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准备能使教师在教学中更加自信和从容,教案中的案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概念和原理,以下是美篇巴巴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天净沙·秋思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天净沙·秋思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① 美读诗歌,想象诗歌中的画面,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形象美、情感美.这也是教学重点
②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并运用此方法自学一首诗歌.这也是教学难点
③背诵诗歌.
2. 过程与方法:
①朗读法.
“教学千法读为先”,“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本节课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气氛,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悟诗文描景绘物的美和作者寄寓其中的情。
②启发式、合作探究式、联想法.
这两首作品,语言清淡而意境悠远深邃,因此理解内容及欣赏意境上,都在教学设计上重视设置情景、抛出问题,以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探究为主,展开联想,老师只做一点启发和点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中国古诗这颗璀璨明珠的热爱,自觉走进诗歌的殿堂,进而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
?教学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①课前预习指导:
布置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收集关于白居易和马致远的生平的简介及.写作背景资料搜集。
(学生自己收集,能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也能够缩减与诗人间的情感距离,填补诗中由于语言表达形式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助于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展开联想的翅膀)
②老师收集、整理与本课相关的图片、背景音乐等,并制成.课件
【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
前几天课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一起去欣赏了江南春天的美景,伴着老舍先生一同去感受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去1180年前的西子湖畔看看,和唐朝诗人白居易一起去领略早春西湖特有的美景,去找寻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原因,来感受一下这季节更换时乍见的喜悦。
(.课件:配乐欣赏西湖富有早春特佂的美景)
②整体感知诗文(朗读法)
(1)自由朗读.
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现在我们就来享受这种幸福。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老师请同学读两个易读错的字:没马蹄 mò 白沙堤dī)
(2)听诗朗颂.
学生听范读时老师作要求,拿起笔在诗中标出重读、停顿
(3)模仿齐读。
请同学们模仿齐读本诗,读完后同学们进行自评,老师进行总评:诗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思想感情,我们朗读时,要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学们刚才朗读时重读、停顿、语速读得都不错但感情不饱满,或者没有感情,这是因为对文章内容没有深入了解,下面我们就审美的眼光来观照课文,理解诗文的内容,想象画面。
③理解内容,想象画面.
(1) 老师引导同学们理解几个重点词:
初平 云脚低 渐欲 才能 没马蹄
(不求字字句句统一答案,为学生欣赏诗歌提供想像的空间)
(2) 在理解诗歌内容基础上,想像诗中画面.
一 提供参考的方法:(联想法)
a.勾勒形态
b.染上色彩
c.使画面动起来
d.让画面更鲜艳、更逼真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
二 设置情境,播放>的古筝曲,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中。④欣赏诗歌,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形象美、情感美.(启发式、合作探究式)
a齐读全诗,找一找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描写的(春)
b围绕诗眼“春”,诗中勾画了哪些早春特有的景物(水、云、莺、燕、花、草等)
c通过对这些春景的描绘,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抒发了作者恬静、闲适之情)
d朗读诗歌,体会其中的喜悦和恬静之情
e诗中的春景本是一些零散的片断,诗人如何把它们组合成一幅幅流畅的画面?
(诗人落足在一个“行”上,从全湖一个标志性建筑孤山寺写起,以最爱的白沙堤为终点采用“游踪”的手法组织画面,诗歌结构严密)
f古诗的炼字.分小组议一议诗中哪些字或哪些词用得妙,简单的说明原因。
学生较容易的赏析出初平、早莺、新燕、浅草、处处、谁家
也许会忽略“最爱湖东行”中“最”的赏析
老师讲这个典故:有一次,白居易从孤山寺饮酒归來,在堤上走着走着,不觉诗兴大发,当即吟成了一首这首"钱塘湖春行",这时,有一個老婆婆也在白沙堤上看风景,白居易就走上前去,对老婆婆說:“我刚才做了一首詩,念给你听听,好不好?”于是就把这首诗吟颂了一遍.
