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力的教案精选8篇

时间:
Indulgence
分享
下载本文

教师应在教案中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在教案中详细说明,美篇巴巴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运动与力的教案精选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运动与力的教案精选8篇

运动与力的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运动能使人身体健康,能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2、认识一些简单的运动项目,并愿意愉快的参加运动。

活动准备:

1、故事ppt。

2、幼儿在课前了解各种运动项目的名称。

3、各种运动项目的图片制作的ppt。

活动过程:

一、引入(优优的烦恼)

1、观看图片:

师:这个小老鼠叫优优,你觉得优优给你什么感觉?知道它为什么会这样吗?

二、听故事《优优的烦恼》。

1、教师讲故事,幼儿欣赏。

2、提问

(1)小老鼠优优是怎么会变胖的?

(2)变胖的优优遇到了哪些困难?

小结:原来优优是因为吃了太多的东西才变的.很胖的,变胖的优优有很多事情都做不了。

师: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助优优?(少吃没有营养的东西,多运动)

小结:原来运动不仅可以帮助优优减肥,还能让优优更健康,更漂亮。

三、介绍运动项目

师:既然运动能让我们健康,那你们知道哪些运动项目?

师:刚才你们说了很多运动,我们看看这些运动你都知道吗?(播放ppt)

四、大家一起来运动

师:运动可以帮助我们的身体健康起来,还非常有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运动运动,来跳健康操吧。(播音乐,一起跳健康操)

附:故事《优优的烦恼》

优优是动物王国里最漂亮的兔子,她在选美比赛中得到了冠军,从那以后优优每天都会收到很多礼物。有蛋糕、巧克力、薯片、果汁,优优把这些礼物都送进了自己的肚子里,她也一天一天的开始变胖了。有一天,优优去邻居家作客,刚坐下,就把邻居小猫的椅子压坏了,优优真是过意不去,因为她实在太胖了;又有一次优优要去参加一个舞会,她拿出了一件非常漂亮的衣服,可是她却穿不进去,因为她太胖了,没有漂亮的衣服怎么参加舞会呀?她只能不去参加了;还有一次,她想和朋友们一起做游戏,可是她的朋友都不愿意,因为她胖了,谁和她一组肯定会输的。经过了这几次事情,优优心里难过极了,都是因为她太胖了,所以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优优该怎么办呢?

运动与力的教案篇2

《自由落体运动》说课1. 说教材“自由落体运动”是高中物理“物体运动”一章的内容,教材的目的显然是把它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由于学生对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的印象很深,因此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不同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一样的以及不同物体在同一位置的重力加速度都是g。教材的思想体系是:(1) 通过毛线管(牛顿管)实验,证明在无阻力情况下物体下落快慢相同,并观察其轨迹是直线。(2) 利用教材的闪光照片和数据表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方法,确定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的。(3) 揭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给出常用值。(4) 归纳出其运动性质和运动规律,并能运用。因此,教材的主体思想是,经过实验及分析,学习自由落体运动、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以及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以达到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能力的目的。2. 说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拟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定义并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并能用Δs=at2和教材的闪光照片及数据表,确定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引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并能导出公式vt= gt和h=2。(2) 实验目标:通过观察空气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动和毛线管内“真空”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动,比较得出常见的轻、重物体下落快慢不同是空气阻力所致。通过分析小球自由下落的闪光实验,学会物理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方法。(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使之会验证匀变速直线运动;通过分析、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培养分析、推理、综合的能力。(3) 德育和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认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 说教学方法(1) 实验观察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让学生观察金属片、纸片、羽毛在空气中的下落以及在毛线管内的“真空”中下落的现象,分析出在“真空”中物体下落快慢相同。(2) 实验研究 为使学生判断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启发学生利用闪光照片以及数据表的实验数据,证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并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启发学生推导出 vt= gt和h=2的公式。(3) 讲练结合式 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应用上,让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死套公式,随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引导分析错误原因,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巩固强化有关知识。4. 说学法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现代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本节的教学法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自己得出结论,在其中渗透物理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受到学习方法的训练。

运动与力的教案篇3

区域设置:

一、语言区:怎样预防感冒

目标:

