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够及时记录内心的感悟,我们可以将心得写完善,及时做好心得体会可以让自己铭记于心,大家可以试着学习写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以下是美篇巴巴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家校家风建设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
家校家风建设心得体会篇1
家规教育突出干部“少数”关键。将家规教育作为《条例》《准则》的学习计划、干部教育培训课程、党员组织生活日以及机关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引导党员干部正确认识“家与国”、“规矩与纪律”之间有机统一、继承发展的关系。提炼新时期余姚机关党员遵纪守廉“三字经”,引导广大机关党员学习借鉴中国传统家规中倡导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思想道德观,切实践行“廉洁从政、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的行为准则。在机关党员中开展寻找优秀家规、祖训、族箴等活动,要求机关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给家庭成员立规矩,鼓励每个机关党员亲自写(立)一个家训,作为理家治家的准则。将家规教育作为加强机关党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挖掘身边机关党员干部清廉典型背后的好家规、好家风,深入剖析案件查处中“家族式腐败”、“身边人腐败”的教训,通过正面学习与反面警示结合的方式,引导广大机关党员重家教、立家规、传家训。
家规传承发挥家庭“主体”作用。牢牢把握“家庭”这一家规传承的主要载体,在全市行政村、社区、学校、家庭中建设“好家风示范点”,在电视台开设“家风”访谈专题,组织开展“家教20招、好家训20例、勤俭节约20例、最感人家庭故事20例”征集活动。设立“余姚好家风”专题网页,通过寻找好家训、宣传好家风、展示好家庭,全方位展示本市优秀家风、传统家训和背后的感人故事,截至目前,已经收集了一批余姚当地历史人物、革命先烈以及当代知名人士优秀家规家训3000余条。在此基础上,在全市党员领导干部家属中开展姚江传统优秀家规家教品鉴活动,通过发放“弘扬家规、拒绝腐败、守住幸福”倡议书、品读优秀家规家训等形式,把廉政提醒式教育覆盖到党员领导干部身边人。深入开展“童蒙养正”廉洁主题教育,先后组织广大青少年开展了“开学第一课学王阳明家规”、编发“红色四明”“吾心光明”等廉洁主题教材、传统廉洁观教育讲师团进校园、青少年廉洁书画作品创作大赛等,引导广大青少年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以此带动家庭良好家风的培养。
家规弘扬注重市民“多数”普及。开展余姚传统家规家训廉洁元素整理挖掘工作,收集整理以“四先贤”为代表的余姚历史名人优秀家规家训、族规族箴、廉洁故事等,编撰成《姚江优秀传统家训选集》一书,收录《开元王氏族箴》、《四明黄氏族谱》、《泗门谢氏家训》、《姚江诸氏家训》、《临山卫阮氏家训》等43篇优秀家训,近期该书已经公开出版。在相关媒体平台开设“姚江传统家风”专栏,在电子平台上传《王阳明家规家训》、《余姚名人家规家训故事集》等视听资料,向市民推介优秀的传统家风。推进“一馆五基地”建设,“一馆”即在余姚名人馆中增设余姚名人先贤家规家训展厅,重点展示余姚先贤名人的优秀家规家训和相关故事;“五基地”即做好余姚五个市本级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提升工作,融入家规家训的元素,打造廉政文化现场教学精品线路。同时,在全市范围内选择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村风民风良好的村、社区,以及注重思想道德教育、有一定工作基础的学校、企业和基层站所,作为好家风建设示范点,全面推进村规、校规、厂规建设。
家校家风建设心得体会篇2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欲治其国先齐其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生活的避风港,也是提供前进动力的加油站。家和万事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建设好自己的小家不仅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健康幸福,也有利于社会大家庭的和谐共荣。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提速,男女平分秋色,追求实现自我价值,各自努力在职场打拼,从而忽视了家庭建设,减少了家庭成员间的互动与交流。由此引发了婚姻、养老、家教、家风等诸多的家庭生活问题,给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带来了极大影响,中国家庭建设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因此,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重视家庭建设必须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三大要务着手。
家庭“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家庭关系和谐与否是家庭生活幸福与否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家庭生活幸福的最重要指标。注重家庭,首先要奉行夫妻之道。所以说,为了在生活上互相照顾,互相关心;为了更好地关心和照顾儿女以及双方的父母,让小孩幸福、老人放心、欢喜夫妻。我们要以爱为根,做到真爱无私、觉爱无价、博爱无条件、实爱无成见,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的责任。家庭教育是对人生影响至深的教育,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生目标的实现。注重家教,首先要让家长们认识到:家庭教育才是真正的人生“起跑线”。教育始于家庭,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为人父母的职责与任务不仅是让孩子吃饱、穿暖、身体好,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启蒙教育,立德树人,教育孩子做人的道理,增长孩子的善心、爱心、恭敬心,纠正孩子的不良言行和过失。家教靠的是家长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以道德力量潜移默化的感化孩子的心灵。当然,家教需要建立家校合作的良好教育生态,通过家校互动、亲子共读、父母学校、家校合作委员会等形式强化家校共育机制。