老婆婆听后说道:“这诗好啊!”,之后提了一个建议,能否把“我爱湖东行不足”中的“我”字换成“最”因为白沙堤不是只你一人最爱,这也是我们全杭州的最爱,这样就吟出了许多人的心思了。
⑤引导同学们研讨归纳欣赏诗歌一般的方法
一、抓诗眼
二、寻景物。(根据“诗眼”,寻读诗歌中的景物,想像诗中画面)
三、悟诗情。(根据诗中的景物,体会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与诗人同悲共喜。)
⑥运用刚才归纳的诗歌欣赏方法自学《天净沙·秋思》
a.在交流中学生应该较容易的找到诗眼“秋思“二字,能够从曲中的景物感受到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
b.可能会对“小桥流水人家”是否与这里的'悲凉气氛相符产生争议,老师鼓励同学们各抒已见,最后作.总结:用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这种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意境更为悲凉。
c.对于“想像曲中的画面,体会曲中情感。”这个环节提供一幅与>内容相同的一幅画,配上低沉的埙这种音乐,请一位同学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同,发挥联想和想像,来描述这个画面,其它同学随他的描述来体悟诗情。⑦尝试当堂背颂这两首古诗。
⑧结束语:
同学们,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如果把文学比作连绵的群山,那诗歌就是群山之峰。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文化已经浸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我们有令我们骄傲的唐诗、宋词、元曲,赏析并能背颂这之中一些优秀的诗歌,能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养修。虽然刚学的两首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现在我们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我国的诗歌作品辉煌灿烂,光彩夺目,我们可用此法去自学一些名篇,继承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我们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⑨作业设计(积累诗句):
(1)根据自己的兴趣收集关于西湖、小草、春天、秋天等有名的诗句。
例如关于西湖: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山园小梅》林 逋
关于小草: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初春)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夏季)
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秋季)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冬季)
?板书设计】:
选择两幅画作为板书背景,一幅与>意境相同,另一幅意境与>相同《钱塘湖春行》………赏析方法………《天净沙·秋思》
春行……………………… 抓诗眼-………………………秋思
春水春云、早莺新燕 枯藤、老树、昏鸦
乱花浅草、 绿杨白堤 古道、西风、瘦马
喜悦、恬静………………..悟诗情……………………..惆怅、思乡
?时间安排】合计40分钟
(1)导入新课(2分钟)
(2)朗读诗歌(4分钟)
(3)理解内容(4分钟)
(4)赏析诗歌并归纳方法(13分钟)
(5)自学、交流诗歌(16分钟)
(6)结束语布置作业(1分钟)
天净沙·秋思教案篇2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曲中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情之能力。
5、学生领会和学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提供了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课例。
教学重难点:
游子思乡之情,羁旅之思。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欣赏这两首古诗,培养学生的古诗朗读能力,学会如何阅读欣赏古代诗歌。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可由秋天的诗词导入(如刘禹锡的.《秋词》等)。或由学生描述秋天的景色导入。
(二)朗读这首词
可通过自由读、默读、赛读、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进行
(三)背诵这首词
(四)学习小组讨论、探究这首词
1.这首词写了哪些景色?
2.作者在这首词中蕴涵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词的独特之处(如色彩的搭配等)
4.点明这首词的主旨句是什么?
5.品味文中的语言。
6.分析文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五)拓展:
1.可提起笔来补充内容,扩写《天净沙》,也可拿起画笔来画。
2.比较阅读:引刘禹锡《秋词》其一,与《天净沙
秋思》进行比较。
(六)作业:
写一段短文,描写《我心中的秋》。
天净沙·秋思教案篇3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重难点)
能力目标,体味各首诗歌中作者所创设的意境,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领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是哪种文学体裁取得的成就最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教学新课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于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2.写作背景。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朗读指导
1.学生自读,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三)合作探究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的,与诗的内容无关。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明确:“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目标导学二: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2.写作背景。
诗人王昌龄于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二)朗读指导
1.学生自读,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理解大意。
(学生概述,老师补充指正)杨树花已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
(三)合作探究
1.诗中融情于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哪两句?
明确: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明确: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鸣声异常凄切动人,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天净沙·秋思教案篇4
?天净沙·秋思》
课标解读: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因此,教学本诗重在教会学生读,采用反复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感。再用比较的方法,提供另外几首李清照的词作,了解词的特点,感悟作者的写作风格。
诗歌重在读,学习本诗,要让学生加强诵读,运用反复诵读法,适当辅以讲授法,充分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和换词的方法品读景物描写——品秋景
2、通过“知人论世”和“相关诗句延伸”体悟、揣摩作者的情感——悟秋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联想法、品读法
教学评价:
1.通过“情境渲染导入新课”、 “诵读感知,体验诗情”、完成学习目标1的检测。
2.通过“品读感悟、读出诗情”、“ 拓展延伸、尝试评价”完成教学目标2的检测。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
时间
情境渲染导入新课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段秋思。大家是否记得唐代的王建有《秋思》?