知道冬季是干燥、寒冷的季节,能讲述一些预防感冒的方法。

材料提供:

故事图片、医生帽、小兔头饰

操作说明:见照片

二、生活区:我的小绵羊

目标:

1、练习在软物上绕线的技能。

2、发展幼儿双手、手眼协调能力及练习手腕力度的控制。

材料提供:

小绵羊图片、各色粗、细毛线

操作说明:见照片。

三、数学区:给雪人排对和画图的另一半

目标:

会按物体的某一特征排列7个物体的序列及感知物体的对称。

材料提供:

给雪人排对:雪人按照高矮、胖瘦各备6份,高矮标记、胖瘦标记、记录纸、勾线笔

画图的另一半:对称图作业单、各色蜡笔、勾线笔

操作说明:见照片。

四、科学区:天冷了怎么办

目标:

能根据生活经验从各张图片中找出御寒和保暖的方法,有初步的冬季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材料提供:

若干冬季取暖用品及方法的图片、若干夏季用品、记录纸、笔

五、美工区:装饰帽子、围巾、手套和装饰过冬的小动物

目标:

能大胆运用简单、变化的点、线或几何图形装饰帽子、围巾和手套,愿意尝试用新的方法,装饰过冬的动物。

材料提供:

装饰帽子、围巾、手套:帽子、围巾、手套

装饰过冬的小动物:若干过冬小动物(轮廓图)、蜡光纸、胶棒、剪??

操作说明:见照片

指导重点:

1、引导幼儿能将自己的操作结果按照要求记录在记录表里;

2、重点指导幼儿能够按照从高到矮、从胖到瘦进行排序,并进行正确记录,还原材料时能够“对号入座”;

3、引导幼儿创造性地进行装饰,综合使用点、线、圈。

运动与力的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在学习儿歌的过程中,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2、仔细倾听科学童话,了解内容,并能从中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

3、熟悉昆虫的定义,并能据此作出判断。

活动准备

1、ppt课件:昆虫

2、趣味练习:正确地找出昆虫的名字

活动过程

一、什么是昆虫

1、 ppt课件:昆虫

(蜘蛛、蚂蚁、螳螂、蚕、知了、蝈蝈、蜈蚣等)

提问:它们中那些是昆虫?

你觉得长得怎样的虫虫才是昆虫?

二、讲述:昆虫运动会,了解昆虫的判断特征。

1、教师:昆虫要开运动会,有哪些虫虫来参加呢?

(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

2、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小蚂蚁要请蜗牛、蜈蚣、蚯蚓和蜘蛛回去?

帮助幼儿回忆故事内容,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3、出示毛毛虫

教师:毛毛虫来了,它能参加运动会吗?为什么?

为什么毛毛虫参加两个项目的比赛?

(再次完整欣赏故事,提示幼儿注意倾听故事中角色的对话)

3、通过儿歌进一步对昆虫特点加深印象

运动会,真热闹,昆虫朋友来参加。

头胸腹,分三段,首先先要看清楚。

一二三,四五六,我们都有六条腿。

不能多,不能少,千万不能数错了。

故事《昆虫运动会》

森林里的昆虫们决定举办一个运动会,比一比谁的本领最大。

一大早,大树下热闹极了,蜜蜂来了,蜻蜓来了,蝴蝶来了,瓢虫来了,螳螂也来了。接待员小蚂蚁热情地招呼他们,为他们报名。

这时,蜗牛和蚯蚓慢吞吞地爬过来,他们也想报名参加。小蚂蚁礼貌地对他们说:“对不起,你们没有脚,不是昆虫,欢迎你们做观众观看比赛。”蜗牛和蚯蚓只能回去了。

蜈蚣和蜘蛛也来报名。小蚂蚁礼貌地对他们说:“对不起,你们不是昆虫,不能报名。”蜈蚣说:“我们有脚啊,为什么不能报名?”蚂蚁说:“昆虫只有六条腿,你们的'腿太多了,所以不是昆虫,欢迎你们做观众观看比赛。”蜈蚣和蜘蛛也只能回去了。

一条毛毛虫一扭一扭的过来了,小蚂蚁见了,说:“对不起,你的脚太多了,也不是昆虫。”在一旁的蝴蝶姑娘赶紧说:“不对不对,毛毛虫是我的孩子呀。过些天他长大了,也会像我一样有头、胸、腹和六条腿,它也是昆虫呀!”于是,小蚂蚁就为毛毛虫报了名。悄悄告诉你,毛毛虫要参加两个项目——爬行和飞行,你知道为什么吗?

