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详细的教案能帮助教师设计有趣的教学环节,使课堂更加生动,优秀教案的详细设计能够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好地掌控教学进度和节奏,以下是美篇巴巴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自然角的教案参考6篇,供大家参考。
自然角的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通过诵读,学习作者语言。
3、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鲲(kūn)鹏 斥鷃(yàn) 蓬蒿(hāo) 咫尺(zhǐ) 狼藉(jí) 相形见绌(chù) 美味佳肴(yáo)
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方)茼蒿。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
咫尺:(书)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精巧:精细巧妙。
佳肴:精美的菜肴。
二、导入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学生交流感受和见解,同学问互相补充。
四、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二段:
学生阅读第一、二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一段段意:提出征服自然说法错误,认为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的一滴。
第二段段意:大自然窃笑人。
理由:⑴ 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
⑵ 今人也会变成古人。
⑶ 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2、学习第三至第五段:
⑴ 学生阅读第三至五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三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四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五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⑵ 学生发表自己看法,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
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如:
① 说说人类变化的历史。
(旧石器、新石器)
② 人类从被动状态变为主动了吗?
(人类先是不能或难以生存,在其他动物的威胁下偷生。后来工具逐渐进步,能够征服其他动物,是已经变为主动。)
③ 人类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了吗?
(人类不能完全使大自然听命,所以尚未成为大自然的主人。)
④ 如果说至今人类的作品(一万年后)还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或者本文不可笑,那么人类的作品有的一万年后不可笑。)
⑤ 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对人类的理智有一点否定。)
⑥ 我们的正确看法应当是怎样?
(要尊重人类的科学研究,人类的命运变好。例如人的寿命从二三十岁进为七十几,不管是一万年后,人类寿命的延长,对人类来说不会是可笑的。)
五、小结
学习本文要认识征服自然不合理的一面,作者就是以科学理性精神比较人与自然,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出敬畏自然的结豁,莉人类长远发展。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
蓬蒿 咫尺 狼藉 呐喊 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美味佳肴
二、继续学习课文
学生阅读课文第六至十段,概括段意。
质疑,讨论问题。(学生交流看法。)
1、人类是不是自然的智慧的产物?
2、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
3、自然界有目的吗?
4、人类也有好有坏,大自然也是一样?
5、本文是否也有好坏?
6、人类的科学是人类需要的产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种需要的产物。
三、学习文中多次运用反问句,体会其作用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1、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2、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3、谁说大自然是没有生命的?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4、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5、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四、探究活动
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
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并出一期人与宇宙之谜的专刊。
五、小结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俱,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这篇课文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一是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参照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作一番检讨。作者立意高远,眼界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但是也有一些说法还可以商榷,可以引导学生思辨、质疑。二是作者的语言。课文中的许多句子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应该认真揣摩。另外,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认真学习。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自然角的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体验诗歌中人和自然的情感。
2、学习诗歌,理解诗歌中的美。
3、能合作并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学习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5、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活动准备:
课件、彩笔、四种颜色的卡纸
活动过程:
一、直接语言导入:你们知道吗?不光是我们人会说话,大自然也会说话,而且大自然的话到处都是,不信?我们一起来看!(出示flash课件1)
二、配乐欣赏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白云飘得高高,告诉我们什么呢?
2、瞧!谁出来了?(蚂蚁)它们在干什么呢?
蚂蚁往高处搬家,这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3、这是什么呀?(大树桩)上面有什么?对!每一个圆圈就是一个年轮,大树桩告诉我们有几圈年轮就代表它几岁了!
