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的花教案推荐6篇

时间:
Monody
分享
下载本文

详细的教案为教师提供了更多时间进行课堂问答和互动环节,教案的结构清晰有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梳理,提升学习的有效性,以下是美篇巴巴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雨中的花教案推荐6篇,供大家参考。

雨中的花教案推荐6篇

雨中的花教案篇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科书第82、83页。)

课标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能在观察活动中,发现点阵中隐含的规律,体会到图形与数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归纳与概括的能力,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从中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独立成篇的,这节课与本单元的其它知识之间没有必然的前后联系,是一节相对独立的数学活动课。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容易。但本课知识虽然简单,却是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好题材,即是让学生能在观察活动中,发现点阵中隐含的规律,又是让学生体会到图形与数的联系,发展学生归纳与概括能力,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学生分析:

1、学生的知识基础

五年级学生在数的方面,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和整数,倍数因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小数、分数等。在形的方面,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特征也有了深刻的认识。但是学生对利用图形研究数,寻找数和图形之间的联系,还有困难。学生对线围成的基本图形有深刻的认识,但是点阵中的几何图形,只有点,没有线,学生要利用自己的想象加以补充和延伸,这对学生来说会感觉比较陌生。

2、学生的能力基础

学生在一年级学过找规律填数,二年级学过按规律接着画,四年级学过探索图形的规律。因此五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然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感性经验的支持。而这节课完全是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教学,极为抽象,因此对部分学生来说还是会感觉有点困难。

教学目标:

1.能在观察活动中,发现点阵中隐含的规律,体会到图形与数的联系。

2、培养学生推理、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

3、感受“数形结合”的神奇之美,并获得“我能发现”之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点阵中的规律。

教学难点:

总结概括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五子棋,磁扣等。

教法学法:

1、教师教学方法: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式探究规律,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发现、有不同的发现。尽量减少教师的介入

2、学生学习方法:大胆让学生画一画、摆一摆、算一算,让学生多角度探究规律,充分感受美图美思

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引出课题

1、展示图片,(投影)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图片,请同学们欣赏。

师:这些图片有什么特点?

生:好像都是由点组成的。

师:是呀,不要小看了这样一个小小的点,点是几何图形中最基本的图形,许许多多的点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起来就构成了点阵。

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的数学家们就是从这样一个小小的点开始研究,并且发现了有许多个这样的点组成的点阵中许多有趣的规律。这节课,我们也来尝试研究点阵的规律。(板书课题——点阵中的规律)。

二、细心观察,探求规律

1、出示正方形点阵,探索正方形点阵的规律。

a、第一个规律。

师:(出示点阵),这就是他们当时研究过的一组点阵,请大家用数学的眼光仔细观察,思考这样两个问题:(出示思考题)(指名读)

(1)每个点阵可以看成什么图形?

(2)每个点阵中分别有多少个点?你是怎样观察出来的`?

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师:每个点阵可以看成什么图形?(正方形),同意吗?

生1:我认为第一个点阵不能看成一个正方形,是一个圆形。

师:其他同学也同意他的观点吗?

师:其实第一个点阵虽然只是一个点,但是我们可以把它看成边长是1的小正方形。是吗?

师:每个点阵中分别有多少个点?

生2:第一个点阵有1个点,第二个点阵有4个点,第三个点阵有9个点,第四个点阵有16个点。

师: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得到每个点阵中点的个数的吗?你是怎样观察出来的?

生:我是通过数出每个点阵中点的个数得到的。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有没有更快一些的方法?

生:我是通过计算得到的。

师:能具体说一说是怎样通过计算得到的吗?

生:第一个点阵有1个点;第二个点阵横着看,每行有2个点,有2行,共有2×2=4个点;第三个点阵每行有3个点,有3行,共有3×3=9个点;第4个点阵每行有4个点,有4行,共有4×4=16个点。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发现正方形点阵的规律了吗?点阵的序号与它的点的个数算式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如果用字母n来表示点阵的序号,那么正方形点阵点的个数是多少呢?