运动与力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实例,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正确判断平移和旋转。

2、利用原有的工具,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3、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重点: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区别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法:

观察法与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的观察和分析平移与旋转现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教师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游乐场中认识轴对称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游乐场,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播放游乐场动画视频。(视频中包括:开火车、旋转飞机、缆车和滑梯等游乐项目。)

提出观察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看看画面上都有哪些物体在运动,它们是如何运动的?(课件出示游乐场的情景图:开火车、旋转飞机、缆车和滑梯等)

提问:这些项目大家都玩过吗?谁能来玩一玩?(引导学生用手势、身体来模仿这些玩具的玩法。)

学生不能用手势等来表演时,教师可以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示。学生汇报分类的结果,并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2、谈话:你们不但观察得认真,而且还会分类。像缆车、滑滑梯这样的运动叫平移。像旋转飞机、飓风车这样的运动叫旋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两种运动。

复习旧知:“对称”

师:同学们刚才观察得非常仔细,发现了这些各式各样的图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它们的左右两边都是完全一样的。这种现象在数学上称为——对称,这些物体就是对称现象。

剪一剪——轴对称图形。

(1)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对称图形,老师这里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纸张,大家能够用剪刀试着剪出一个对称图形码?

在剪之前先想一想怎样剪才能剪出对称的图形,然后动手试一试。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剪一剪。

组织学生将自己小组剪出的对称图形进行展示并汇报各自的剪法。

(2)引导学生明确剪对称图形的方法。

要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可以先把纸张进行对折再剪,最后沿对折的地方打开,这就形成了一个对称图形。

教师小结:

像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同桌交流,将剪出的图形对折,看看是否完全重合,说说同桌剪的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怎样判断?

教师引导:

我们剪轴对称图形时,先要对折,那就是说,把你手上的图形对折,如果能完全重合,就是轴对称图形。学生操作,判断。指名上台演示,说说判断的理由。(展示时,教师注意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横着、竖着、斜着的方向对折,感受不同角度进行判断。)

说一说,在我们的周围你能找出轴对称图形吗?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9页“做一做”。说说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说明理由。

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将图形对折,看看是否完全重合。完成教材“练习七”的第1题。谈话:生活中还有很多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老师收集了一些图形,这里有轴对称图形吗?你是怎样确认的?出示第1题的图形,让学生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指名汇报。

二、互动探究

1、生活中的平移。

谈话: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像缆车是向前平移,滑滑梯是向斜方向平移,你瞧,这里有一个观光电梯,它是什么运动?(平移)

师:说得真棒,瞧,我们学校的观光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只要是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谈话: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平移现象,(教师走到窗户旁)你瞧,老师把窗户打开,这个推开窗户的运动是什么现象?(平移)对了,这是平移,那么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吗?举例说说。让学生先说给同组的同学听,再指名回答。

师: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想)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真棒!请坐。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你能用你桌面上的物体做做平移运动吗?(学生边说边做。)

2、移移看。

(1)课件出示例2的房子图。

谈话:这里有几座小房子,哪几座小房子能通过平移相互重合?让我们一起来移移看!(课件中小房子整体移动。)再问,小房子是朝哪个方向移动的?(向上平移)移动了多远?(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向上或向左等)

谈话:说得真棒,瞧!(课件出示移动)小房子平移重合在一起。生活中的旋转。

(1)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平移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

法,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在游乐园里,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师: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9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小结:像钟面的指针、风车、螺旋桨,它们都绕着一个点(一个中心)移动,这样转动的现象,都是旋转现象。板书揭示课题:旋转(2)师: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1圈,右转1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学生活动,互动点评。)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1页“做一做”。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教材第121页的学具照样子做陀螺。

小组合作,共同制作,将制作好的陀螺试着玩一玩。(一开始玩起立不太顺利,教师可先和一个学生示范。)

2、完成教材“练习七”第4题。课件出示小鱼图。

谈话:哪些鱼通过平移与红色的小鱼重合,把它们涂上你喜欢的颜色。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学生交流汇报: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重合?是怎样进行平移的?(学生一边表述一边在投影仪上操作)哪些通过平移后是不能重合的?为什么?

