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应包括人物的主要成就和贡献,通过先进事迹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崇高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是成功的重要基石,美篇巴巴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家风事迹优秀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家风事迹篇1
世间万物,因和谐而美丽,因和谐而温馨,社会是这样,家庭也是这样。一提起枝江市计划生育局干部xx,认识她的人都会流露出敬佩而羡慕的眼神。因为她有一个和谐、美满、幸福的家庭。工作上,她兢兢业业、吃苦耐劳,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优异的成绩,深受领导和群众好评。家庭中,夫妻敬业爱岗、事业有成,儿子热情礼貌、健康上进,老人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多年以来,他们夫妻恩爱、孝敬老人、关怀孩子、热心助人、邻里和睦,用平平凡凡的事、点点滴滴的情诠释了“家庭”作为“爱的港湾”的真谛,赢得了周围人们的赞美。
一、志同道合,和谐维家
和谐的家庭是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夫妻和睦是家庭和谐的坚实基础。xx与爱人婚后,想为对方所想,作为对方所做,共同维护家庭的幸福。在生活中他们相互照顾,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结婚多年来,几乎没有因为什么事情红过脸,当意见不统一时候总是能够用理智的态度去沟通。在工作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在家里时常交流工作体会,相互取长补短,遇到困惑相互开导,相互帮助。这种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常常引来邻里、同事、亲朋的羡慕和称赞。
二、 搞好邻里关系、热心助人
xx一家人能做到在生活中热心,善良,与邻居和睦相处,热心扶贫帮困,与街坊邻居关系融洽。乐于为邻里办实事,办好事。哪家有个大事小情,都有他们夫妇忙前忙后的身影,用一腔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早在80年代,毛启兰家人曾将因骑摩托车而摔得人事不醒的陌生人送去医院,并多方联系其家人,及时挽回了一条生命。在1988年“巾帼英雄”杨大兰、潘星兰案件侦破中,曾冒着多种危险去报案,积极参与潘星兰送医救治。xx一家人还积极参与各项公益事业。在自己的位置上,尽职尽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文明和谐家庭,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 献爱心,积极救助孤儿
在一次偶然机会认识枝江市二中刚上高一的孤儿刘金玉后,xx一家人决定,要让她和有妈的孩子一样,有人疼,有人爱,有人给她勇气和自信。
一是在经济上给予资助。认识刘金玉后,才知道她和同是孤儿的表姐刘成红,奶奶一起住在仙女福利院。以后每次开学除学校减免的部分费用外,其余部分都由xx一家人支付。金玉考上大学后,xx一家人又从自己微薄的工资筹集资金5000元送到福利院,还为她准备了路费和一些生活必需品。二是在生活上给予照顾。姐妹俩由于从小失去父母,跟着年迈奶奶生活,强烈地渴望父爱母爱。高中三年,xx一家人把金玉及她表姐两姐妹当做自己的子女一样,几乎包揽了她们所有的日常生活用品,从卫生用品到衣帽鞋袜等。在家里备有她们各自专用的盆子和毛巾,每次她们走后,都会帮她们洗净晒干,分开收纳。新买的内衣也是洗晒干净后再给她送去。高中三年,每个月至少给她们送2次菜,让她们感受到家的温暖。三是在精神上给予安抚。金玉8岁前失去了7位亲人,连母亲的模样都不知道,实在让人心疼。所以从认识她们开始,xx一家人每年过年过节都会把她们接到家里,让她们充分享受节日快乐和温馨。同时,让她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融入到家庭生活,让她明白家庭责任。每次团年后都会给她奶奶捎去喜欢吃的菜肴、点心。认识她后的第一个生日,xx专门给她老师请假后,和朋友一起给她过的,她开心的不得了,说是过的最愉快的生日了。记得2008年8月31日,是开学的日子,天下着大雨,xx早早来到学校,看到别的学生有大人陪伴,她感到不能让孩子孤孤零零一个人在雨中跑来跑去,就一直帮她把行李拿到寝室,陪她报名,等一切安顿好后,千叮万嘱后才离开。2009年12月底,金玉的奶奶过世后,xx去接她,她扑到xx怀里伤心地哭了,仿佛天塌了一般。xx一直安抚她,说奶奶没了,还有我呢,鼓励她自立自强。之后每次放假都会接她来家里住,一起买菜做饭,还带着她们走亲亲访友,让她感受人间真情,克服自卑心理。在毛启兰及家人的感染下,两姐妹的`人也阳光、自信起来了。更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姐妹俩也学会了感恩,在校期间曾多次把自己的助学金让人了。四是在迷茫时给予指路。由于成长的环境不好,加上家庭的缺失,让她们在青春期有更多的烦恼,与老师、同学的矛盾、与福利院的矛盾频频,毛启兰她们,看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时要用牛眼睛(放大),看别人的问题和缺点要用鹅眼睛(缩小),以此来化解她们的心结。对女孩应该了解的青春期健康知识,毛启兰如母亲般不厌其烦地讲给她们听。2010年,刘金玉高考后,因成绩不理想,她非常坚定地表示要外出打工。毛启兰夫妇冒着炎炎烈日一起去仙女福利院,和她交心、谈心、讲道理,最终说服她上了大学。现在姐妹俩大学毕业后都去了深圳,一个自己开着网店,一个在一家电器公司设计画册兼网站编辑,都有了稳定的收入,毛启兰夫妇感到更放心了。
