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教学教案7篇

时间:
Lonesome
分享
下载本文

结构清晰的教案,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容易把握重点与难点,为了使教案更加实用,我们需要不断积累教学经验,美篇巴巴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公开教学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公开教学教案7篇

公开教学教案篇1

近年来,随着以网络为载体的远程的推广普及和各种现代化教学设施的逐渐装备到位,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成为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其综合运用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原本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语文多媒体课件更以突破了时间、空间限制,以其生动再现文中场景和利于交互而日益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青睐,本文试就制作和应用多媒体课件以辅助初中语文教学谈几点管窥之见。

信息量大:多媒体课件的一大优点就是存储信息大,较之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枝笔,它不仅生动形象,而且经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后,还可以在单位时间内将大量的文字、图像、视频等资料展示给学生,符合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和需求。 时空跨度大:语文学科的一个特点就是它所讲述和研究的对象均为过去发生或存在的事或物,时势在变,今天的学生不可能跨越漫长的“时光隧道”回到已逝去的年代中去亲身感受或体验文中情景。而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用形象生动的图像、声音等手段再现过去的场景或演示时空的转换,增加直观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交互性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必然产生大量的疑问,教师也需要一定的讲述来突破难点和突出重点,但并不是所有学生的所有问题教师在单位时间内都可以在课堂上予以解决,对于未解决的问题,学生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预设的程序或利用互联网技术实行人机对话,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升华,以实现教学的互动。

可控性好:优秀的多媒体课件不仅界面良好、内容丰富,而且还利用操纵。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适时使用,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过程中也可随自己的学习情况随时掌控学习的进度和方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稿本编制和素材收集:在课件制作以前,授课教师要对教学过程有一个科学规划,并制订详细的教案。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对课件的总体模式有一个具体的设想,对各部分的详略及表现方式进行详细规划,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据此收集各种素材,为下一步的动手制作做好准备。

2、制作工具的选择和技术要求:

课件制作是用来使用的,所以必须注意课件的通用性问题,因而制作中要尽量使用已经普及的软件并注意版本的更新,

日前使用较普遍的课件制作软件有powerpoint、flash、author ware、photoshop、3d max、dream wear等。制作时一般要几种软件交替使用,以实现各种不同的效果。所制作的课件要保证能在??

般的操作系统中运行,并要选择合理的安装、启动和退出方式。界面要人性化,操作方便、灵活,有章节导航功能,没有链接错误,启动、链接转换时间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与安全性等。

3、艺术性、实用性:

课件制作要讲究艺术性,好的课件应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主要注意做到:界面布局要合理,整体风格统一,色彩搭配协调,符合视觉心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配合恰当,符合教学。制作精细,吸引力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目标清晰,定位准确,启发引导性强,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交互良好,模拟实践环境,注重能力培养。还要配有适当习题,有对习题的在线评判或学生自学的效果评价,有作业提交和反馈功能,做到即美观又实用。

初步完工后要进行反复测试和修改,做到精益求精,万无一失,然后进行打包、正式发布。

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一个要素。不能脱离教师和学生而存在,更不能包办一切。多媒体手段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如何恰到好处的使用。在应用中要注意做到适当、适时、适度。

1、要适当。

一般来说,语文多媒体课件主要应用于以下几种场景:

创设教学情景。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以培养学生良好

的文学素养为首要任务。所以语文教学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文字的内涵,在学习过程中去体会语言的多彩,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就可以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高密度知识传授。利用计算机的大容量存储和快速显示功能,在专题课和综合复习课中,集中出现多项知识的集合、排列、对比。

创设特殊情境。利用计算机向学生展示一个特定的生活场景,让学生生动感受情境信息,以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如在讲述开国大典时,播放一段视频资料,就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新中国建立时全国人民举国欢腾的盛大场景。

2、要适度。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后,有些教师完全放弃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屏幕代替了黑板,没有了板书,也缺少直观教具的演示,让计算机从头到尾演到底,忽视了教师应起的作用,学生成了多媒体课件的参观者和欣赏者。结果是台上热热闹闹,台下冷冷清清,把一节语文课变成了一节课件观赏课,违背了教学的初衷。