3、完成教材“练习七”第5题。

谈话:春天来了,草地上热闹起来了,小动物们在草地上聚会呢,(课件出示图形)草地上有哪些小动物?哪些图形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连一连。

学生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再连一连。思考: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小白兔、蜗牛可以通过平移重合,蝴蝶、乌龟它们在不同的方向,平移后,不能重合。)

师:一些图形通过向不同方向的平移可以使图形互相重合。

四、课堂小结

谈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平移和旋转现象,像开关水龙头、转动的方向盘、风车这样(围绕一个中心)转动的现象,都是旋转现象。而像滑滑梯、推拉窗户这样(沿着直线)运动的现象都是平移现象。下课后,走出教室,去找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板书设计平移和旋转

平移: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变化。平移现象:观光梯、缆车、推拉窗户……旋转:物体围绕着某一点(一个中心)移动。旋转现象:钟面的指针、摩天轮、螺旋桨……

运动与力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

2.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3.知道测量有误差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长度和时间的方法;

2.通过实验,学习刻度尺和停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3.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

2.认识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养成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停表测量时间.

?教学难点】

测量长度时读取估计值.

?教学准备】

教师用:习题及图形(事先写或画在后黑板上)、刻度尺(量程0~1m,分度值1cm)、钢卷尺(量程0~2m,分度值1mm)、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石英钟、电子手表、j1202机械停表(精确度)、j1202电子停表(精确度)等.

学生用:刻度尺(量程0~15cm或0~20cm,分度值1mm)、铅笔、金属块、j1202机械停表(精确度)、j1202电子停表(精确度)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课件导入

?展示课件】展示几个有趣的“视觉错视”实例.

1.图甲中两根紫色的线是直的吗?

2.图乙中红色的线哪根长?

?过渡语】靠我们的感觉器官去判断,很难精确,而且有时会出错.所以,要作出准确的判断,得到精确的数据,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

?设疑引题】尺、 秤、 钟表、 温度计等是我们熟悉的测量工具或仪器.它们都有刻度,测量时需要正确使用它们,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那么如何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感觉不可靠,测量有必要,从而引出课题.)

1.学生相互谈谈自己的感觉,并请2~3名同学回答感觉的结果.

2.去掉背景后,再次观察,发现:

甲图中两根紫色线都是直的;乙图中红色线一样长.

3.认识到感觉不可靠,要想获得准确结果,应该进行测量.

二、新课讲授

1.长度的单位

(1)长度单位的符号

(2)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3) 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

2.长度的测量

(2)实验: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过渡】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首先规定它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布置自学】

1.阅读p15科学世界“国际单位制”.

2.阅读“长度的单位”部分(p10-p11).

(时间2分钟)

?提出问题】

1.在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2.现在又知道长度有哪些新的单位?它们同米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反馈练习一】

指导学生完成下列问题:

1. 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单位:

①中学生身高大约

②一支铅笔直径约为10

2、完成单位换算:

③人头发直径约7×10-5m= μm

④一张纸的厚度约10-4m= nm

?温馨提示】要注意换算格式,正确的格式是数字不变,把相应的单位作等量代换,示范如下:

7×10-5m= 7×10-5×106μm=70μm。

(设计意图:对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感性认识,并能准确进行单位之间换算)

?过渡】为了准确测量长度,人们设计制造了各种测量工具,你都知道哪些常用的测量工具?

1.了解“国际单位制”.

2.带着问题阅读,并交流归纳:长度的单位有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换算关系:1km=103m 1d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思考回答:

①中学生身高大约

dm

②一支铅笔直径约为10

mm

③人头发直径约7×10-5m=

70 μm

④一张纸的厚度约10-4m=

105 nm

(1)长度的测量工具

(2)观察刻度尺

?展示实物】

?指出】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提出问题】观察下图刻度尺(或学生常用的刻度尺)的外形回答下列问题:

(1)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

(2)它的量程是多少?

(3)它的分度值是多少?