家风不仅直接影响着家庭成员的健康成长,还是民风和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要素。良好的家风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是人们终身的财富。注重家风,就是传承好家风,不断地释放正能量。家风,也叫门风,是一个家庭的传统风尚。中华民族的传统家风可归纳为“仁义礼智信”五常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断丰富了家风的内涵,以家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社会主义文明的新途径。尽管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风,但幸福的家庭却有着相似的家风,有的讲究道德、诚实守信;有的重视学习、崇尚知识;有的勤俭持家、尊重劳动;有的家庭和睦、科学教子;有的尊老爱幼、邻里互助,
这些都是在注重家庭和注重家教的基础上日积月累逐步形成的。
只有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在家庭建设中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才能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点。中国梦就是人民追求幸福的梦想,在家庭建设中注重家庭是追求梦想的幸福之基,注重家教是追求梦想的幸福之梯,注重家风是追求梦想的幸福之谛。
家校家风建设心得体会篇3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注重家风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从古至今,颜之推《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周怡《勉谕儿辈》、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历史上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等,同样展现着良好的家风。“非淡澹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中的古训至今为世人尊崇。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原生家庭中。原生家庭家风好,这个人就会茁壮成长;原生家庭不重视家风建设,这个人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好的家风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良好的道德氛围、健康的思想氛围、积极的情感氛围、认真的学习氛围、节俭的生活氛围等等。正是这种氛围,造就了一个个身心健康的人、有作为的人乃至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可以说,好家风打造了儿童成长的好摇篮。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婚姻家庭领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恋爱观上的拜金主义、婚姻中的草结草离、家教中的过分溺爱、孝亲中的漠视老人,甚至一些有名望和社会地位的人由于不重视家风建设致使自己尤其是子女走上了犯罪道路,教训是沉痛的。它从反面证实了家风建设的重要性。
家风建设的关键在家长。家长首先要成为家风建设的有心人,才能有意识地创立自己的好家风、延续自己的好家风,使整个家庭与子女受益。各级领导干部尤其要带头搞好家风建设,带头教育好子女。人们习惯于上行下效,领导干部的好家风会对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在加快改革步伐、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新形势下重提家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家庭建设影响着社会建设,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所以,好家风就是一种正能量。我们要从每个家庭做起,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如此坚持下去,社会的正风正气就会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就会进一步提高。
家校家风建设心得体会篇4
学习了《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文章,一下子又触动了我那根敏感的思乡神经,思绪一下子回到了那个偏远的黄河岸边的x老家小农村,仿佛回到了年迈的母亲身边。风雨无情,霜雪老人。而今的母亲已是满头白发,年事耄耋。母亲的芳华不再,母亲的母爱更深,母亲勤劳简朴的家风伴我成长,并滋润我的一生。
儿时的记忆,没有被风霜磨蚀,没有被岁月尘埋,而是愈来愈清晰,愈来愈光亮,愈来愈牢牢地镌刻在我的灵魂深处,历久弥新。儿时的我很不懂事,虽然是个男孩子,却也在过年的时候没有出息地跟母亲哭闹着要新棉袄。母亲为了能让我大年初一穿上新棉袄,在微弱的油灯下密密缝制。初一一大早有人来拜年了,我的新棉袄也做完了。那时的我只有欣喜、只有跳跃、只有和小伙伴们穿新衣戏耍的快乐,却不曾想到母亲的辛苦,不曾想到母亲手头的拮据,更没有对母爱深层次的理解。