四、耐心细心,培养孩子
一个孩子能够身心健康的成长,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前提。为了使儿子健康成长,她一方面洁身自爱,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品位。一方面率先垂范,为儿子做出榜样。为了使儿子健康成长,她重视对儿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教他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她的独生儿子受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懂事起,就乐施好善。在高考前夕,一农村同学因病手术,情绪低落,只有父亲一人照顾,只能吃医院的病号饭,她儿子在紧张学习之余,每天送去营养餐,陪伴开导,该同学最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他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自发组织8人小组,地震发生5天后就出现在抗震救灾第一线,他们每人都背着1人高行囊,自带干粮、饮用水等,克服没水洗澡,没热水喝,没地方住宿,连续近十天没有荤菜吃等多种困难,一干就是9天,给了灾区人民实实在在的帮助。临走时,他们还将余钱凑在一起共600元交给了两户灾民。大武汉杂志和三峡日报刊载了他们的事迹。
一个幸福、快乐、美丽的家庭需要每个家庭成员共同的努力。只有每个人都奉献一点爱,家才会美丽,只有每个家庭都温馨了,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美丽。
家风事迹篇2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孕育了无数的优秀传统美德,其中很多传统美德是以“家风”的形式代代相传、延续至今的。如尊老爱幼、勤俭节约、谦恭孝顺、善良礼让、和气为贵这些最美德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言传身教,在现代社会积淀、传承和弘扬,形成一个家庭的价值共识,也形成了全民共识。
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这是人间真情的永恒旋律,说的是孝顺父母是人类各种美好品德中最重要和占据第一位的品德,也是每个家庭都应该首先传承的家风。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脏,只有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更何谈顶天立地、闯出一番天地。
古代埋儿奉母,弃官寻母的故事,足以让人们唏嘘不已,而当今捐肾救母,退学为母的故事,更是令我们感动万分。不一样的时代,演绎着相同的,那就是孝敬父母,回报父母。
小时候总是在父母怀里撒娇,然后是看着白发增多却是无能为力,总是说长大后要让父母以后更好的过日子。可是到大了,却又很多人忘记了小时候的承诺。都说孩子是父母心头一把刀。儿时的调皮,少年的叛逆,青年的奔波,何时才能让父母省心呢?都说人只有到了中年,自己有了孩子,才能感知父母当年的恩情。而那时的父母已过
花甲之年,身体大不如前,还能陪伴我们多少年呢?因此孝顺是最不能等待的事情。
可是,在很多的家庭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父母却在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这种现象,使子女不自觉地养成娇惯、任性、懒惰、自私的不良习惯。凡此种种,值得忧虑。
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则广告:一位刚下班的年轻妈妈,忙完了家务,又端水给老人洗脚,老人对她说:“孩子,歇会儿吧!别累坏了身子。”她笑笑说:“妈,不累。”年轻妈妈的言行举止被只有3、4岁的儿子看到了,儿子一声不响地端来一盆水。年幼的儿子吃力地端着那盆水,摇摇晃晃地向妈妈走来。盆里的水溅了出来,溅了孩子一身,可孩子仍是一脸的灿烂。把水放在母亲的'脚下,为母亲洗起了脚。
父母的言传身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孝顺的家风需要每一位父母给自己的孩子做出榜样,良好的家风才能代代相传。其实父母亲要的真的不多,就像陈虹演唱的常回家看看: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如果不能天天和父母见面,每天给父母打一个电话,问候一声父母,足矣让他们安睡一晚。周末减少不必要的应酬,有时间多回家看看父母,陪老人说说话。外出旅游时尽量带父母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有时,我常在想:
我希望我的子女以后如何对我。那现在,我有没有如此对待我的父母?
