猴子可以分到这袋桃子的几分之几?

教师: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教师:每一份是几个呢?

学生:2个。

教师:现在请你们再想一想,如果猴妈妈带来的这袋桃子(8只),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子吃,那每个小猴子可以分到这袋桃子的几分之几?

教师: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教师:每一份是几个呢?

学生:4个。

教师:不管1只小猴子最后拿到的是这里的2个还是这里的4个,他们拿到的都是这袋桃子的1/2。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因为桃子平均分成了2份,每个小猴子拿到了一份,所以都是总数的1/2。

三、闯关游戏

教师:刚才的学习,老师发现三(5)班的小朋友特别聪明,猴宝宝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闯观游戏,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信心完成这个游戏。

1、第一关:(想想做做1、2)

教师:你看懂题目的意思了吗?谁能说说?

学生:根据图,填出分数

教师:要填写分数,我们必须看清什么?

学生:这些物体被平均分成了几份。

学生完成,然后集体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2、第二关:(想想做做3)

教师:第二关就是书上想想做做第3题,请大家读一读题目的要求。

教师:谁能说说怎么做才能让其他小朋友们一看就明白了你表示的分数。

学生:先根据分数平均分一分,然后再用涂色表示。

学生完成后交流。对于1/5和1/2可以有不同的表示方法。

3、第三关:(想想做做4)

教师:第3关,要求同桌小朋友合作完成,同桌两个小朋友都有12根小棒,请你们拿出这12根小棒的1/2,谁能说说你们是怎么拿的?(学生可能会用除法,可以。)

教师;还有什么方法?

学生:把小棒平均分成2份,拿1份。

教师:现在请你们再拿出这些小棒的1/3,是多少?对的举手。

教师:你们知道还可以拿出这些小棒的几分之一吗?

学生:1/4,1/6,1/12。

教师:请学生拿出小棒的1/6,看看是几根。

4、闯关结束

教师:看来我们三(5)班的小朋友真的很厉害,轻轻松松过关了,看看猴宝宝都为大家高兴呢!

四、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你有什么收获或有什么想法?告诉大家好吗?

教师:请几个学生说。

八年级功的教案篇6

1、教材地位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高级中学课本生物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之前的序。新教材以“科学家访谈”代序,是对传统教科书绪论的突破。以《分子与细胞》为例,访谈的是我国的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邹承鲁教授。邹承鲁院士的研究领域是生物大分子,其研究工作与本模块的学习内容密切相关。因此,本课时起着新课导入的重要作用。

2、重点难点

教材通过介绍邹承鲁院士的工作,比较了天然蛋白质和人工蛋白质的区别和联系,阐述了学习、研究生物大分子的意义,解决了“学什么”和“为什么学”的问题,这些是本课时的重点。

“访谈”既涉及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也涉及科学家的创新、团队合作和锲而不舍的精神,给学生多方面的启迪,尽量让他们领悟应该“怎样学”科学是本课时的难点。

学情分析

因为本地区初三一年无生物课,所以高一上生物课,学生感觉有点陌生。心理学告诉我们,第一印象即首因效应,它是指第一次接触陌生人或事物形成的印象,往往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所以高一首堂生物课至关重要。本课时一是内容少,二是具有较高的抽象性。鉴于这些原因,我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既通过穿插课前资料收集、课堂设置问题情境、小组讨论和归纳,来渗透新课程基本理念,又设计有漂亮的多媒体画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了良好的课堂第一印象,未来更好调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记住邹承鲁院士做学问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比较天然蛋白质和人工蛋白质的区别和联系,了解人工蛋白质合成的重要意义。

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以及科学家的创新、团队合作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记住邹承鲁院士最想对高中生说的`话。

能力目标

通过布置课前资料收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学习和搜索资料的能力。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小组讨论和归纳,让学生熟悉他们自己课堂上常用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他们勇于探究、合作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邹承鲁院士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激发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的热情,让他们树立为祖国为人民做贡献的志向。

通过课程中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等的践行,进一步体会科学家创新、团队合作和锲而不舍精神的重要性。

教学策略

(一)教法设计

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和学生一年未学生物学的实际,本课时主要让学生熟悉他们自己课堂上常用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许久未学生物学,所以导入新课是关键的第一步设计。既要有跨越式的承上启下的知识设问,又要有引起兴趣的多媒体动画。我提问,万物苍生之生命精彩最早源于什么环境(有动画)?能表现出生命特征的最小结构单位是什么?其中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什么?这些提问起到了良好的导入作用,自然而然地将话题转到蛋白质等知识点上了,也就和邹承鲁院士的工作挂上了钩。为培养学生对概念进行比较和梳理的能力,我采用先阅读,后归纳的设计,将天然蛋白质和人工蛋白质的区别和联系比较得一清二楚。为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的精神,我对“访谈”中的多个问题进行了分组讨论。为了讨论有的放矢,我事先列出了阅读和讨论提纲。而事先布置的课前资料收集,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学习和搜索资料的能力。同时,又再一次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的热情和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至此,学生对常规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就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就意谓着有一个成功的开始。

(二)学法设计

本课时通过师生提问对答导入新课。采用先出示阅读和讨论提纲,后阅读,比较,归纳的方法,使学生有目的地学习“访谈”,即学生全体得到了自主学习的锻炼。分组讨论的时候,有辨析,有争论,有研讨,学生在参与意识和合作及探究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强大的锻炼。而事先布置的课前资料收集,又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独立学习和搜索资料的能力又有了提升。另外,关于科学家的创新、团队合作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比较抽象,学生一时半会儿难以深入理解。但是,至少要让学生知道在以后的学习中注意多多体会。最后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再次强化“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这些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也得到了全面地渗透。

(三)媒体选择

1、多媒体课件

用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文稿(内有原始生命起源的动画)

2、结晶牛胰岛素的模型一个

教学程序

利用课件,全新视觉动画展示,引入新课。

引出所学的知识和所要“访谈”的人物。

(一)流程图

教师事先拟好讨论提纲,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中心发言人阐述小组讨论的结果,然后教师引导。

部分学生介绍生命科学最新进展,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事先收集汇总的相关总资料,激发兴趣。

利用课件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小结,强化“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

八年级功的教案模板6篇相关文章:

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模板8篇

八年级成长类作文7篇

八年级五单元作文7篇

八年级上册五单元作文5篇

八年级作文600字精选5篇

八年级生物下册工作计划8篇

八年级地理工作总结7篇

八年级作文600字5篇

八年级语文写景作文8篇

八年级团工作总结7篇

八年级功的教案模板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62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