?强调重点】1.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如果磨损,要从一个清晰的整数刻度线量起.

2.量程是一个测量范围,而不是测量的值.

3.分度值是相邻两格间的距离,反映了刻度尺的精确程度.

(设计意图:使用任何测量工具时,首先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锻炼学生观察能力.)

根据生活经验和阅读课本

p11-p12回答:刻度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观察图示的刻度尺回答:

在图示的刻度尺中,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磨损,它的量程为0~8cm,它的分度值是1mm.

(3)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引导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测量铅笔的长度、物理课本的长和宽等,暴露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纠正,引导学生能正确使用刻度尺.

?出示问题】在测量的过程中,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1.要测量以上长度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刻尺?

2.怎样放置刻度尺?

3.读数时要注意什么?

4.记录数据时要注意什么?

?归纳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选、放、读、记”.

各组按要求测量,体会测量的过程和方法,并总结出测量步骤和注意事项:

(1)选:在实际的测量中,首先估测被测物体的长度不能超过刻度尺的量程.其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精确程度,选择合适的分度值.

(2)放:即刻度尺的位置应放正,零刻度线对齐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如图甲所示),不能歪斜(如图乙所示).

(3)读:即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图丙所示);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图中铅笔长度为,其中69mm是准确值,是估计值.

(4)正确读取估计值

(设计意图:通过亲身测量长度,感受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以例代讲 突破难点】

如图所示,被测物体长度分别为 cm

?难点剖析】在测物体长度时,被测物体末端

正好落在刻度线上时,我们读的估计值为零,

记录时也不能省略.如图所示,物体长度的准

确值是,估计值是,因此读数应为 cm,不能读作.

(设计意图:利用练习,进一步突破估读这个难点)

?反馈练习二】

1.如图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 尺精确些,就使用方法而言, 不正确.用a尺测量出的物体长度是 .

(4)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字和单位.丁图中木块长度为

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答案:(有的同学可能会读成,也有的同学可能会读成cm.)

讲解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深化认识,归纳总结出答案:cm

讨论交流:刻度尺a分度值是1mm,刻度尺b分度值是,因此刻度尺a精确些.刻度尺b有刻度的一侧没有靠近被测木块,使用方法错误.被测木块的末端恰好落在短刻度线上,此时长度准确值为,估读值为,所以木块长为

答案:a; b; (或)

(5)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的特殊方法

3. 时间的测量

(1)时间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2)计时工具

?知识拓展】

1. 为了测出细铜丝的直径,某同学把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32圈,如图所示,用分度值是1 mm的刻度尺测得这32圈的总宽度为cm,可算出细铜丝的直径约为mm.

2. 给你如图所示的一段曲线,你能想办法测出这段曲线的长度吗?

(设计意图:渗透测长度的特殊方法累积法、

替代法、化曲为直法.)

?过渡】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经常进行长度的测量外,也经常需要对时间进行测量.

?提出问题】

1.你知道的时间单位有哪些?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2.测量时间的工具有哪些?

简单介绍,在古代人们测量时间的工具有哪些?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了解时间测量工具的发展历程。)

思考交流: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是1mm,所以其准确值是;估计值是0. 00cm;细铜丝的总长度为是:+

=,然后除以32圈,得到细铜丝的直径为

答案: ;

讨论交流:先找一段柔软的棉线,让棉线沿着曲线的形状附着在曲线上,在曲线两端处的棉线上做记号.然后将棉线取下,伸直.最后用刻度尺测出棉线上两个记号间的长度,就是曲线的长度.

学生自学,组内谈论回答:

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有时(h)、分(min)。

1h=60min

1min=60s

2.测量时间的工具有:石英钟、电子表、机械停表、电子停表等

(3)实验:用停表测量时间

?指出】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机械停表的使用

?示范停表的使用】以实验室j1202机械停表为例.

?引导实验】组织学生按课本步骤进行分组实验,对暴露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纠正.

阅读“知识加油站”,熟悉机械停表的使用方法.

小组内同学相互帮助,在“知识加油站”的基础上,熟悉按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练习使秒表启动、停止和回零,并正确进行读数.

?反馈练习三】

如图所示机械停表读数是 min s.