因此多媒体在课堂使用一定要注意适度,不可过多过滥,应将传统教学方式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选择最恰当的形式来表现,能用传统方式达到效果的地方就用传统的方式,对于一些应用多媒体手段后能起到特殊效果的地方就要让多媒体来大显身手。

3、要适时。在时机选择上,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

学生身心特点进行灵活掌握。教学内容上,可应用于对重点内容的强调和对难点内容的突破,以达到简化知识、激发兴趣,培养能力的目的。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是有规律可循的,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大多不超过25分钟,一旦教学方法呆板、节奏慢,就会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现象。因此教师的教学手段就要多样化,而多媒体教学课件就是进行这种调剂的重要手段之一。适时的多媒体演示,不仅深化、拓展了知识,也能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浓郁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进行。

总之,语文多媒体课件是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只要我们能制作适当,应用恰当,它就能大大优化教学过程,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公开教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借助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2、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借助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爱上四季景物:

二、复习生字词语,回顾课文内容

1、板书课题,指导课题的写法:四字上宽下窄,季,上面的撇捺要伸展。

2、检测生字:自读,开火车读。

3、读准生字词,相信大家课文可以朗读得更流畅,端正坐姿。

4、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和第一段,完成板书。

板书:春天:黎明;夏天:夜晚;秋天:黄昏;冬天:早晨。

三、体会动态描写,感悟情景之美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觉得写得很美的句子,学习动态描写。

预设: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1)全体初读,初步理解,这句描写美在哪里?(板书:情景美)

(2)品析:写了什么动物?它在干什么?想象萤火虫飞行的样子,生交流。

师总结:第一段中写颜色慢慢变化的句子是动态描写,像这样写出萤火虫飞行样子的句子也是动态描写。

(3)生再读,读出荧火虫的动态之美,

(4)师指导:重读能表现萤火虫动态美的词语。

(5)熟读自然成诵。

(6)师总结:这一句我们重新认识了动态描写,写出了事物运动时的样子的描写,就是动态描写。(板书:动态描写)

2、像这样的动态描写,文中还有很多,你还发现了哪一句?交流。

(1)预设交流: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2)为什么说它是动态描写?(因为它写了归鸦急匆匆朝窠里飞去的'运动的样子。)

(3)这句写得美吗?品析美的原因。这句写“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想象乌鸦为什么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呢?它急着飞回去干什么?(预设:喂孩子,喂妈妈,乌鸦反哺。)这句话用动态描写表现了情感美。(板书:情感美)

(4)读出归鸦着急的心情,指名读。

(5)背诵。

(6)师总结:作者用动态描写表现了情感之美。

3、继续交流动态描写的句子。

预设交流:成群结对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

(1)理解:什么叫“比翼而飞”?翅膀挨着翅膀飞翔,比喻同事同学朋友肩并肩向前进。这就是让我们感动的地方啊。这是什么美?也是情感美。

(2)它是动态描写吗?为什么说它是动态描写?(因为它写了大雁在高空比翼而飞的运动状态。)

(3)读出喜爱之情,背诵。

(4)出示小视频,用动态描写写出一两个句子,交流。

四、师生对读课文,感受独特韵味

1、师:这篇课文作者不仅用动态描写写出了四季之美,而且她的感受格外细腻,笔下的景物独有韵味。师生对读:

我们写夏天的夜晚,多写明亮的月夜,作者却说——明亮的月夜固然美——(生齐读)。

我们写秋天的黄昏,多不喜欢那黑漆漆的乌鸦,作者却说——夕阳斜照西山时——(生齐读)。

我们写冬天的早晨,多写雪景的美丽,作者却说——落雪的早晨(生齐读)。

2、作者笔下的四季好美啊,请大家配乐朗读课文,读出喜爱之情。

四个小组展示读,各读春夏秋冬。

五、认识文章作者,扩大阅读视野

清少纳言是日本平安时代中期女作家,姓清,少纳言是她的官职。《四季之美》选自她的《枕草子》。《枕草子》,语言优美,有独特的韵味,是日本最早的随笔作品集。

六、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1、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大家有什么收获呢?