4、教师小结:大自然的语言多奇妙啊!我们只要认真观察就能够发现。
三、用图谱完整学习诗歌
四、分组合作朗诵诗歌。
附诗歌:大自然的'话别以为人才会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蚂蚁往高处搬家,出门要带雨伞,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树桩上有一道道圈圈,一圈就是一年,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
不爱学习的人听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听不见。
活动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首文笔优美,语言生动活泼的科普知识性儿童小诗。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诗歌文字浅显,文笔优美。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两班学生的学情,我确定了两个教学目标:1、通过感情朗读,读懂诗歌内容,使学生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2、读写结合,模仿课文仿编诗歌。
教学中主要体现两个理念:
1、落实朗读训练,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理解课文内容,在品读过程中感悟语言,体会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
2、注重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发现诗歌写作上的特点及形式,指导学生仿写,给学生创作写作的平台,使其思维得到拓展。
小百科:自然,是天然的,物理或物质世界和宇宙。“自然”可以指物质世界的现象,也可以指一般的生命。
自然角的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物体的大小,知道大与小的区别。
2.能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大的给大熊,小的给小熊”。
3.能愉快主动地参与活动,感受活动带来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大熊和小熊图片各一张,草地两块。
图片:帽子、衣服、包包、皮球、苹果等大小各一张
幼儿操作卡片人手两张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我们小(2)班来了两位好朋友(出示大熊和小熊)
师:你们猜猜谁是大熊谁是小熊?你怎么知道的呢?(大熊大,小熊小)
二.分辨图片中的大和小。
师:今天大熊和小熊还带来了许多好东西,我们来看看吧。(教师出示图片请幼儿观察)
师:可是大熊和小熊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了,不知道哪些是大熊的,哪些是小熊的,你们来帮它们找找好吗?找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大熊用的`是大东西,小熊用的是小东西,要不然它们会不高兴的。
教师让幼儿一一认识图片中的大和小并示范将图片分类
教师示范将大东西放到大熊那里,小东西放到小熊那里。请个别幼儿上来进行操作。要求:送的时候要说,如:大帽子个大熊小帽子给小熊。
教师小结:我们小(2)班的小朋友真聪明,把东西都送对了,你们看大熊和小熊都笑了,来我们表扬一下自己。
三.游戏:找朋友
1.找找比比
师:今天大熊和小熊收到了这么多的礼物,非常高兴,想到草地上去玩,他们还邀请一些小动物和他们一起玩,(提示幼儿拿出椅子底下的图片)请每个小朋友说说你拿到的是什么?有几个?有什么不一样?
2.送小动物
大的动物和大熊玩,小的动物和小熊玩。
(教师引导幼儿分组送玩具)
3.评价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宝宝们送的对不对?集体检查
四.结束
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找找还有没有大熊和小熊的玩具(带幼儿出场)
活动反思:
通过上课、反思,我意识到本次活动有不足之处。在整个活动中,一个环节向下一个环节过渡时,都是由老师提出问题,不应过多的去牵着幼儿走,让他们独立完成,这样才能看出幼儿对本次活动的掌握差异,以对个别没掌握的幼儿进行巩固辅导。此外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幼儿在语言表达方面耽误了一些时间,使得整个活动的时间有所延长,这是我准备工作不够充分的原因。在本次活动中,我的语言组织还不够生动有趣,导致一小部分幼儿注意力分散,与此同时 要对幼儿的常规做进一步的强化,这些都是以后教学中不能忽略地方。
自然角的教案篇4
教学建议
一、结构内容
这篇文章用亲切、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很多自然现象,作者引领我们去认识、了解这些大自然独特的“文字”。
全文共27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5段)通过文字人们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同样,了解了“大自然的文字”,人们便可以认识大自然。
作者由日常生活中的文字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引出了对“大自然的文字”的介绍,启发读者细心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
第二部分(第6段至第19段)旨在说明通过星、云、鸟等大自然的文字,人们可以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
其中,第6段至第9段生动地说明了认识、掌握星、星座的知识可以指导人们充分利用自然。
第10段至第12段介绍云这种天空大书上的字母不仅可以向人们讲述现在的事情,也能预示将来的事情。
第13段至第18段介绍鸟也是“大自然的文字”,留心观察它,人们也能认识了解自然。
第19段是对第6段至第18段的内容的总结。
第三部分(第20段至第24段)介绍了各种各样的石头也是大自然的文字。
第四部分(第25段至第27段)说明要认识和了解自然,就要从小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要学会大自然的文字。
本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
二、细致的观察与生动的表达
要想生动准确地说明自然现象的特征,必须对其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如“有时候,在炎热的夏季,天空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像铁匠铺里的铁砧了。”其中“耸立”“伸出”形象生动地描摹出云的变化,写出这种“文字”的特征。