答案:

讨论回答:

机械停表的大圈1整圈是30s,1大格是1s,每大格又均匀分成10个小格,所以每一小格是.小圈1整圈是15min,每一小格是小圈指针指示时间超过,大圈指针指示是,因此读数是.

?问题过渡】在刚才测量长度和时间的过程中,我们测量的结果一定等于物体的真实值吗?如果不等,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布置自学】阅读课本p14“误差”部分,时间2分钟.

?提出问题】

1.为什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

2.减小误差有哪些方法?

3.错误与误差有什么不同?

?反馈练习四】

有五位同学,使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他们测量的结果分别是:①㎜;②㎜;③㎜;④5㎜;

⑤㎜.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测得这个物体的长度应为㎜

b.测得这个物体的长度应为㎜

c.这五次测量结果中误差最小的是第③次

d.这五次测量结果中误差最小的是第⑤次

?强调】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时,平均值小数点后保留与原题中相同的位数。

(设计意图:利用反馈练习巩固减小误差的方法以及对错误测量结果的判断) 学生阅读思考课本p14“误差”,交流讨论并回答问题:

1.由于受所用的仪器和测量者的不同,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别,这个差别叫做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2.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3.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思考交流:题中所用刻度尺最小分度为mm,第④四个读数187. 65㎜错误.其它四个读数分别为:①㎜;②㎜;③㎜;⑤㎜,它们的平均数为5mm,在这里只平均值有效数字个数应该与测量值有效数字个数相同,则物体的长度应为mm,综上所述,应选d.

三、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梳理本节知识要点,见附件1.

四、课堂检测 老师巡视、讲评. 完成检测题,见附件2.

五、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2、 4. 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1km=103m 1d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二、长度的测量

1、基本工具:刻度尺

2、使用刻度尺的方法:选、放、读、记

三、时间的测量

1、单位及换算:1 h=60 min 1 min=60 s

2、停表的使用:一启动;二按停;三读数;四归零。

四、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

1、减小误差的方法:

2、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是否可以避免

运动与力的教案篇7

教学目的

1.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上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重点: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新课教学:

让学生先自学后提出问题

1.人们通常是怎样看待自由落体运动的?

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的重量的大小决定,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可以通过演示纸片和粉笔头来加以说明)。

这种看法正确么?错在什么地方?(轻的物体受到的阻力大,重的物体受到的阻力小上述说法不正确)。

2.在没有空气阻力的空间物体下落的快慢如何呢?

演示:⑴.粉笔头和小纸团下落

⑵.牛顿管(也叫钱毛管)

实验说明了什么?(不同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结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强调:⑴.这种运动发生在真空中。

⑵.若空气阻力很小,可忽略时,也可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3.自由落体运动是一个什么性质的运动呢?

回顾前面所学知识,怎样判断一个运动是否是匀变速运动呢?(△s=常数)

下面分析课本上的闪光照片

⑴.测出小球的位置坐标x

⑵.计算出相邻两个小球间的距离s

⑶.计算出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s

比较各个△s可见都接近于2,若忽略误差,可见△s相等,等于常数.即自由落体运动是一个匀变速运动.

由于初速度为零,所以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4.自由落体加速度大小、方向。

不同物体在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下落,同时到达地面。由s=

可知,加速度大小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用g表示。

重力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大小:不同地方数值不同。如课本表格所示,由表中可见,重力加速度g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

通常计算时:g=9.8m/s 2

粗略计算时:g=10m/s 2

5.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其规律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就是把a变成g,其公式如下:

Vt=gt

S=

Vt 2 =2gs

运动与力的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在了解昆虫特征的基础上,学会儿歌。

2.有节奏地看图谱念儿歌。

活动准备:

1.课件。

2.昆虫图谱。

3.人手一份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观察课件,初步感知儿歌中的形象。

1.教师:小朋友们,今天在草地上有一场特殊的比赛——昆虫运动会。你们都认识了许多的昆虫,来猜猜看会有哪些昆虫来参加运动会呢?