预设:

(1)认识了动态描写,积累了动态描写的语句。

(2)朗读了课文,提高了朗读能力。

(3)认识了清少纳言的《枕草子》,激发了阅读的兴趣。

2、布置作业:

(1)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

(2)选做:观察一个你自己喜欢的季节,用动态描写写出你喜欢的季节的景色的特点。

公开教学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能大胆地说出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护,体验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

2、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增进与爸爸妈妈的情感。

3、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动准备:

1、小鸟一家的图片各一张。

2、生活中爸爸妈妈照顾孩子的ppt。

3、幼儿已会唱歌曲:《好妈妈》,会念儿歌《我的爸爸》。

4、贴了爸爸妈妈照片的爱心相框。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讲故事:《小鸟的爸爸妈妈》。

2、故事中有谁?鸟爸爸鸟妈妈是怎样爱护小鸟的?

3、小结:小鸟真幸福,有鸟爸爸鸟妈妈为它找食物、做游戏、遮风挡雨。你的爸爸妈妈是怎样爱护你的呢?

二、讲讲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护。

1、鼓励幼儿大胆讲述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

2、看ppt,说说图上的爸爸妈妈在做什么?

3、小结:爸爸妈妈为你们做了这么多事,这么爱你们,你们应该怎样爱护爸爸妈妈呢?

三、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

1、和边上的小朋友讨论交流一下,说说想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事。

2、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想为爸爸妈妈做的事,并进行角色表演。

四、结束部分。

鼓励幼儿回家后用刚刚想到的好办法多爱爱爸爸妈妈,这样的话,你们的爸爸妈妈会更开心更爱你们的。

延伸:讲起自己的爸爸妈妈,有很多话要说,这里的爱心相框里贴了许多爸爸妈妈的照片,游戏结束后,可以跟好朋友介绍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让他们知道你爸爸妈妈叫什么名字、他们的属相、做什么工作等等,好吗?

活动反思:

?纲要》在社会领域的内容与要求中指出“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让幼儿认识他人,我觉得首先应该从孩子身边的人开始。爸爸妈妈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但孩子对爸爸妈妈的了解却很少。让孩子初步地了解爸爸妈妈的工作,了解爸爸妈妈工作的辛苦,是引发幼儿关心父母情感的基础。另外,通过活动,引发了孩子关心爱护父母,不依赖父母,萌发了独立活动的意识。整个活动孩子们的激情都比较高,很多小朋友都争着回答问题,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公开教学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图片,理解并感受古诗的意境,初步学习古诗。

2.在音乐的伴奏下,按古诗的节律进行朗诵。

3.激发幼儿对春色的喜爱之情。

活动准备:

大挂图、四张表示每句诗的小图、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欣赏古诗

1.春天来了,它还给我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古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2.你听到这首古诗里有几句诗?每一句诗里都有一幅漂亮的画,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理解诗句,图片与诗句配对。

1.仔细观察一下,你觉得哪一幅图画出了第一句诗“春眠不觉晓”?

幼儿把数字卡片匹配相应的画面并说一说理由。

师:对了,春天的夜晚诗人在房间里睡觉,睡的真香,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我们一起来朗诵一下这句诗。

2.你觉得哪一幅图画出了第二句诗“处处闻啼鸟”?

幼儿把数字匹配相应的图片并说一说理由。

师:说的真好,第二天,诗人醒来的时候,听到到处都是小鸟欢快的鸣叫声。

我们一起来朗诵一下这句诗。

3.你觉得哪一幅图画出了第三句诗“夜来风雨声”?

幼儿把数字匹配相应的图片并说一说理由。

师:对呀,昨天晚上诗人在睡觉的时候,好像听到外面沙沙的风雨声。我们一起来朗诵一下这句诗。

4.最后剩下的这幅图画的是哪一句诗?

是第四句诗“花落知多少”。

师:诗人有点担心,经过昨晚的风雨,不知道院子里的花落了多少?我们一起来朗诵一下这句诗。

三、朗诵古诗

1.谁想当小诗人来完整地来朗诵一遍这首诗?