三、修辞手法的运用
作者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如把星、云、鸟、石头等自然界的生物比作“大自然的文字”;把天空、大地比作一本有趣的大书;把“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的云山比作“铁匠铺里的铁砧”;把鹤队比作蜘蛛网;把树林中的花岗石块披着青苔的样子说成“披着毛皮一般”等等,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准确地介绍了自然界的现象,又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从中也能看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另外,文中的“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热天已经过去了”等语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为文章增添了生动、活泼的气息。
四、句段讲析
1.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
讲析:“文字”在本文这个地方不仅是指书面上的文字,它还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样“最厚的书”不只指用纸印刷的书,它还暗指玄妙无比、变化无穷的大自然的这部大书、活书。“好东西”形象地写出了“文字”这种特殊物体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一种最好的、最常用的工具。这样写,使文字的“工具作用”表现得更生动、形象。
2.你知道,在水面上船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
讲析:本句意在说明光认识书面文字还不行,在这种没有书面文字指示的情况下,人们要正常工作、生活,就必须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读好大自然这部书。作者用浅显、通俗的事例委婉地说明了认识大自然的文字的重要性。
3.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
讲析:本句说明了这些候鸟的来去,就是大自然中的文字,这些“文字”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作者用拟人的方法来说明,使说明对象更生动、更形象,巧妙地说明了这些文字起了帮助人们“识时”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使之与科学性有机地融合。
4.从远方传来奇怪的不安的声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应着。
讲析:声音是指成群的鸟的叫声。
教学设计示例
一、导入新课(从复习旧知入手)
同学们在一年级第二期时学过一篇专门介绍大自然有关现象的课文,大家回忆一下,课题是什么?主要内容是写什么?
明确:《大自然的语言》。主要内容是介绍与农业有关的物候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呢?(简要回答)
明确:“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或“草木荣枯,候鸟去来”。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与此文类似的课文,叫《大自然的文字》。(板书)
二、初步了解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学生默读“自读提示”和本页的注释①后,回答下列问题。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其基本内容,并要求读准下列带点字的字音、理解
各词语意思。(示小黑板)
霪雨: 铁砧 漂 砾 勉强
(注:本文读音取括号外的读音,括号内的读音用组词的方法进行区别。)
勉强:①能力不够还尽力做。②使人做他不愿做的事。③不是甘心情愿的。④牵强、理由不充足。⑤将就、凑合。
3.继续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①默读课文,标好段序。
②独立思考课文的层次、结构。
③集体讨论,交流观点。
④回答,师生共同订正。
明确:全文24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叙述认识书面文字的好处,全文的引子。
第二部分(2--24段):介绍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说明认识它们的作用,认识它们的方法,介绍它们的成因。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4段):承上启下,总说大自然的文字。
第二层(5—21段):具体介绍大自然文字的特点,成因,认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作用。
第三层(22--24段):总说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
三、精读课文,揣摩、理解重要词语、句子、段落
1.“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句中的“文字”和“最厚的书”应该怎样理解才最准确?“好东西”在语意和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文字”在本文这个地方不仅是指书面上的文字,它还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样“最厚的书”不只指用纸印刷的书,它还暗指玄妙无比、变化无穷的大自然的这部大书、活书。“好东西”形象地写出了“文字”这种特殊物体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一种最好的、最常用的工具。这样写,使文字的“工具作用”表现得更生动、形象。
2,在介绍星星这种文字时,作者这样写道:你知道,在水面上船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电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此句说明了什么问题?
明确:本句意在说明光认识书面文字还不行,在这种没有书面文字指示的情况下,人们要正常工作、生活,就必须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读好大自然这部书。作者用浅显、通俗的事例委婉地说明了认识大自然的文字的重要性。
3.“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这句说明了什么?用了怎样的方法说明?有什么好处?