幼儿猜测,教师依次点击昆虫(蚱蜢、瓢虫、螳螂、蚂蚁、蜻蜓、蝴蝶)

二、结合图片,分析儿歌中昆虫适合参加的比赛项目。

1.运动会上来了这么多的昆虫,除了有运动员,还会有谁?(裁判)你们觉得谁来做裁判最合适?(声音响亮)

教师:知了的叫声特别响亮,就像裁判在吹哨子。

教师结合图谱说“一只知了吹口哨”(两遍,加强句式练习)

2.蜻蜓早就想参加运动会了,我们可以推荐它去参加什么比赛项目?想一想蜻蜓有什么特长呢?

幼:蜻蜓的平衡能力特别好,它能稳稳的保持不动停在水面上。

教师:蜻蜓的平衡能力这么好,我们就推荐它去参加比平衡吧!

“两只蜻蜓比平衡”

3.瓢虫看到了说我也要参加运动会,你觉得瓢虫有什么本领?参加什么比赛最合适?

幼:瓢虫喜欢爬上叶子,吃掉叶子上的蚜虫。

教师边放图片边说:“三只瓢虫比爬竿”。

4.这是谁呀?(螳螂)有几只?螳螂能参加什么比赛呢?

幼:螳螂的前肢像大刀,我们国家的国粹——中国武术,就有一项运动时耍大刀,螳螂的前肢这么厉害,可以比赛大刀。

教师: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四只螳螂比大刀”

三、幼儿操作。

1.教师:看看图上还有哪些昆虫也来参加运动会,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份操作材料,请你们根据数字,找出与它数量相同的昆虫贴在数字后面,完成了以后,想一想它有什么本领?可以参加什么比赛呢?自己试着用完整的话念一念。

幼儿操作。

2.教师:请你们拿着你们的操作卡轻轻地回到座位上。

四、完整练习儿歌。

1.教师:哪个昆虫的数量是5呢?蚂蚁适合参加什么比赛呢?

幼:蚂蚁能够举起比它身体还要重的物体。

教师:它的力气这么大,可以参加举重比赛(做举重动作)

“五只蚂蚁比举重”

2.教师:数量为6的昆虫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是不是6只(师幼数数)

教师:蚱蜢有什么本领呢?可以参加什么比赛呀?

幼:蚱蜢能跳得很高。能参加跳高比赛

教师:“六只蚱蜢比跳高”

3.教师:美丽的蝴蝶也来了,它在运动会上会做些什么?它要给昆虫们做啦啦队,喊加油呢!

教师:“七只蝴蝶来跳舞”

4.其实我们把这些好听的句子连起来念,就是一首好听的儿歌了,名字叫“昆虫运动会”(出示儿歌名字)。

教师:我们一起来念一念这首儿歌,好吗?

5.教师:这一次,老师帮你们指着图片,小朋友念,有没有信心呀?

6.教师:小朋友们!运动会马上就要开始啦!老师要来当一回广播员,让其他的昆虫都来为运动员加油!(教师示范一遍。)

7.教师:老师念的好不好听?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次播音员?好!让我们跟着圆舞板有节奏地把儿歌念出来。

师幼跟着圆舞板念儿歌。

8.教师:这一次老师想请两边的小朋友合作,这一边的小朋友念前半句儿歌(一只知了),这一边的小朋友就把后半句(吹口哨)念完,老师来做指挥,好吗?

幼儿分角色念儿歌。

5.教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一首好听的儿歌,休息的时候你们可以把你们认识的别的昆虫也编进我们的儿歌里,再把我们的操作卡也放到阅读区里,和好朋友一起念一念,好吗?

附儿歌:昆虫运动会

一只知了吹口哨,

两只蜻蜓比平衡,

三只瓢虫比爬竿,

四只螳螂比大刀,

五只蚂蚁比举重,

六只蚱蜢比跳高,

七只蝴蝶来跳舞,

运动会呀真热闹。

运动与力的教案精选8篇相关文章:

小学一年级作文运动会作文精选7篇

我的运动搭子作文精选5篇

共情力的演讲稿5篇

关于54运动的演讲稿精选7篇

校长运动会开幕式致辞稿精选5篇

幼儿园运动会幼儿讲话稿精选7篇

学习力的演讲稿参考7篇

给力的演讲稿800字参考5篇

给力的演讲稿800字7篇

学习力的演讲稿5篇

运动与力的教案精选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4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