2.跟着小诗人一起来朗诵一遍。

3.配上手指游戏朗诵古诗。

4.都学会了吗?我们一起来表演一遍。

四、古诗表演

古诗除了可以朗诵,还可以配上音乐唱起来,跟着音乐一起来表演一遍。

公开教学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知道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会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会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构建知识体系;灵活运用相关浮力知识解答生活中相关问题。

学习难点

求浮力问题时阿基米德原理或浮沉条件的选用

复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

请完成下面的填空

1.阿基米德原理

2.物体的浮沉条件

(1)决定因素:物体浸在液体中,一般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下的___,一个是竖直向上的___,物体在液体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决定于二者之间的大小关系。

(2)对于实心物体,可以通过比较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大小来判断物体的浮沉(3)具体关系分析如下:

3. 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排水量:排水量=轮船和载满货物的总质量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4: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g-f ,(g是物体受到重力,f 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

(4)平衡法:f浮=g物 (适合漂浮、悬浮)

浮力:一切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二、典型例题解答:

?例1】一个不规则的实心物体,质量55g,放入装满纯水的烧杯中,沉入底部,排开0.5n的水。然后向烧杯中加盐并搅拌,直到物体悬浮为止(g=10n/g)。求:

(1)物体在纯水中所受的浮力;

(2)物体的体积;

(3)物体悬浮时盐水的`密度。

?提示】(1)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排开水的重力;

(2)因物体浸没,所以物体的体积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可以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出;

(3)因物体悬浮,所以盐水的密度和物体的密度相同。

?例2】把重5 n、密度为0.9×103 g/3的实心物体投入水中.当物体静止时,物体处于 状态(填“漂浮"、“悬浮”或“沉在水底"),物体所受的浮力是 n,物体排开的水重是 n (水的密度为1.0×103 g/3)。

?提示】物体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的大小关系,可判定出物体的状态,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重力,可求出排开的水重。

?例3】 将一块实心物体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物体静止时如图14-1所示。若将该物体分成大小不同的两块,仍然放在盛水的烧杯中,则 ( )

图14-1

a.大块沉入杯底,小块飘在水面上

b.大块、小块都沉入杯底

c.大块、小块都飘在水面上

d.大块、小块都悬浮在水中

?提示】物体分成两块后密度保持不变,仍与水的密度相等.

三、达标检测

1.把重为5n,体积为 600c3的物体投入水中,若不计水的阻力,当物体静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g取10n/g) ( )

a物体漂浮f浮=6n b物体悬浮f浮=5n

c物体漂浮f浮=5n d物体沉在水底f浮=5n

2.如图14-2所示,三个完全相同的杯子盛满水,然后将甲、乙两球分别放人两个杯子中,甲球浮在水面,而乙球可以停在水中的任何位置,则三个杯子的总重量哪个大 ( )

图14-2

a.放甲球的杯子最大 b.放乙球的杯子最大

c.没放球的杯子最大 d.三个杯子一样大

3.将同一物体先后放入三个盛有不同液体的容器中,小球静止后如图14-3所示,此时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是 ( )

a.甲大 b.乙大 c.丙大 d.一样大

图14-3 图14-4

4.将体积相同的三个实心小球,分别放入盛有水的a、b、c三个容器中,静止后的情况如图14-4所示,若三个小球所受的浮力分别用fa、fb、fc表示,则它们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

a. fa<fb<fc b. fa>fb>fc

c. fa=fb=fc d. fa=fb>fc

5.一只苹果的质量为140g、体积为1.8×10-43,用手将其浸没在水中时,苹果受到的浮力为 n(g取10n/g),松手后苹果将 (选填“上浮”、“下沉”或“悬浮”).

6.(2009·娄底)把重10n,体积为1.2×103c3的物体投入水中,当物体静止时,物体的状态是 .(填“漂浮”、“悬浮”、“沉到水底”)?

7.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时,同学们提出了如下的猜想:

① 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

② 可能跟物体的重力有关;

③ 可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

④ 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

⑤ 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李明做了如图14-5所示的实验:他在弹簧测力计下端挂一个铁块,依次把它缓缓地浸入水中不同位置,在这一实验中:

(1)铁块从位置1-2-3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说明铁块受到的浮力 ;从位置3-4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说明铁块受到的浮力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通过这一实验可以验证上述猜想 是正确的,猜想 是不正确的(填上面猜想的序号)。

8.如图14-6所示,重物a是体积为10d3,密度为7.9 ×103 g/3的实心金属块,将它完全浸没在水中,始终未提出水面。若不计摩擦和动滑轮重,要保持平衡,求作用于绳端的拉力f是多少?