生:我们分析了前面几个点阵图的特点,认为在这个点阵图中,点的个数的规律是:1×1,2×2,3×3,4×4,也就是n×n 师:这种数法真是又快又方便!照这样下去,能不能根据你们的发现画出第5个点阵呢?(学生画,指名说,教师投影显示)

师:第6个呢、第7个第100个点阵的点的个数都能瞬间求出来。也就是说:“是第几个点阵,就用几乘几”(板书)

师:如果一个点阵它有81个点,它应该是第几个点阵?每行有几个点?每列有几个点?

(这个画点阵的过程虽然简单,但体现了由数——形的转换。培养了学生主动进行数形转换的意识。)

b、第2个规律

师:刚才我们是怎样观察的?(横着数和竖着数)

正方形点阵还有没有其它的观察方法呢?能不能换个角度观察?

“斜着看又可以得到什么新的与序号有关的算式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写出算式,然后汇报。”(投影)

观察并思考

(1)分别用算式表示每个点阵点的个数。

(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第1个:1=1

第2个:1+2+1=4

第3个:1+2+3+2+1=9

第4个:1+2+3+4+3+2+1=16

第n个:1+2+3+n++3+2+1

师:“谁发现什么规律呢?”

生:“如第2个点阵就从1加到2再加回来,第3个点阵就从1加到3再加回来,第4个点阵就从1加到4再加回来”。

师小结:“第几个点阵就从1连续加到几,再反过来加回到1”这个规律。

刚才是横竖数,“第几个点阵就是几乘几”。

c、第3个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点阵中的两个规律,这些点阵中还有其它的规律吗?还能换个角度去思考吗?(出示教材第82页第(3)题图),老师把第5个点阵中的点用五条折线划分,这样划分后,看看你又有什么新发现呢?

师:我们把第1个折现内的点看成第一个点阵,该用什么算式表示?其他呢?小组讨论,列出算式,全班汇报。

小组代表汇报。

生:(总结)每用折线画一次后,点阵中的个数是

1=1 1+3=4 1+3+5=9 1+3+5+7=16

师:(总结)这样划分后,点阵中的规律是:1,1+3,1+3+5,1+3+5+7,

师:第1个点阵是1,第2个点阵是在第1个的基础上多3个,第3个点阵呢? 有的学生可能说:“这次都是奇数相加。”

教师问:“从奇数几加起?加几个?是随意的几个奇数相加吗?”

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说出“第几个点阵就从1开始加几个连续奇数”。

师:真了不起。这种划分方法,我们可以叫做“折线划分法”。

第几个点阵,就是从1开始加几个连续奇数。

通过研究点阵,我们发现这组正方形点阵中有很多规律。这3种规律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出来的,无论你从什么角度去观察,得到的结论都与它的序号有关系,所以我们以后再研究点阵的时候,都要想一想跟它的序号有什么关系,这样才能更简单。

(在这里,教师不是让学生发现规律就结束了,而是让学生活学活用这些规律。让学生体会到我们刚才发现的正方形点阵中的规律,其实就是一个完全平方数的规律,它可以应用到所有的完全平方数。)

刚才这3种方法,哪一种更简便?你更喜欢哪一种?那么我们再研究正方形点阵的时候,用哪一种更简便?但点阵是丰富的,多变的,不仅只有正方形点阵,还有其他图形的点阵。这时,我们就需要开拓自己的思维,多想一些方法来研究它们与序号之间的关系。有没有兴趣再研究其他图形的点阵?

(在刚才的新课教学的环节中,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合作、交流、表达等过程,培养了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概括能力。并深刻体验到数与形,数与式,式与式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牛刀小试

1. (课件出示教材第83页试一试第1题)师:你们能用刚学过的几种方法中发现这个点阵的规律吗?

生:竖排×横排:1×2,2×3,3×4,4×5 师:与它们的序号有什么关系?都是序号和它后面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的乘积。在点子图上画出第5个点阵。

小组交流,研究:上面的点阵还有其他的规律吗?

生:(1)两个两个数:1×2,3×2,6×2,10×2,15×2 (2)斜着一层一层数:1+1,1+2+2+1,1+2+3+3+2+1,1+2+3+4+4+3+2+1 2.师:同学们真善于发现和创造规律。除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点阵外,还有很多其它形状的点阵,我们研究他们,同样会有很大的收获。看看,这是一组什么形状的点阵?(课件出示试一试第2题三角形点阵图)你能用一层一层数的方法,表示你发现的规律吗?展示,根据你发现的规律画出第五个点阵。

生;1,1+2,1+2+3,1+2+3+4

师:其他同学看明白了吗?有什么规律?(第几个点阵,就从1加到几。)

上面的点阵还有其他的规律吗?学生思考,指名说。(投影显示)

四、兴趣优在:(课件出示教材第83页练一练)

第2题:按规律画出下一个图形。

师:这道题就象梅花桩,指第一个,走了几个梅花桩?