(生与师齐背):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下面我们一起学习背称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
(板书课题:天净沙秋思)
背诵《秋思》
师生共同背诵古诗,创设氛围,布设“情感场”,为引入诗歌情境做好铺垫,同时是前后知识形成链条,为研究性学习和迁移运用奠定基础。
5分钟诵读感 知体验诗 情
1、出示学习目标
2、听读这首小令,谈谈给了你一种怎样的感受?你从哪些景物可以感受出来?
3、带着自己的感情朗读小令。
1、学生勾点圈画相关景物,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2、学生朗读
通过朗读指导,主要是让学生把握诗歌朗读的`基本方法,提升学生朗读古诗的水平;对于物象的初步感知,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10
品读感悟读出诗 情
1、 品读“枯藤老树昏鸦”(出示图片和诗句“饥啅空篱雀,寒栖满树鸦。荒凉池馆内,不似有人家。”昏鸦何处落,野渡少人行。黄叶声在地,青山影入城。——文天祥)
2、 品读“小桥流水人家”(出示图片)
3、 品读“古道西风瘦马”(出示图片和诗句“古道迢迢人迹稀”)
4、 题为“秋思”,那作者又思什么呢?
5、 知人论世(出示 马致远资料)
1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意象”并阐释理由。
2、结合相关诗句,说出自己的见解。
此环节通过学生描绘图景,体悟诗情,若学生有理解不足之处,教师加以引导,锻炼学生的联想和口头表达能力。
天净沙·秋思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2、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与探究相结合。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学习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三首小令,进一步把握小令得特点。
二、复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1、背诵。
2、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感情基调。
二、讲授新课
一、分析『越调』《天净沙》(白朴)
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著和谐的人生图画。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沈闷而有压力。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於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多么高明。
二、分析『越调』《天净沙江上》(张可久)
这是一首写景之作。作者以凝炼的笔墨,勾画出一幅暮秋江边落日图。前三句写落雁、孤鹜、残霞、人家等,纯是自然景物;末句“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锦上添花,一小舟、一渔歌,使画面更觉生动,平添了一片从容闲适的情趣。
比较探究
“枯藤老树昏鸦”与“依依孤鹜残霞”描绘的景象,其基调是否一致?为什么?
点拨:不一致。前者凄凉,后者恬静。
三、分析『越调』《天净沙》(无名氏)
这首曲子以白描的手法,色彩鲜明地描绘了绿草、黄沙、红叶、青山,构成了一幅大漠清秋特有的景色。
写“新雁”,作者不用“一行”而用“一声”,有何用意?(以动衬静)
四、作业布置
研究四首《天净沙》的不同。
天净沙·秋思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深入了解这几首诗的作者,知人论世,从而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
2、理解作者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处境下的愁苦的心情,剖析愁苦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处境下的愁苦的心情,剖析愁苦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给你们两个关键词,秋天、游子,你们会想到什么?好,同学们大都想到了悲凉的心境,那么古代的文人墨客在异国他乡看到秋景时的大多心情如何,在这种心情的背后,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吗?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诗人,走进他们的诗歌,探究其中的原因。我们首先探讨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二、了解作者
马致远(1250—1324),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被尊称为“曲状元”,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满意的,在职的时间也并不长。在这样的`蹉跎经历中,他渐渐心灰意懒,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同时又在道教中求解脱。
三、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这首元曲,把握节奏。
2、听录音,学生跟读,感受意境。
3、学生齐读,进一步走近这首元曲。
四、曲径通幽,深入探讨
1、找一名同学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首元曲所描绘的画面,可以适当加入自己的理解。
2、再读这首诗,思考:在这首元曲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认为这首元曲中哪些句子或词语体现了作者的这种情感?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
3、明确意象的概念: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4、作者悲秋思乡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
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开始注意到“遵用汉法”和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他的一套失题的残曲中自称“写诗曾献上龙楼”,却长期毫无结果。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满意的,在职的时间大概也并不长。在这样的蹉跎经历中,他渐渐心灰意懒,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同时又在道教中求解脱。
天净沙·秋思教案6篇相关文章:
★ 健康安全教案6篇
★ 山行.教案6篇
★ 社会优秀教案6篇
★ 备课教案模板6篇
★ 小作家教案6篇
★ 教案反思模板6篇
★ 插硬币教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