明确:本句说明了这些候鸟的来去,就是大自然中的文字,这些“文字”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作者用拟人的方法来说明,使说明对象更生动、更形象,巧妙地说明了这些文字起了帮助人们“识时”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使之与科学性有机地融合。
4.第14段中有这样一句“从远方传来奇怪的不安的声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应着”。这声音是什么声音?
明确:成群的鸟的叫声。
5.读了第二部分第二层后,你们知道石灰石和漂砾是怎样形成的吗?
(答案详见课文)
6.既然大自然的文字是如此生动有趣,认识它们又有如此重要意义,那怎样认识它们?(答案详见课文,学生还可尽情发挥。)
四、小结
提纲:1.本文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2.认识这些文字有什么好处?
3.怎样去认识这些文字?
以上是本文学完后必须了解的内容,学了本文和《大自然的语言》以后,同学们应该多观察、多请教走进大自然,不仅仅只领略其风光,更要积累这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长大了去多多研究大自然,破译大自然的玄妙,从而让它更好的服务于人类。
五、练习
(见课后,也可另外布置些任务)
自然角的教案篇5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2个生字,能据词读准多音字“假”的读音。
2.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3.尝试背诵第2~6节。
4.能用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爱大自然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教学难点:运用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读懂课文,仿写诗句。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同学们,你看到(),就仿佛听到它在说什么?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我们还要寻找更多大自然的语言。那么,我们先从书本中找吧。(板书课题)
二、自学课文出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全文,注意多音字读音。
2、你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三、学习新课
1、出示投影片选择正确读音[jiǎjià假()如请假()弄虚作假()放假()]
2、分节指名朗读课文。
问:a你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任选一句说:“我看到……就知道……”“……仿佛告诉我们……)
3、同学们,我们共找到了几种?
你最喜欢谁说的语言?你最欣赏它说的哪些话?说说的它的优点。
体会比喻句的生动,反问句的有趣。
4、花点时间,把自己喜欢的语言记在心中。(抽生选背)
5、你还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让我们先交流,再介绍)
6、今天我们也来当当小诗人,学习课文的写法把我们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下来,好吗?交流自己的诗,师生评价。(找相同点)
7、讨论:我的收获……
自然角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难点:
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
这节课我们学习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自然之道(板书),看到课题,你会想到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概括故事。
1、了解主要内容。
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什么是自然之道?请同学们自由通读全文,努力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然后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我和同伴到南太平洋族游,因救一只幼龟,而伤害了许多只幼龟。随机板书:游客、向导)
2、理清线索。
从同学们的话中老师知道,我们和同伴本想救幼龟反而伤害了幼龟。请大家迅速浏览课,看看文中哪几节写了救龟?(3、4节)哪几节又写幼龟受到伤害的?(5至8节)
3、学习词语
读了一遍课文,同学们抓住了主要内容,理清了线索。文中有一些好词语值得我们积累,老师请大家读一读。
同学们,这些词语中要注意哪个字的读音?
三、学习“救幼龟”
1、“踌躇不前”在文中是形容谁的?同学们找到那个句子,读一读,再联系上文想一想什么是“踌躇不前”?(欲出又止)
2、正在这时,一只嘲鸫用尖嘴啄它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幼龟的生命受到威胁。同学们,此时假如你就在现场你会怎么做?(是呀,怜悯之心人皆有之,谁能忍心见死不救?)
3、自由读第4节,画一画游人和向导的不同表现。
(1)游人:紧张焦急
(2)向导:极不情愿
多媒体出示:
向导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朗读体会若无其事)
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鸫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把“极不情愿”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四、自学“伤害幼龟”
一只可爱的幼龟得救了,我和同伴本以为做了一件好事,可是接着发生的事却出乎意料。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5至8自然段,这四个段落中一定有一些句子能引发你深刻的感受,请你把这样的句子画下来,在旁边做一点批注,写写自己的感受。
1、学生读书,批注。
2、学生交流感受,教师随机出示重点句子。
五、启示。
1、现在让我们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自然之道指的是什么?学了这课你现在最想说什么?
2、自然界处处都有规律,我们要发现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出示图片)
3、谁还知道这们的例子?
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启示。顺应自然,遵循规律,才能保护自然,造福人类。
自然角的教案参考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