生:3个。

师:指第二个,共走了几个梅花,增加几个桩?

生:7个,增加了4个。

师:指第三个,共走了几个梅花桩,又增加了几个桩?

生:13个,又增加了6个。

师:如果再往下走,你们想想会再多走几个桩,你能写出算式吗?写完算式,学生自己独立画出点阵。小组合作,讨论点阵中蕴涵的规律,然后汇报交流。

生:交流,探索总结规律

(这一题与前几个题区别很大,前几题的点阵可以看作规则的几何图形,这一题点阵图不规则,要画出下一个图形,既要抓住数量的变化,又要抓住形状的变化。进一步体会到数形结合的重要。)

五、知识拓展

欣赏生活中的点阵图片。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点阵的知识?(座位、站排做操、楼房的窗子等。

师:点阵不只是点,很多有规律的排列,都可以看成点阵。

投影跳棋、围棋、十字绣、花坛里的鲜花、水晶灯等图片。

六、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学习了这么多的点阵,有没有收获,哪些收获?

七、课后操作

自创新的点阵图,并说出点阵规律。

雨中的花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三、六自然段。(重点)

2、指导看图,描述迪拜风光。

3、理解新词,能用课文中的词句描述沙漠环境,说出阿联酋人民是怎样在沙漠中建设出绿洲的。(重点)

4、知道阿联酋人民是怎样在沙漠中建设出绿洲的,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懂得要爱护绿色植物。

二、教学过程:

(一)了解绿洲、沙漠,引发疑问: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引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沙漠中的绿洲指的是哪个国家?

3、阿联酋到处——(引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音乐

(二)出示多幅图(配乐):这里的环境如何?(板书:良好、绿树成阴、鲜花遍地)

1、出示课文的题头图。

2、站在迪拜接头,你看到了什么?用一两句话说说。

(1)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说:街道、草坪、高楼、公园

(2)指名连起来按方位顺序说。

3、如此良好的'环境,如此美丽的绿洲,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建设出来的?(板书:恶劣)

(1)理解词意。

(2)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一些词语或句子来说明?

(3)交流:引导学生用文中词语说话:这里的水______,这里的土_____,这里几乎是块______。(可出示图片,理解咸而板结和不毛之地)(板书:咸而板结、不毛之地)

(4)出示句子,(原来……不毛之地)指导朗读。

4、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水和空气。这里的土、水不适宜种植。那么。阿联酋人民是怎样在沙漠中建设出星罗棋布的绿洲呢?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体会辛勤培植。

1、还是请同学们读第三自然段,用“——”划出写阿联酋人民行动的句子。

2、交流:生读句子,出示文字。

(1)找找,这段文字中表示人们动作的词语。

(2)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3、理解并说话:这里的水________,他们__________。这里的土________,他们___________。这里几乎是块____________,他们_________。

4、你有什么感受? (克服艰苦困难的决心很大)

5、练习朗读,齐读。

阿联酋人们花费了人力、物力来培植花草,(板书:辛勤培植)所以,阿拉伯朋友告诉我们——引读开头一句。(可适当添加花费代价的资料)

(四)学习四—六自然段,体会精心侍弄。

1、过渡:花草在辛勤培植之后,还需要精心侍弄。(板书精心侍弄)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四—六自然段,想想:阿联酋人民在干什么?

2、交流:浇水

(1)“地下不是有自来水管,还需要浇水?”