我家祖祖辈辈是农民,只是到了我这一代才“出息”了我这个大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城里人”。我小时候生活在x黄河滩头,是母亲把我们三个孩子养大。家境虽然贫困,但母亲以她高远的眼光供孩子们读书。读高中,而且是在县城一中读高中,那不仅是我们一家的骄傲,是我们整个村子里父老乡亲的骄傲,即便是在整个公社也是凤毛麟角,一大新闻。高考前夕,母亲听我说想买一套《数理化丛书》,从箱子底部拿出一个布包,打开一层又一层将里面的钱全部给了我。这钱,我拿在手上,沉沉的、暖暖的,可是我的心里却是酸酸的。这钱,对于我们家来说,可是一笔“巨款”,是母亲省吃俭用多年积攒下来以备“不时之需”的。
我在外地读书的时候,每次从学校回家,母亲总是做最好吃的给我带上。在吃饭都成问题的当时,能吃上白面馒头是极大的奢侈,是一种高消费,白面馒头是只有过年才会有的食物。我后来才知道,那用的是母亲避开“节俭大王”爷爷偷偷给我节俭了一年才积攒下来的“细面”。在我的爷爷看来,吃小麦去了皮的精粉“八五面”是有罪过的。我离开村子返校的时候,母亲站在村口挥手送我的那个瞬间,成为我心中永恒的风景。母亲将那个贫穷的小农村的村口,站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挥成了一抹七彩的虹。
时光如梭,四十多年过去了。在我的心里,母亲除夕夜里为我缝制新棉袄的油灯愈发明亮,为我买书的钱愈发厚重,为我做的白面馒头愈发鲜亮,跟我挥手送别的画面愈发镌刻心间……
母亲是个勤勉的人,是个节俭的人,是个吃苦耐劳的人,是个孝敬老人、和睦邻里的人。在穷困的黄河滩头一个人担起养育三个孩子、照顾两位老人的重任,还要下田种地,其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现在日子好了,吃穿不愁了,但母亲依然秉承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作风,并感染着自己的孩子们。我和弟弟妹妹都在“润物细无声”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家风的浸润。我不排斥时尚,我不反对新潮,我不讨厌名牌,我也不会把自己装扮成一副穷酸模样。但我崇尚节俭,反对骄奢;崇尚勤勉清廉,反对铺张浪费;崇尚仁爱宽容,反对欺诈霸凌;崇尚勤勉耕耘,相信播种就有收获。清贫、恬淡、勤奋、上进已成为我的生活习惯,并将为之坚持一生。
母亲节俭的故事太小太小又太多太多,不胜枚举;母爱宽厚仁慈的情怀感人至深,无从言表。今天,当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用笔触及母亲、母爱、家风这个话题,原本积聚在内心的千言万语难以倾诉,而眼泪却一触即发,朦胧了我的双眼……母爱如泉,滋润我的成长!家风似海,涵养我的一生!
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古语有云,“天下之本在家”。习近平总书记说,“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有一个家,家风纯朴,家教严整,家道兴盛,家庭幸福。
家校家风建设心得体会篇5
?浓浓家风筑民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义方既训,家道颖颖。岂敢荒宁,一日三省。”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个家庭的“知礼节”,关系到整个国家的“仓廪实”,家风是如此的让人珍视。
“不学礼无以立”,家风是立身做人的准则。国之栋梁出于家之苗圃,家风总是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影响和成就着每一位伟人。“孟母三迁”是一个家庭对知识的尊重,于是成就了伟大的思想家孟子,他提出的“仁爱”思想至今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岳母刺字”是一个家庭对精忠报国的敬畏,于是培养了一代民族英雄岳飞,他保家卫国,守护了一方安宁。94岁老革命周智夫“不留金、不留银,只给后代留精神”的纯正家风令世人称赞。正如《礼记·大学》所言:“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风铸就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成为历史英雄人物“兼济天下”的内生动力。
“小家紧系大家”,家风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和谐中国呼唤文明家庭,家风同样为实现幸福美丽“中国梦”提供着强大精神力量。雷国平夫妇携手馈桑梓的教育实践就是从对自己孩子开始,然后扩及到家族的孩子,再到家乡的孩子们,从而在整个村形成崇尚教育、发展教育的风气。龚全珍家庭建好“小家”,服务好“大家”的服务奉献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带动了身边的街坊邻居,让琴亭镇这片红土地充满着和谐的气息。正如习总书记所讲:“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家庭应当成为也必然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支撑,千万个家庭的家风好,社会风气才有好基础,社会发展才有推动者。
“一家仁,一国典仁”,家风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家风建设关系党风和政风。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作为引领和推动国家发展的“关键少数”,家风建设既是提升个人政治能力的必然,也是秉承共产党人继承和弘扬红色家风的关键所在。纵观已查处的大案要案,很多腐败分子的违纪违法行为中,往往都有“家族腐败”因素。党的事业的发展进步,需要有能力有素养的干部,需要能治国能兴邦的干部,这些干部最典型的就是“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的焦裕禄。因此,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做到爱家爱国,如此才是“修身齐家”以“治国平天下”。
鲁迅曾讲: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进步。这民魂便千千万万家魂做支撑,凝小家之风,才能成中华之大!
家校家风建设心得体会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