在这个世界上,最亲近你的人,最包容你的人,最舍得花时间陪你的人,一定是父母。孝与感恩是人最基本的美德,感激父母,善事父母,体现的是人内在的品质。儿女最需做好的一件事情,就是好好报答养育自己的父母。孝老爱亲,为人之本敬老爱老的美德是黑夜里的一盏灯;是寒冬里的一把火;是沙漠中的一泓泉;是久旱时的一场甘霖。孝敬父母,关爱老人,不分时间和地点,更和条件无关。爱,就得从眼前做起,就是实实在在的行动;爱,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爱,就得说出来;爱,无须等待!
家风事迹篇3
我家客厅挂着一幅装饰画,上面画了几条鱼,那并不精致。
我时常好奇地问爸爸,才知道这是和我家的家风有关。
据爸爸说,爷爷在世时,曾经发现有人来我家偷东西,可是爷爷并没有在意,甚至还送了些大米给那个小偷。
当然,这和当时那个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爷爷生在兵荒马乱之际,多少人为了那一口粮食而奔波,甚至付出生命。后来爷爷在自家的门口便经常发现用稻草绳子串好的鱼。
对于这等事情,人们总爱添油加醋,说那不是小偷送的,是小偷的儿子送的。然而不管是谁送的,包容的精神却没有一丝减少。自此,宽容待人便成了我家的家风。
就在昨天早上,爸爸接我上学,一路上人潮拥挤,爸爸的车不小心被蹭到了,可是爸爸并没有生气,而是摇下车窗,让她先去送自己的孩子了。
我一直觉得我是个小气的人,学不来父辈的那套。可后来我才发现,家风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感染了我。就在那次跑操的时候,我的鞋子不小心被别人踩了一脚。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是,我第一反应竟然没有生气没有去责怪那个同学,而是脱口而出的没关系没关系,甚至还挂着一脸的笑容。事后,我一个人发呆想了好久,我究竟是什么耳闻目染我的家风呢?
大概是从幼儿园的时候,橡皮被同桌踩黑了;在小学的时候,碗里的红烧肉被前桌偷偷吃了;在中学的时候,书本上不小心被泼洒了咖啡……。原来家风早已经潜移默化的改变了我,而我因为家风也收获甚多。
橡皮虽然被踩黑了,但是同桌却拉着我一起去自来水边洗,虽然洗的也不是很干净,可是那时候因为我没有动怒,我们反而笑的很开心;小学的红烧肉虽然被偷偷吃了,可是同桌也会偷偷塞给我她爱吃的巧克力;书本虽然被泼了咖啡,可是我们却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并且在日后翻出那一页时,淡淡的咖啡味仿佛记录了我们青葱的模样。
爸爸也是一样,因为家风收益良多,那次擦车后,他和那位同学的父亲因此而认识,两人一起谈论着我们的学习情况……。
可其实我知道家风不是使我们收益,而是让我们变成了更好的自己。这样的家风从爷爷那辈流传到我这边,也一定会继续延续下去的。
家风事迹篇4
“哇,哇,哇……”咦,这是哪里来的哭声?我走出房间一看,原来是爸爸在打弟弟。只见爸爸眼里含着泪花,既心疼又无奈。
一旁的妈妈背过脸去,似乎不忍看这残忍的画面。奶奶用那生满老茧的手,轻轻地擦拭着眼睛。爷爷坐在奶奶旁边,一声不吭。过了一会儿,调皮的弟弟见周围这么安静,偷偷的从捂住脸的手指缝里瞧爸爸,渐渐停止了哭泣。我悄悄地问爸爸:“发生什么事了?”于是爸爸把事情的经过和我说了一遍。原来是弟弟不尊重爷爷。“孩子从小不管教,长大家风不正,所以从小就要树立良好的家风,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才能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爸爸的一席话,把我们引入了沉思。
家风是什么?在我的眼里,家风像春雨一样,滋润着我的心田。让我更爱我的家,更爱我的父母。家风体现在生活当中,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有家风的踪影。为劳累了一天的爸爸妈妈倒一杯热水;吃饭时等爷爷奶奶坐下再动筷子;照顾年幼的弟弟;帮助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这些虽然都是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却都能体现出这个家庭的品质与风尚。家风,其实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让家庭所有成员都遵守的准则。它即隐藏在父母平时点点滴滴的之中,又浓缩在我们平时的谈吐举止之中。
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他们时时刻刻关怀着我们,为我们做着榜样。记得小时候,奶奶的胳膊受伤了,生活不能自理。妈妈每天早晨都为奶奶端来热水,给奶奶洗脸,给奶奶擦身;每天晚上,妈妈都会为奶奶端来洗脚水,认真地搓洗着那生满老茧的.脚……每当看到这一幕,我的脑海里都会出现一个字,那就是“孝”。妈妈的这一举动,让我明白了爱的真啼,更让我知道了“孝”这个字的真正含义。