(2)情景:你们是花草树木,一天下来,身上落上了许多的灰尘,加上风沙,现在你最想干什么?我就是园林工人,“扑——扑”(教师作浇水的动作)。雨雾从空中洒下来,你们的身上淋的干干净净。

(3)采访这朵小花,你感到怎样?所以你开得——?(小树,小草)

3、出示“霎时……”指导读出高兴的心情。

4、园林工人为什么也笑了呀?(体会他的自豪)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珍惜、爱护。

1、绿洲的形成,离不开阿联酋人民的辛勤培植,离不开园林工人的精心侍弄,更与每一个人分不开。

2、读读第二自然段,概括:珍惜、爱护

3、齐读有关句子。

(六)总结。

1、阿联酋人民为什么会如此珍惜爱护花草树木?(来之不易,环境的重要)

2、出示: 正是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1)说话: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用“有了……才……”说话。(提示:看到、闻到、听到、呼吸到、心情……)

(2)齐读: 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

3、(音乐)阿联酋人们正是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他们才能辛勤培育、精心侍弄、珍惜爱护每一棵花草树木,才能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绿色奇迹。

4、每次学完课文,我们总有许多感受,学完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呢?(可以是对阿联酋人们,可以是对自己)

5、让我们永远记住阿拉伯朋友说的这句话,(再读)。让我们与绿树、鲜花和小草为伴,生活更美好。

(七)板书:

19、沙漠中的绿洲

(恶劣) (良好)

咸而板结 绿树成阴

不毛之地阳 鲜花遍地

辛勤培植

精心侍弄

珍惜爱护

雨中的花教案篇3

学习目标:

认识8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生词。

搜集并阅读其他颂扬亲情的故事。如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提供《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给学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介绍资料:可以先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也可以教师播放地震的相关影像、图片资料,并对图片进行解说,然后谈谈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教师导人:是啊,地震是多么的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94年,当巨大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矶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9自读课文,要求:a.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b.用“——”画出让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c.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全班交流:a.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b.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默读课文,思考:a.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b.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c.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全班讨论:a.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b.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新词。

复习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自主读读课文,将自己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感动;对不懂的词语、句子,小组内先试着回答一下。

全班交流,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的变化。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a.“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b.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时,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伤心,表现出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撕心裂肺的喊叫声。②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

c.“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①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②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d.“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①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②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在支撑这父亲—— “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③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④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⑤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38个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e.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过:“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①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②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③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这种坚定的信念终于让父子团圆。读一读父子之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

f.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①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速读课文,夸夸这对父与子。

质疑:a.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b.“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同桌交流: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四、课后拓展,课堂练笔。

想一想,阿曼达被埋在废墟中时,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试着写一写。

阅读类似的颂扬亲情的故事。

雨中的花教案篇4

教学内容:

体育课堂常规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体育课常规的基本要求。

2、纠正学生眼保健操的动作,保护学生视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记住体育课的常规要求。

教学难点:

正确地掌握新编眼保健操动作

教学过程:

一、课的导入

1、请几个同学自我介绍,说说以前上体育课时,教师有哪些要求。

2、分析不同学校,不同教师,有不同的要求,说明统一要求的必要性。

二、室外体育课常规

1、体育课的分类:室内、室外。上何种体育课,只有体育委员到办公室问老师,其他人去问会挨批评的。

2、服装:皮鞋、凉鞋、拖鞋、硬底鞋等不能穿;过长的大衣,不结实的衣服不要穿;有伤害性质的器具,如小刀、钥匙等不能带。

3、请假:小病能走动的同学一定要向我本人请假;大病不能走动的、或能走动但病情严重的可以向班主任请假,但要告诉体育委员,由他向我说明情况;如果同学本身有某种疾病,长期不能参加体育活动的,请提前告诉老师,千万不能勉强上课,否则后果自负。

4、课前整队:体育委员提前5分钟整队(两队)齐步走到指定上课场地,不允许打闹或大声喧哗。

5、站队:体育委员提前1分钟整队(四队),等候老师来上课。

6、体育器材:由老师指定同学到器材室登记、领取和收还,其他人没有这个权力。

7、上课要求:上课要认真听讲、积极练习,服从老师组织安排,无论是上侧所、买水、有人找等什么事都不能不辞而别,应先向老师请假或说明,老师会通融的。一旦有课上吵架、斗殴等事件,旁观者知情人应立即报告老师,否则你的错误比他们更严重。当然参与者最好要主动向老师说明。

8、下课前:无论你在哪,做什么,都必须记住下课前5分钟整队,这作为一条规矩,铁的纪律,否则作早退论处。

9、考试:体育成绩是由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综合评定的。大家注意平时的上课表现,还要重视每一次考试,否则会影响到你的期未体育成绩,甚至体育中考成绩。那么体育考试考什么呢?体育课学的东西就是要考试的内容。