公开教学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能分清袜子的正面反面,袜子底,袜子背。

2:熟悉穿脱袜子的基本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穿脱袜子是本活动的重点难点

活动准备

每人一双小花袜

活动过程

1:与幼儿合唱歌曲《我有一双巧巧手》,这双巧手能做会做,会做好多好多的事,比如吃饭,写字,画画,穿衣,穿鞋子,穿袜子等等,引出活动内容。

2:出示小花袜,认识袜子的正面反面,"屈;老师.教,案网出处"袜子底,袜子背,袜子的正面比较光滑,没有线头,毛边,而反面花纹凹凸,优先头,而且有缝合痕迹,袜子底凸起的部位是脚跟,而袜子背则没有。

3:让幼儿围坐成圈圈,教师边穿边示范讲解基本动作

a:分清袜子的正反面和袜子底袜子背。

b:脚从有口端穿进去,袜子的后跟部位朝下

c:两手捏住袜子口左右两侧,从脚尖开始慢慢往下拉。

d:脱袜子时,先用手捏住袜子口,往脚后跟下滑至脚底,在用手捏住袜子的脚尖部往外拉,这样袜子就成功脱下来了。

4:了解这些基本知识和基本动作后,孩子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提高了,这时我把,准备好的小花袜子发给他们练习,对动作缓慢能力较差的.幼儿,给予他们鼓励,帮助他们练习外,还叫他们观察别的小伙伴是怎样穿的,对能力强的幼儿鼓励他们帮助能力较弱的孩子。

5:这样反复练习后,孩子多数都能分清袜子的正反而且也不会把袜子跟穿到脚背上了,活动在孩子的笑声中结束了,他们都表示,我会穿袜子了,我长大了,小手更能干了。

教学反思

1:活动内容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讲解穿脱袜子底过程细致,静动结合,既关注整体也不忽略个体,让幼儿再帮带中学习本领。

2: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开始环节如果让幼儿先观察各式各样的花袜子引出幼儿对袜子的喜爱之情引出活动目标比较好,爱美之心,幼儿比成人更胜一筹,练习过程如果能增添一些优美的音乐效果会更好。

公开教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的方法,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2、了解自然界中死海能使人漂浮的成因。

【教学准备】

1、前期幼儿经验:知道有些物品会浮于水面,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

2、人手一个鸡蛋、半杯温水、一根筷子、糖、盐、味精、水、抹布、脸盆。

3、大记录纸一张。

4、死海的录像。

?重点】有序进行实验。

?难点】了解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教学过程】

一、猜测沉浮的物品

师:小朋友,你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

对于幼儿答案中提到的有现成的,教师进行实验。

二、实验猜测

1、提问:如果把鸡蛋放在水里是沉还是浮起来呢?

2、教师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解读。

3、当场把鸡蛋放进水里验证:鸡蛋沉入水底。

三、幼儿进行实验

1、有什么办法能让鸡蛋浮起来?

2、出示记录表,让幼儿猜测,并记录猜测结果。

3、把幼儿分成三组,一组给予盐、一组给予糖、一组给予味精,并告知幼儿。

四、揭示实验结果

1、教师出示记录表,分别让不同实验的`幼儿回答实验结果,并帮助幼儿进行记录。

2、教师进行实验:脸盆里装水加盐搅拌,鸡蛋浮起来

3、实验后得出结论,放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鸡蛋浮起来。

五、拓展活动:死海的秘密

提问:放了盐的水能让鸡蛋浮起来,那人可不可以浮起来呢?”

教师播放ppt,介绍“死海的秘密”。

公开教学教案7篇相关文章:

心理课教学设计教案5篇

小班教学活动教案5篇

幼儿园大班教案教学反思8篇

拼音x的教学教案6篇

大学教学教学工作总结7篇

期末教学教学工作总结最新7篇

教学主管的教学计划7篇

教学工作教学计划通用7篇

七年级2024语文教学教学总结模板7篇

理发教学反思7篇

公开教学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4075