好的家风,孕育着好的人才;好的人才,带给社会正能量,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为了社会的发展,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让我们一起培养良好的家风吧。
家风事迹篇5
父辈们文化水平不高,但其身上散发出的精神,影响着大家庭中的每个成员,男女平等、尊老爱幼、友爱和谐、温馨和睦......几千年的中华传统美德,经过言传身教,在这个家庭中一代一代的传承着。
一、中华美德、言传身教,代代相传。
父亲刘毓明30多岁时患脑瘤,双目失明,全家生活的重担全压在母亲黄祖秀一个人身上。在外劳作维持生计、照顾年迈多病的父母、脑瘤失明的丈夫和幼小的孩子,从此母亲起早贪黑的身影在刘联庆的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母亲的言传身教也影响着刘联庆,尽量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为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直到刘联庆的外公去世,后来,外婆患上老年痴呆,一些常人认为比较简单的事到老人那,总会乱七八糟,但母亲从不指责外婆,甚至没有一句抱怨的话,一有空闲就带着老人出外晒太阳、接触大自然,直到外婆离世。
1962年,父亲双目失明,手术时,医生曾断言,父亲最多只有20年生命。母亲没有放弃、没有退缩,毅然挑起重担,咬着牙,坚持着。手术至今,已是五十多个春秋,是母亲的坚持和精心的照顾,父亲打破医生20年的生命判决,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现在,刘联庆的父、母亲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身体日益老迈。但母亲却不愿为儿女添麻烦,仍然自己单独住,这成了刘联庆的一块心病,在爱人支持下,一家人坚持做老人的思想工作,终于说服老人,将其接到身边。
想到老人年纪大、牙不好,刘联庆一家改换了饮食习惯,饭菜尽量选纤维少的,切得小小的,烹调得软软的,气候变化时,及时为公婆添置衣物,置办生活必须品,尽力适应老人,以使两老能够颐养天年。刘联庆的两个女儿在这种家庭的氛围和言传身教中,也将这种美德传承,对爷爷奶奶非常孝顺,帮助两老做力所能及的事,怕两老孤单,放学回家总会给两老讲学校发生的故事。
刘联庆现在的家庭关系非常融洽、和谐。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理解、支持和帮助,从未发生争吵、打闹情况。当夫妻间意见不一致时,总是按照摆事实、讲道理的原则,心平气和地解决分岐,取得对方的理解和支持,媳妇心系婆婆,婆婆理解媳妇,嘘寒问暖。
二、是立身之本
让孩子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离不开,是立身之本。在那个困难的年代,母亲黄祖秀没有因为困难而让孩子们辍学,更没有重男轻女,母亲深知没知识没、文化的危害,常嘱咐孩子要好好学习。正是母亲的开放思想,在刘联庆姊妹中,培养出三个大学生,五个大专生。
因为传承和现实的需要,刘联庆在孩子的上舍得投入,宁愿自己少吃、少穿,也不能少了孩子的投入,生活上要粗放,精神上要细腻,成为了刘联庆家庭的又一个生活理念。
大女儿在古筝和英语上有天赋,为了能让孩子有一个较高的接受平台,2000年,全家东拼西凑四万余元让大女儿到贵阳上学,接受古筝学习及英语培训,多方位提升孩子综合素质。没辜负大家的希望,现在,大女儿古筝已过九级,去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心理健康,快乐的成长。
小女儿从小好动,为培养孩子的耐性,三岁时开始送孩子学习钢琴,母亲每天抽时间陪伴孩子练琴。遇到省、市举办的青少年器乐大赛,都积极参加。经过努力,小女儿2010年考过钢琴十级。多次获得省、市青少年器乐大赛金奖、银奖和“毕节市优秀团员”荣誉称号。
三、真心付出,共创和睦家庭
对于现在的家庭,我感到非常满意,家庭成员之间不管是横向还是纵向的关系都相当和谐,是一个真正和睦的大家庭。之所以取得这样的局面,总结起来就是:真心付出、真诚相待、换位思考、包容谦让。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互动的关系,只要大家能做到一个“真”字,少一点私心,多一点公心,一定能建立起和睦的家庭关系。
家风事迹优秀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