10、违规处理:主要是说服,扣你的班级个人常规分,严重的交由班主任处理。

三、眼保健操纠错

1、请几个同学展示眼保健操的动作

2、同学评价,并说出原由

3、观看正确的眼保健操视频

4、分节讲解,学生模仿练习,同桌相互纠正。

四、布置课后作业:

1、熟记体育课常规,下节课体育委员检查。

2、体育委员认真检查日常眼保健操,纠正不了的同学上报老师

雨中的花教案篇5

教学内容:

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20面、21面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依据路程、速度和时间的等量关系求相关的量,并能用统计表和折线统计图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2、进一步体会图示方法的简洁性和有效性,使学生逐渐形成数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行爱国主义和思想品质。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统计表和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我国运动健儿刘翔在2004年奥运会上,110栏比赛冲刺的图片。

让学生自由发挥,谈一谈图片的内容及意义,说一说自己的心情。

师:老师把他们比赛情况制成了统计图。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有哪些发现?

生:有7名运动员参加决赛。

生:有个运动员没有跑完。

师:哪一条线段是表示我国运动员刘翔跑的路线?为什么?他的路线有什么特点?

生:相同路程,时间短,速度快,表示速度的线段倾斜度大些。

师:110栏比赛是奥运比赛项目,你还了解哪些奥运项目?给大家介绍一下。

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师:除奥运项目外,你还了解哪些非奥运比赛项目?

(跳绳、越野赛跑、赛车等)

教师说明:这些虽然是非奥运项目,但是它们同样能够锻炼我们的身体,增强我们比赛技能,同时我们还可以欣赏到美丽的大自然风景。

出示几幅美丽大自然的图片,供大家欣赏。

[评析]:教师充分利用刘翔夺冠这一社会信息资源,让学生亲历、感受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同时进行爱国主义。

二、合作探究,了解越野赛跑的比赛方案。

1、出示小动物比赛的课件,教师进行介绍。

师:今天,动物王国的小动物们,在狮王的号召下也开展一次8千米的越野赛跑。参赛的有乌龟、兔子、小羊。

乌龟想:在龟兔赛跑中,我在兔子偷懒的情况下,侥幸赢了比赛。这次可不一样,我怎么跑的赢它们呢!我还是以4千米/时的速度跑一半吧!反正我也得不到冠军,剩下的路程我还是坐下来休息吧!。

兔子想:这次比赛可不能再偷懒,我先以16千米/时的速度跑完前半程,再加速以8千米/时的速度跑完后半程。

小羊想:我带上充足的食物、水、药品等,以12千米/时的速度跑完全程。

师:以它们的想法,你能算出谁会拿到冠军吗?

小组交流合作完成。

出示合作结果,谈谈自己计算方法。

展示:乌龟用的时间:4460=60(分钟)(60分钟只跑了一半的路程)

兔子用的时间:41660=15(分钟),4860=30(分钟),

15+30=45(分钟)

小羊用的时间:81260=40(分钟)

所以它们的名次依次是:小羊、兔子、乌龟。

师:你赞成谁的.想法,为什么?

生:我赞成小羊。

生:①有始有终、坚持不懈。②注意比赛技巧。③做好充分的准备。

2、根据自己的计算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时间/分101520303540455060

乌龟路程

兔子路程

小羊路程

小组分工完成。

3、根据上表画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

4、根据上面的统计图你了解到哪些内容?小组内讨论研究。

①、乌龟和小羊用同样的速度行驶,所以是一条直线段。

②、兔子前4千米它用的速度相同,是一条直线段;后4千米它用的速度也相同,仍是一条直线段,但前后速度不同,所以形成一条折线。

③、速度快时,线段的倾斜程度大些;速度慢时,线段的倾斜程度小些。

兔子以16千米/时速度比赛的线段倾斜程度最大;乌龟以4千米/时的速度比赛的线段倾斜程度最小。

[评析]:如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教师借助小动物的比赛,充分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讨论交流、发表见解,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人文性。学生了解到越野赛跑的有关知识,还深深体会到做人的道理和比赛的技能。

三、小结:通过这节课,你对越野赛跑有了哪些认识?有什么收获吗?

生:越野赛跑可以锻炼我们的身体,欣赏大自然的美境。

生:做什么事,要有始有终,不能气馁。

生:在路程和时间统计图中,速度快时,线段的倾斜程度大些;速度慢时,线段的倾斜程度小些。

四、回归生活,体验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类似的数学问题和我们擦肩而过,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探究,这也许是一件回味无穷的事情。

例如:我们离期末考试还有十天的时间,我们复习的还有40面的内容,你能设计几种合理的复习方案吗?说一说你设计的理由。

生:每天复习4面,10天复习完。

生:每天复习5面,8天复习完,后两天看看其它内容。

生:前6天看30面,后4天看10面。

师:根据大家的方案设计统计图。

[评析]:教师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的实际内涵。学生自由展示自己的发现,提出问题,师生互评、互学、互勉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无穷魅力和成功的喜悦。

五、放一段越野赛跑的曲调,让学生轻轻松松地结束这节课的学习。

[总评]:

1、突出人文性,让学生展示智慧和个性。

教学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共同体内的交往,要求在交往中富有人文气息,每个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应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特别是精神上的满足。这也许是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往往忽视的地方,所以在课堂上不仅要有知识交流的主线,还应有一条情感交流的主线。在设计中加了许多情感素材,加强学生思想,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2、关注学生的发展,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教师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进行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知识,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创新。只有学生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获得知识与能力才能得到共同发展。

在设计中,老师大胆放手,给予学生充足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时间,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

3、注重学生人人做数学。

要求学生人人动脑想、动手算、动手画,人人做数学。通过越野赛跑的研究,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实践活动中去,并从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学习的技能和方法。

雨中的花教案篇6

设计意图:

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对于数字1——10,小朋友们已经认识并能够书写,但是对于数字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孩子们了解不多,可是数字在生活中却无处不在,本次活动,我和幼儿共同搜集生活中有数字的实物,一起探寻、了解各种数字的含义,通过引导幼儿看图,发现数字的有趣和给我们生活提供的方便,最后引导幼儿结合自己已有经验,创造性地运用数字,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活动目标:

1、观察生活中有数字的实物,初步了解各种数字的意义。 2、能结合自己已有经验,创造性的运用数字。 3、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关注身边事物的情感态度。

活动准备:

收集生活中各种有数字的物品: 1. 食品类(饮料瓶、食品罐、食品包装盒等) 2. 生活用品类(沐浴露瓶、挂历、手机等) 3. 测量类(弹簧秤、卷尺、直尺、额温仪等)

活动过程:

一、用特殊号码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

1、教师出示火警图片,提问:这时什么数字?它表示什么意思?打了119,谁会来呢? 2、出示110、120数字,提问:这些数字又表示什么意思呢?看看拨打这个号谁会出现?

二、发现生活中的数字,探索各种数字的不同含义。

1、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教师:在生活中数字是无所不在的,今天就有许多数字来到我们身边,让我们一起来找找吧!

2、鼓励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教师:你在什么东西上发现了数字,它表示什么意思?谁愿意大胆到前面来,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挂历上的日期、门牌号、额温计等)。

3、结合已有经验,创造性的运用数字。提问:你觉得还可在什么地方贴上数字标记,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方便?(班级门牌号、杯架上贴数字)等。

4、指导幼儿完成幼儿用书《生活中的数字》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和幼儿共同搜集了生活中有数字的实物,一起探寻、了解了各种数字的含义,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性高、思维灵活,但是在完成练习时,幼儿大部分掌握不好,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总结有以下几点:一.教师在提问幼儿时语速过快;另外,教师在引导幼儿探寻实物上的数字时,没有侧重点和针对性,造成幼儿不懂练习题怎样做,通过这次活动,我又发现了自己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今后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一定要了解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科学合理的促进幼儿愉快发展。

雨中的花教案推荐6篇相关文章:

瓶子里的花教案6篇

幼儿彩色的花教案通用6篇

中班冬天里的花教案优秀6篇

冬季的花教案5篇

幼儿彩色的花教案5篇

生活中的科学教案6篇

中班冬天里的花教案5篇

花园里的花教案5篇

花瓶里的花教案反思5篇

美术课花瓶里的花教案7篇

雨中的花教案推荐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